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推出,首日上線50個城市,既定5月6日推廣至全國的“淘寶閃購”,突然在5月2日早上官宣,提前4天面向全國消費者全量開放。
這一系列節奏,劍指一個字“快”!
是業務發展遠超預期的“快”。
4月30日,淘寶官宣,升級后的“淘寶閃購”,將聯合餓了么共同加大補貼,全力圍繞消費者提供最大優惠。僅僅過去2天,勢如破竹的“淘寶閃購”增長迅猛,許多商家商品熱賣,據新浪科技,淘寶閃購上線24小時內,奈雪的茶餓了么外賣訂單同比暴漲超2倍。
是阿里生態高效協同的“快”。
自4月30日“淘寶閃購”上線以來,許多分析認為,淘寶閃購走了一條“輕資產重協同”的路徑,整合餓了么、盒馬、天貓的即時零售資源,“淘寶的無限貨架和多元消費習慣+餓了么完善的倉配和即時履約能力”快速形成新的組合拳,打造“電商+本地服務”的融合生態。
是即時零售行業急需清掃戰場的“快”。
新一屆的外賣大戰已持續多日,行業競爭不是為了內卷徒增消耗,而是為了創造新的增量,本地生活和即時零售,對于許多大廠來說,仍是一座有許多寶藏可挖掘的藍海,但這已不是一個手攜鋤頭便可挖出金礦的時代。AI的布局、地面網絡數據的驅動、消費者使用習慣的洞察、商家服務的升級......誰能優先實現每個環節的精準匹配與高效協同,誰或可成為新的“贏家”,在這方面,阿里是有底氣在的。
這場外賣大戰,無疑將成為新的行業拐點,正如《權力的游戲》中所說:“混亂并不是陷阱,混亂是新的階梯。”
淘寶閃購的“一魚三吃”
高調入局,淘寶+餓了么不僅要“抄底”,還要在戰略上先行一招。
在我看來,淘寶閃購的推出,在戰略上是“一魚三吃”。
這“第一吃”,在于業務協同。
回顧這次外賣大戰的根源,其實并不在外賣,而是在于“即時零售”。京東做外賣,是對沖美團即時零售的高歌猛進。
我一直有這么個觀點:電商行業,唯快不破。
“快”是市場供給過剩的一種解法。
今天的市場,是一個供給過剩的市場,這樣的市場里,最大差異化在于服務,而服務里最能讓人有感知的,其實就在于配送。
電商物流再快,快不過即時零售,快不過以外賣業務延伸出來的即時配送體系。這個體系,將成為未來所有零售巨頭們最核心的競爭力之一。
問題是,做零售的玩家很多,有這個能力的有且只有三家,餓了么是其中之一。
從這個角度來看,餓了么攜手淘寶閃購的業務協同,就有了更大的戰略價值。
一來,占領用戶心智,為即時零售業務的未來鋪路。
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是,?2024年,我國零售行業的線上滲透率達到了32.5%,也就是說線下滲透率仍然有近七成。
這是一個反直覺的數據,今天電商行業這么發達,為啥線下滲透率依舊這么高?原因很簡單,線下買了商品直接就能拆包裝。
說到底,還是因為快。
線上買東西,“快”這個體驗非常影響用戶心智。我一個經常網購的朋友,用淘寶閃送買個手機充電器,30分鐘送貨上門,頓時驚為天人。
二來,淘寶供給+餓了么即時配送的比較優勢凸顯,進可攻退可守。
市面上有大規模即時配送能力三家中,其他的兩家,要么是還在完善配送能力,要么是貨的供應不夠豐富。只有淘寶+餓了么的能力是最全面的。
也因此,淘寶+餓了么“退”可鞏固外賣市場的壁壘,“進”可打開即時零售業務增長曲線。戰略上可選擇的空間足夠大。這為后續的業務,帶來了足夠的比較優勢。怎么用好這個比較優勢,很關鍵。
業務協同之外,這“第二吃”,在于強化阿里在本地生活領域的核心壁壘。
外賣作為本地生活的核心壁壘,含金量其實一直都在提升。因為外賣不僅僅是個流量業務,更是個戰略業務。
要理解餓了么出招的真正奧義,還得放在阿里戰略,和本地生活這個大賽道來看。
去年6月份,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蔡崇信對話摩根大通北亞區董事長曾經表示:(餓了么)這種基礎設施是高壁壘、戰略性的,阿里不需要重新在線下投入大量資源,即可快速切入即時零售戰場。
言下之意:餓了么是阿里零售板塊的核心壁壘之一。
由此不難得出一個判斷:大零售、本地生活競爭越激烈,外賣業務的生態位就越重要。
與其說外賣是一項業務,不如說是一種巨頭才有的“底層能力”。這種底層能力不可復制,而且能持續產生復利。即時零售市場的快速增長,就是這種復利的一種體現。
餓了么2008年首次上線,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了這么多年,所有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都已經很完備了,基礎設施的能力也已經很完善,時間其實就是最大的壁壘。
外賣是壁壘,也是整個大消費領域的“基礎設施”。
這就是淘寶+餓了么入局的“第三吃”:鞏固大消費領域的基石。
任何行業的發展變化,都脫不開時代的底色。搜索如此,電商如此,外賣亦是如此。
眼下來看,拉動大消費領域的活力,對于激發社會經濟活力意義不言自明。
