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劉國輝
圖片來源 | AI制圖
做投資的公募基金,早在七八年前就開始買GPU,是要干嘛?
一個方向是做量化指數增強產品。
指數增強基金在國內被作為場外指數基金的一種,在以某種指數為業績基準的同時,加入主動量化的策略,以圖在獲取指數β收益的基礎上,形成一部分超額收益。
“我們在持牌機構里面還是比較早做高頻量價的,2018年,我提出來要買GPU,公司第一時間給我派了這個額度,買了當時市場當中最好的硬件。”在4月22日舉辦的螞蟻財富“指數時代的投資洞察和服務探索”發布會上,國泰君安資管量化投資部總經理胡崇海這樣表示。
今年以來,公募指數增強產品的成立和上報數量都有大幅增長。
同時,在代銷渠道上,指數增強基金作為公募行業里的一個小賽道,也終于迎來重量級選手的發力。
4月22日,螞蟻財富發布一站式指數投資服務平臺“指數+”,由多家機構提供更穩的寬基指數增強產品,此外,平臺還提供了豐富的工具和數據信息,呈現全球市場行情數據,并提供配置、定投等指數投資策略。
長期以來多數指數增強基金并沒有形成穩定的超額收益,導致這種產品市場認知度不高,市場規模徘徊在兩千億左右,沒有抓住指數基金規模大發展的時代。
如今螞蟻財富作為國內最大的基金代銷平臺,在指數增強基金上強化產品和服務能力,基金公司也日益重視指增產品,能否讓這種產品逆天改命呢?
#01指數增強基金開始受寵
從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數據看,無論是非貨基金保有規模、權益基金保有規模還是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螞蟻財富都是斷崖式領先于同業,已經將招行、天天基金等主要競爭對手甩在身后。
這幾年指數基金代銷成為一片新戰場。指數基金按照交易形式分為場內指數基金和場外指數基金:
場內即ETF基金,比如滬深300ETF,像股票一樣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便于投資者做波段賺取收益,費率低廉,需要投資者在券商開立證券賬戶才能交易,因此券商是ETF主要渠道。場外指數基金也跟蹤指數,但并不在交易所上市,而是像主動管理基金一樣在各類代銷平臺以及基金公司直營渠道售賣,費率通常略高于ETF。主要有普通場外指數基金、ETF連接基金。
如比較知名的招商中證白酒指數基金,規模近500億元,就是普通場外基金而非ETF。普通場外基金,優勢是更加普惠,起購點1元,ETF則要一手起售。另外不用像ETF那樣維持上市流動性,運行成本低一些。ETF連接基金則是將基金資產的95%左右用于持有跟蹤相同指數的ETF。
在指數基金代銷市場上,螞蟻財富保有規模為3201億元,遙遙領先,第二和第三名分別是兩家頭部券商中信證券和華泰證券,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分別為1090億元和1087億元,顯然是基于ETF產品的渠道優勢。
中信證券是ETF規模首位的華夏基金的大股東,華泰證券是ETF規模第三和第四位華泰柏瑞與南方基金的大股東,股東與旗下基金公司之間有較多的渠道合作。指數基金保有規模第四名才是天天基金,規模925億元。招行雖是行業第五,但規模只有582億元,比前述幾家公司規模小不少。
其實不只是招行,其他銀行包括工行、建行等大行,在股票指數基金保有規模上都較小。也就是說,在指數基金上,銀行并非主要渠道,互聯網平臺與券商是最重要的渠道。
螞蟻在場外指數基金上發力較早。螞蟻是天弘基金的大股東,二者較早在ETF連接基金上布局,天弘基金發行了不少ETF連接基金,可能是配合了螞蟻在場外指數基金的業務布局。
較早的布局以及憑借螞蟻的流量,使得天弘基金在場外股票型指數基金規模上僅次于易方達,截至去年底規模達885億元,居行業第二位,高于指數基金業務龍頭華夏基金。
如今,指數增強基金也被螞蟻財富重視起來。
此次推出“指數+”平臺,投資者在支付寶搜“指數”即可發現該平臺的入口,在“指數+”選寬基時,進入“追求年年增”專區,平臺篩選了一批核心寬基指數增強基金,歷史上多年跑贏了追蹤指數。目前排在推薦位的產品包括海富通滬深300指數增強、富國中證A500指數增強、鵬華中證500指數增強等。
在選擇行業指數基金時,有20多家基金公司的行業判斷模型,呈現出板塊潛力信號。這里主要推薦的是行業ETF連接基金,因為寬基指數成分股多,指數增強策略在寬基上更有應用空間,行業基金成分股往往只有幾十個,多的可能也就上百個,個股的行業特征與風格特征也相近,指數增強的空間有限,市場上的行業指數增強基金數量較少。
這應該是基金銷售行業首次對于指數增強基金進行比較重點的推廣。
不只是渠道,基金公司在發行側也火熱起來。
數據顯示,截至4月24日,年內共有68只指數增強基金上報,較去年同期的19只同比增長257.89%。另據Wind數據,截至4月24日,年內共有39只指數增強基金成立,較2024年同期的6只產品同比增長550%。
一些中小公募公司將指數增強基金作為指數基金的重要發展方向,如博道基金、國泰君安資管、華商基金、國金基金等。博道基金量化總監楊夢對虎嗅妙投表示,公司2018年從私募轉做公募量化,那幾年還屬于主動選股行情,公募量化有一種被邊緣化的感覺。但從2021、2022開始,隨著ETF大發展以及指數化投資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公司對該領域開始戰略性的重視和投入,尤其是指增團隊的發展。
