何越峰
設計師、藝術家
何越峰,一位從浙江臨安山野中走出的藝術家與設計師,以其對竹編與大漆工藝的顛覆性創新,將傳統手工藝推向了國際舞臺。
他的作品融合自然意象與傳統哲學,既扎根于鄉土文化的土壤,又在全球化的語境中綻放出獨特的東方美學光芒。
5月7日-13日,何越峰的作品《竹石》,即將于中國嘉德2025春拍亮相。本文從其藝術風格、跨界實踐、文化哲思等維度,解析他如何以竹為筆,書寫傳統工藝的當代敘事。
Lot 2476
當代 何越峰 《竹石》
RMB: 380,000-580,000
中國嘉德,2025春季拍賣
110 × 100 × 65 cm.
材質:竹編、大漆、瓦灰、苧麻
創作于2023年
竹的精神內核一直是中國文人的自我雋永。大漆又是最具東方色彩的文化媒介。
作品采用大漆、竹編結合的創作手法,形成了不同質感之間的物質張力,整個造型以石為形,將竹工藝的玲瓏精巧與漆工藝的濕潤雅致進行結合。整體結構采用六邊形編法,形體自然扭曲,局部裱麻布做大漆素髹,空間結構有序又迷幻。主次與首尾的經緯交錯,蘊含東方美學。
對話何越峰
Q=程香 A=何越峰
1/
藝術啟蒙:
從工業設計到古美術修復
程香:此前報道中,您的身份標簽有造物師、生活家、設計師、藝術家等。若用一句話定義自己,您會如何選擇?
何越峰:身份是社會賦予的符號,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身份定義,比如以前就沒有書法家、畫家、設計師一說。若一定要用傳統的社會分工來定位,我會套用“工農士商”這樣的社會分工來介紹自己,“工農子弟兵”更接近我當下的生存狀態:農民的基因,學了工科,在現世里討口飯吃。
何越峰在工作中
程香:進入藝術行業前,您主要從事什么工作?轉向創作的契機是什么?
何越峰:我是學工業設計出身。早年深耕產品設計與品牌策略領域。但自幼對傳統文化的癡迷始終未減——工作之余收藏古硯、研究文人器物,逐漸踏入古美術拍賣與修復行業。正是那些與殘損文物對話的深夜,讓我意識到:修復不僅是技法的重現,更是對古人造物精神的解碼。這種對傳統工藝的深度參與,最終催生出自我表達的欲望,開啟了自由創作之路。
2/
材料哲學:
關于竹的東方性實驗
程香:為何選擇竹作為核心創作媒介?
何越峰:這既出于現實考量,亦源自文化自覺。貴重材料的試錯成本常令人卻步,又極難駕駛,而竹子是我最熟悉的“老朋友”——兒時在浙西竹林挖冬筍的經歷,讓我深諳其物理特性與生命節律。更重要的是,竹與石構成的“東方山水意象”,承載著中國文人的精神寄托。
何越峰為杭州“相見山谷藝術節”創作的多件竹材藝術裝置作品,2019
我很尊重竹材的屬性,樂于探索竹的極限,試圖通過當代設計語言,讓這種質樸的材質突破“編織器具”的實用邊界,去探尋屬于我們東方文化里極具代表的元素,成為一面觀照傳統文化的棱鏡。
3/
《竹石》:
在地性與國際化的雙重敘事
程香:請談談《竹石》系列的創作脈絡與重要展覽。
何越峰:《竹石》系列是我玩竹藝最主要的一個系列。這個系列的創作來源,跟我的成長環境有關。我出生的村莊,到處都是竹林,竹林里又都是大大小小的石頭。特別是挖冬筍時,那是體力與智力的游戲。如果你盲目地只為一口鮮,那么注定會是疲憊不堪的一無所獲。只有用心去觀察地氣、竹根走向,方能四兩撥千斤地在山林間有所收獲。
竹與石,一直是自然造物中的天作之合
竹與石是我從傳統中國繪畫作品里,看到最多的一種中國元素。竹林深處的嶙峋山石,既是自然造物的杰作,也是文人畫中反復出現的母題。
所以,我將竹編的柔韌與大漆的凝重結合,通過六邊形編法模擬太湖石的“瘦、皺、透、漏”,讓裝置作品既呈現雕塑的空間張力,又暗含水墨的虛實韻味。《竹石》系列曾亮相“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LOEWE工藝獎”等國內外重要展覽,并被湖北美術館、吳文化博物館收藏。
何越峰作品《Bamboo Rock》入圍 2024 LOEWE 工藝獎
2024年5月,倫敦工藝周“和韻華夏”展,何越峰作品被選為主題海報視覺,備受關注。
2024年倫敦工藝周上,《竹石》以“石為云根”的意境成為主題海報視覺,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傳統工藝當代轉化的可能性——當東方美學擺脫符號化表達,其內核的哲思足以引發跨文化共鳴。
4/
大漆實驗:
與時間博弈的禪修之旅
程香:在竹編上施漆是何時開始的想法?創作難度有哪些?