拉動大消費,關鍵在于創造有效供給。
什么叫“有效供給”?說穿了就是“好商品、好服務”。外賣賽道也好,整個電商賽道也好其實不缺需求,缺的是好的商品好的服務。
做好供給端,關鍵還是給中小商家做“產業升級”。
零售業、服務業主體是大量中小商家,服務業要升級,零售業要提效,最終還是靠阿里這樣的巨頭來牽引方向。
也因此,餓了么作為阿里生態中的即時配送基礎設施,生態位很關鍵。
餓了么進場“抄底”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4月30日,餓了么推出“餓補超百億”,也是一步“妙手”。
這一步妙就妙在餓了么甩出“王炸”是輿論交鋒之后。餓了么看透了一點:輿論場的口水仗罵得再狠也不能產生價值增量。
因此,之前輿論場的口水仗,餓了么沒有參與。
深耕外賣行業這么多年,餓了么明白真正能給用戶帶來價值的,還是在于業務。輿論場上品牌罵戰再爽,于用戶而言不是真正的價值。
人心是一桿秤,你看,微博評論區最能代表用戶心之所向。
這次餓了么推出“餓補超百億”,也是把外賣行業拉回業務較量的正軌,大家停止罵戰,都回到業務上來,為用戶創造價值。
存量市場里,能給用戶帶來價值增量才是王道。汽車市場進入存量市場近十年了,比亞迪為啥這么得人心,就是因為給用戶帶來了價值增量。
外賣也是一樣。
餓了么后手出牌,還有一個原因:把流量價值發揮到了最大化。
本地生活造流量容易,怎么承接住流量,把流量的價值最大化才是關鍵。
外賣的核心消費人群,很多都是重度互聯網用戶,所以外賣行業從來不缺話題度。之前外賣賽道打得火熱,很多用戶其實一直在默默關注餓了么什么時候入場。
從抖音入局本地生活,到京東入局外賣,行業關注度越來越高,這本身就是一波天然的流量。怎么把這波流量的價值挖掘出來,并沒有一個特別成功的案例。
這次餓了么入場,行業熱度無縫承接業務,真正把這波流量用了起來。
古人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此前參戰的雙方補貼已經力有不逮。大戰硝煙仍在,話題流量勢能仍在,這個時候以業務端切入,是最優解。
接管戰場的態勢就有了,餓了么需要考慮的就是怎么牢牢把握這個態勢,然后通過自身的業務能力,把用戶價值再放大。
放大用戶價值,靠的是實打實的能力。
“餓補超百億”甩出“王炸”背后,餓了么有一整套能力體系在支撐。
未來三年,餓了么堅定“1+2”長期戰略。其中“1”代表餓了么要做健康增長、更懂消費者的到家餐飲平臺,“2”則代表專注建設好“符合餓了么特色的即時零售”以及“面向市場價值延展的即時物流網絡”兩個新賽道。
要落地這一長期戰略,依靠的是自身的能力體系。
餓了么研發的AI Agent“全息盾”系統,用AI服務商家、騎手,推出騎手AI助手“小餓”,讓騎手跑單更省心、更安全。此外,餓了么推出“五個一”綜合性服務保障,服務騎手休息、就餐、用電等關鍵小事。
正是有了這些能力做支撐,餓了么才能更高效地服務商家、騎手,提升行業效率,給用戶帶來增量。
“餓補超百億”依靠餓了么能力體系,同時也是這個能力體系的“放大器”。
以“餓補超百億”為牽引,既可以激活平臺沉淀流量,也可向外找到新增量。
外賣這個生意,本質還是個互聯網生意,流量變現是核心邏輯,業務端競爭來競爭去,爭的不就是誰獲取流量更有效,誰轉換的訂單效率最高?
當然,流量是一方面,外賣的戰略內核,還是在于做好供給。
今天的本地生活領域,真正的稀缺性不在于流量,而在于供給。我自己也常點外賣,親身感受到一個變化,身邊很多朋友點外賣第一訴求就是健康。
怎么能做好健康外賣?還是得靠平臺的能力。餓了么上線的AI能力可以高效識別品牌侵權、違規商品、虛假門店等風險點,把用戶點外賣的“健康、安全”焦慮降到最低。
健康是外賣平臺最好的供給。
這么一復盤下來,不難理解餓了出招背后的用意:“餓補超百億”下場,是深思熟慮后的戰略進場“抄底”。
外賣行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訂單高峰時段其實是在夏天。這個細節說明,餓了么這波進場“放大招”,不是一時的決策,而是與自身業務節奏緊密結合。
從業務上考慮,此時開啟補貼效能會更高。用戶端,經歷了“紅黃大戰”,也需要一個力量,真正讓行業重新關注用戶的消費體驗。
外賣是個高頻的規模化生意,又是服務業,只有真正把體驗做好,復購率才能上得來。餓了么“抄底”的真正要義也在于此。
餓了么抄底的不僅是流量,更是業務端復購增長的勢能。接下來,餓了么和淘寶業務上的動作更有看頭。
外賣對于即時零售的價值無需贅述,而即時零售連接的,是普天之下的商戶。這個時候,外賣其實成為鞏固大消費領域的基石。
隨著我們的產業升級逐漸完成,智能化技術越來越普及,以先進工業為基礎,發展服務業是一條再清晰不過的路徑。這條路,阿里已經走在前頭。
時代之下,外賣的繁榮只是開始,大消費的增長之路上,大有可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