而一些沒大力布局ETF的公募大廠,現在卷ETF的性價比也不高,也將指數增強基金作為布局重點。如中歐、興全等。富國基金也是較早布局指數增強基金,只不過作為頭部公司,在ETF這個大品類上不容有失,所以這幾年在ETF上投入更多。另外一些中上游公司如建信基金、萬家基金,在指數業務上也是對于指數增強比較倚重。
指數增強基金在基金行業的受重視程度也在提升。鵬華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蘇俊杰對妙投表示,整個公募行業對于量化的認知比前幾年好很多了,看到了ETF發展的同時又看到了主動權益階段性存在的問題,發現指增不錯,所以在這塊的投入在不斷增加。
#02從小眾賽道到行業力推
長期以來,指數增強基金在公募行業不瘟不火。
這幾年里指數基金大爆發,主要是因為ETF的跨越式增長,規模從2019年的0.7萬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3.78萬億元。在ETF的帶動下,ETF連接基金規模也做大了不少。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境內832只股票ETF中,近七成設立了連接基金。連接基金總規模達到6414億元,同比增長64%,2024年新發規模1044億元,是2023年的6倍。
相比之下,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指數增強基金合計規模約2129億元,同比增長約10%。雖然創下了歷史新高,但增長不算非常迅猛,絕對規模也還較低。
沒能像ETF那樣大紅大紫,核心原因在于指數增強基金整體上存在超額收益穩定性的問題。
基金現在已經有數億客戶,市場有效性在不斷增強,雖然指數增強基金還算小眾,但如果能大面積、持續性地相對指數有超額收益,還是能被市場發現的。現實是持續跑贏指數的并不多。Wind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全市場滬深300指數增強基金相比滬深300指數,平均每年多賺4.3%,但能夠連續5年每年穩定跑贏滬深300指數的指增基金,僅有4成。
與ETF完全復制指數相比,指數增強基金加入了主動管理來獲取超額收益,因此在美國被歸類到主動管理基金。
既然加入了管理人的主動管理策略,就必然面臨業績不穩定的挑戰。
此外公募指數增強產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私募量化指增產品的壓力。私募在選股、持股集中度、換手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很少,相比之下公募會在這些方面受到更多限制,因此在增強策略選擇上,基本面量化的比例會更高,帶來的影響是策略容量大,能承接更大規模,但收益彈性較低;而私募則更偏向動量、情緒等,進行更高頻的交易,收益彈性更高,能創造出更高的超額收益,但策略容量較小,單個產品能承接的規模往往有限。
這也反映了公募私募不同的商業模式,公募更普惠,走的是擴大規模來增加管理費收入的邏輯;私募則可以走擴大收益、提升收益分成收入的邏輯。
基于這樣的優勢,量化指增是私募行業的一個重要分支,采用這類策略的私募產品眾多,規模也比公募指數增強基金高出不少。中信證券測算,截至2024年12月,私募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指增規模分別約960億元、3420億元、1740億元,合計6120億元。再加上A500指增等產品,規模會高出公募量化不少。
既然如此,為什么公募基金公司以及螞蟻這樣的銷售渠道,在當下會對指增基金寄以厚望呢?
首先,核心原因應該是投資者對于指數投資的接受度、認可度空前提升。選擇指數投資,不管是交易成本還是為投資所付出的研究成本,都要比買個股或者買主動權益基金簡約了不少。而定投、箱體操作、長期持有等指數基金投資策略也不斷完善,提升了獲取收益的空間。基于此,圍繞指數做增強的指增基金,也有望被更多人所接受。
其次,指增基金規模目前增長幅度不比指數基金等,預示著空間。按照去年三季度的數據,ETF規模達到3.35萬億,包括普通場外基金、ETF連接基金在內的場外指數基金規模達到1.22萬億,指數增強產品只有2200億元左右,差距很大。
對于螞蟻財富而言,在普通場外基金、ETF連接基金上已經有足夠大的保有規模,接下來在指增產品上發力,也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且在ETF連接基金等產品上,競爭也在加劇。
以前銀行渠道沒太重視場外指數基金,現在情況在發生變化,ETF規模增長驚人,使得銀行對于指數基金也更加看重,業務發力點則落在場外基金上,因為場內基金還是需要券商賬戶。興業銀行總行同業金融部總經理助理陳慧君在嘉實基金3月份舉辦的一次行業會議上表示,自去年 9?24 之后,ETF 和資本市場蓬勃發展,銀行端也感受到了顯著變化。銀行個人零售客戶出現購買 ETF 及銀轉證至證券市場的行為趨勢,零售銷售端也開始重點布局各類指數聯接產品供應。
可以預見場外指數基金的競爭會更加激烈,銀行可能會從市場接受度較高的普通場外指數基金以及ETF連接基金入手。對于螞蟻而言,率先在指數增強基金上發力,算是未雨綢繆之舉。
#03離規模爆發尚遠
過去待字閨中的指數增強基金,如今有了基金公司以及螞蟻財富這樣的渠道聯合托舉,未來是否會迎來規模的快速增長呢?