何越峰:早些年,當我創作竹編裝置作品的時候就開始想加入大漆工藝了。竹與漆本是“山林兄弟”,八千年前河姆渡先民便深諳其契合之道,是兩種極具東方美學的材質。但兩者的結合絕非簡單疊加:竹子可剛可柔,大漆亦具雙重性格,創作時必須讓它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何越峰創作《竹石》作品細節,該作品整體結構采用六邊形編法,局部裱麻布,髹大漆,后仔細打磨以形成光亮的表面(圖源:《嘉人》)
雖然這兩種材質兼容性很好,但它們各自的個性都很強。創作中的困難也很多。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不但要發揮各自的特色,還得主次有分,虛實相合,剛柔并濟。隨形作品的髹漆、打磨非常考驗創作者的心性,稍有不慎,全盤皆輸。
最考驗心性的環節當屬薄料工藝——面對大型作品,需在漆液凝固前完成數十萬次均勻拍打。力度輕重、節奏緩急,皆需與溫濕度博弈,且不容試錯,必須一次成功。
這種創作如同禪修:既要掌控材料的物理極限,又需在重復勞作中消解執念。正如我在《竹巖》作品中刻意保留的“未完成感”,正是時間與自然力共同書寫的痕跡。
5/
玩手藝,而不是被手藝玩
程香:工藝與設計在您創作中各占何種比重?
何越峰:其實我并不是工藝保全派。我一直告誡自己,不要被手藝玩了,我是在玩手藝。許多傳統技藝的消亡是歷史必然,今日重拾非遺絕非為了實用主義復興,而是探尋其背后的精神基因。有時候“無用”也是一種“用”。我在把玩手藝的過程中,更多的還是想要放空自己,忘了時間、忘了心機。
何越峰作品展,杭州市雕塑院「品」空間,2020.10
設計是我的專業和工作,把玩手藝是我的愛好和寄托。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我更愿意忘記設計伎倆、工藝伎倆。隨性而作,淡化工法痕跡,獨享時間軸里的那份寧靜,以此提醒自己:手藝的本質不在炫技,而在與材料共處的坦誠。
6/
主業始終是生活
程香:此前您一直自詡為“生活家”,生活對您而言,是特別重要的事,在當下快節奏的時代浪潮中,您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
何越峰:于我而言,生活始終是“主業”,創作只是其自然延伸。平衡之道在于“取舍的智慧”:職場拼搏時,多做“墊腳”之事,努力挑戰極限;藝術創作時,則需“降維”,盡量讓自己處在相對“自在”的處境,回歸本真,不要忘了初心。
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厚積薄發是我的成長之道。萬事想在前面、做在前面,然后等市場,等機會。今天不能吃明天的飯,但今天能思考明天的事。
竹,最能表現中國人的精神屬性
這種哲學也體現在創作節奏上——每年僅完成一兩件作品,單件周期常逾三五年。我不追求效率,只愿讓作品隨時間自然醇化。正如我收藏的百方宋硯:它們歷經千年仍溫潤如玉,恰因制硯匠人懂得“留白時光”的珍貴。
圖源|何越峰工作室、中國嘉德
關于藝術家
About artists
何越峰
設計師、藝術家
◎ 作品《Bamboo Rock》入圍 2024 LOEWE 工藝獎
◎ 2019出版《不器-我只是個生活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主要藝術品收藏
2024 《竹巖》被新加坡米其林永久收藏
2023 《竹石》被中國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收藏
2023 《竹石》被吳文化博物館收藏
2022 《云起》被成都太古里永久收藏
2021 《云石》被山東蓬萊山莊永久收藏
2020 《云龍》被北京紫旸山莊永久收藏
2019 《竹石》被湖北美術館永久收藏
2018 《云起》被北京柏悅酒店永久收藏
◎ 主要個展
2022 “鳳凰竹棲”竹置藝術展 中國.杭州.鳳凰御元藝術基地
2021 “高風在側”中國竹編裝置藝術展 中國.杭州.奉常藝術館
“在意-織覺”何越峰作品展 中國.杭州.雕塑院品空間
2018 “在意-竹介”何越峰竹藝展 中國.杭州.泊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