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使人不斷向外追逐的,都不是真正重要之物,真正重要的,在于自主與心安。
——傅佩榮
什么是最理想的人生狀態?
莊子用八個字來描述,叫做“其寢不夢,其覺無憂。”
一個人睡覺時不做夢,醒來之后也沒有憂愁,實在是令人羨慕的事。
但現實中,又有幾個人可以達到“無夢與無憂”的境界?
1
重復的夢境
以夢來說,雖然看似幻覺,卻充滿暗示作用。
莊子“不夢”的境界一般人難以達到,卻可以借由夢境,審視自己的內心,獲得某些啟發。
現代人活得很累,有時候連做夢都累。
多年以來,我常常做一個內容相似的夢。
就是在準備移居或搬家時,總有一些精巧的飾物或用品無法帶走。
到底要割舍掉什么?在夢里也是猶豫不決。
奇怪的是,越是要“放下的”,越是縈懷于心;那些決定要帶走的,反而顯得模糊不清了。
夢中的惆悵心情,在睡醒之后轉為茫然。
這種感覺促使我思考,究竟“擁有”是什么?
2
減少累贅之物
談到“擁有”,馬克思早就提出警告:
一個人“有”的越多,他就“是”的越少。
譬如,有錢人忙著維持資產繼續賺錢,他就沒有時間與精力“做他自己”,過他真正本性所想要的生活。
當代存在主義進而指出:“擁有即是被擁有。”
譬如,我有一輛車,固然為我帶來許多方便,但是相對的,這輛車也擁有我,我必須為它找停車位,為它加油、定期保養、交罰單,煩惱傷神。
這樣說來,我擁有的財物越多,我就越不自由。
老子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心不亂。”
意即不去看重稀有之物,自然心平氣和了。
何止是稀有之物,連日常生活中多余的擺飾,都可能擾亂我的心,難道不正說明問題所在嗎?
畢加索說:“藝術就是要剔除那些累贅之物。”
這句話不僅適用于藝術,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當你的內心被各種日常瑣事、雜物填滿,被攪得煩亂不堪,又怎么能平靜下來,發現真正的快樂呢?
所以,別忘了定期給自己的心做清潔,那些雜亂累贅之物,趁早清理掉。
剔除累贅,內心才能豁然開朗。
3
簡單樸素過日子
再來說“憂”:人只要活著,就不能免于“掛念”。
人間情感的本質正是掛念,也即是一切憂的來源。
宗教家說:“煩惱是智慧的開端。”
哲學家說:“學習與煩惱一起生活。”
具體的方法,則是學會“簡單樸素過日子”。
要做到這一點,則要設法分辨“需要、想要與重要”這三者的差異。
人的“需要”其實很有限,現代社會為人類生存提供了豐富資源,若想維持基本的生活,應該不是難事。
但是,“想要”的問題就復雜了,它牽涉個人的想象與欲望,并且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
只要有人起哄、有人倡導,大家就誤以為“想要”就是“需要”,然后群起效法。
社會上大行其道的廣告效應,就是證明。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想要”的東西,關鍵在于分辨它是否“重要”。
然而,“重要”有無客觀的判斷標準?
有人認為健康重要,于是參加健美活動或瘦身訓練;
有人認為心靈重要,于是參加宗教修行或皈依大師;
其他可以列為重要的還有知識、愛情、權力、金錢、道德,等等。
如此一來,豈不是一團混戰?
4
人生真正重要的東西
無法否認,“重要”確實有個人選擇的余地,并且沒有普遍認可的標準。
那么,我們不妨由“效果”來判斷:
當一個人選擇了重要之物后,他應該體會到生命內在的滿足與滿意。
換句話說,凡是使人不斷向外追逐的(包括名利、大師、福報等),都不是真正重要之物。
依此衡量,人生真正重要的,在于自主與心安。
“自主”,是指自覺什么是該做的就去做,減少被動與勉強的成分。
換句話說,就是要由別人告訴我“你應該如何”,轉變為我告訴自己“我應該如何”。
“心安”則是由于了解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自主選擇的后果,因此無怨無悔,坦然面對。
睡覺時是否做夢,往往由潛意識操縱,不是我們所能安排或決定。
若是從夢中得到暗示,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而醒來之后能否無憂,就全在乎我們自己了。
了解簡樸的觀念,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煩惱,也不失為一種處世的智慧。
現代人在物質上豐足富裕,在精神上卻日漸貧乏。
想要關照自己的內心,不妨多向老莊請益。
莊子的“其寢不夢,其覺無憂”,便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點擊右下角在看,與更多朋友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