指數增強基金規模變化
實際上從近十年來看,指數增強基金從2015年的不到500億,發展到2024年的2200億,增長還是可以的,只不過體量仍然較小,沒能從小眾賽道走向大眾賽道。
今年以來,隨著基金公司接連發行相關產品,螞蟻渠道力推,疊加指數投資的廣泛接受度,指數增強基金有望延續增長勢頭。
只不過指增基金想要成為大眾化的投資產品,迎來爆發增長,仍然是非常困難的事。
首先,指數增強基金要形成持續、穩定的超額收益,并不容易。就像主動權益基金經理有不同的策略,不同的風格,都難以年年實現排名靠前的收益水平。
指數增強基金經理有著各自的獲取超額的策略,基于策略形成的模型是不斷迭代的,不同的因子加入進來,因子的權重也因著基金經理的判斷而做迭代,以圖形成超額收益。策略是否長期有效,以及在某種風格的行情中有效,其實誰也不能完全保證。這也是市場上僅有四成跟蹤滬深300做指增的產品連續五年跑贏滬深300指數的重要原因。只要加入了主動管理,不確定性就會增加。
對于指數增強基金來說,超額收益的持續性非常重要。也就是每年或者多數年份有不錯的超額收益,而不是超額收益集中在某年,其他年份沒有。持續性差,基民的投資難度就很大,獲得感很低。
如果是看長期超額收益,指增基金產品其實不差。興全基金和海通證券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近十年權益指數增強基金相對于業績比較基準的超額收益,50%分位數的超額收益是60.73%,也就是十年里相對于基準有60.73%的超額收益,是市場的中等水平。
權益指數增強基金相對于業績比較基準的超額收益(%)
只是這樣的超額水平,很難保證較平均地分布在每年,就不太容易讓每個年份里進來的投資者多數能掙到錢。
而如果能做到在牛熊市里都有明顯超額,就更不容易了。一般來說,在市場行情好的年份里實現超額更容易一些,在行情差的年份里相對指數做超額,難度就高一些。
其次,對于投資者來說,研究指數增強基金、篩選基金經理的難度較高。
本來理解量化方面的策略,相對于主權權益“好公司、好賽道、好價格”之類的策略,就要難懂不少。而且指增基金經理獲取超額的策略,是很難公開的,就像加入怎樣的因子,基本面因子與價量因子各有怎樣的權重,公開了之后被其他資金效仿,就很難再獲取α收益了。因此基金經理的策略對于投資者來說更像是黑盒,很難去研究。
如果只是從歷史業績去研究,普通投資者也不一定能得出有效結論。
如富國基金李笑薇、景順長城黎海威都是國內公募量化領域的大咖,從業時間長,歷史業績也都不錯。這兩位都管理了滬深300指數增強基金,在市場行情好的2017年,分別有6%、10%左右的超額,同樣是行情較好的2019-2020年,超額為負或者不顯著。李笑薇在行情較差的2018年和2023年,超額非常明顯,同樣是行情較弱的2022年,超額收益并不顯著。黎海威則是在三個行情較差的年份,超額都不明顯。對于每年的業績表現,想做歸因不太容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投資難度。
這樣來看,指數增強基金比較適合接受指數投資且投資周期長、能拿得住的基民。在較長的時間里,基金經理更能把相對于指數的超額收益做出來。
未來幾年里從公募到螞蟻這樣的渠道,要做的是逐漸把這類用戶篩選出來,并匹配到穩定性較好的指增產品。
如果想要短炒,指增基金并不是好選擇,ETF是最優解。
*以上分析討論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作者粉絲群招募? —————
各位讀者如果對本篇文章有疑問,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好友,與作者一對一溝通。
此外,作者擅長金融板塊的研究,覆蓋的領域包括銀行、保險、券商、軟件、工業互聯網,側重產業分析和估值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與作者進行深度交流。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獲得更多上市公司、熱門賽道的詳細分析文章,幫你看懂公司、看懂行業,做投資投得明明白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