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學姐,原創好文,歡迎轉發分享。
停更了一段時間,終究還是沒憋住。
本以為前幾天醫療圈董小姐的事已經夠炸裂了,沒想到還有更猛的!
真是拔出蘿卜帶出泥,協和醫院“4+4”這事兒一出,有好奇網友又扒出更離譜的。
先來看一看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婦科發的一篇論文,17年的一篇有關子-宮-肌-瘤的對照研究。
醫學論文、改醫學論文可是我的老本行,再熟悉不過了。這種論著如果數據是對的,一般來說,還是比較好修改的。
看文章的摘要和前言部分,都很正常。可是,到資料和方法部分就不對勁了。
“對照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
婦科病患者中竟然還有70%都是男性,原來男性比女性還愛得子-宮-肌-瘤?!真是離譜到了家!
再來看2015年朝陽中心醫院的一篇論文,也是有關婦科的臨床報告,同樣是一個對照研究。
“對照組中,60例為男性,40例為女性;觀察組中,55例為男性,45例為女性......均是宮-頸-癌-患-者。”
你以為這種現象就是一兩個個例,畢竟醫療圈都是以嚴謹著稱。但實際上,遠不止這些。
2015年,江蘇南通婦幼保健院也有一篇有關婦科病的論文中,出現了同樣的“笑話”。
“將88例子-宮-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男20例,女24例;治療組男20例,女24例。”
《中國醫藥指南》雜志的2018年2月第16卷第6期,還發表了一篇更離譜的。
“護理干預在羊-水-栓-塞-高-危-產-婦預防中的意義分析”一文中寫道:實驗組,除了有31名女性患者,還有34名男性患者。
雖說這些論文離譜是真的離譜,但卻填補了男性在婦科病方面的空白。男性不僅有子宮,會得子宮肌瘤,還會成為高危產婦,甚至在婦科病上發病率還要高于女性?
要知道,這些可都是公開發表的醫學論文,不僅會被研究者、學者廣泛引用,還會有影響因子。
我作為一個曾經的中字號醫學期刊的醫學編輯,我就想問一句:編輯、編委、審稿人都干嘛去了?這樣的低級錯誤,竟然都沒有發現,太不可思議了!
說真的,我做約稿、修稿、審稿、發稿工作那么久,都沒遇到如此離譜的稿子,最多就是人家不愿寫,我們幫著寫。
前幾天,有朋友打聽我是否還在醫院工作,準備發篇論文。我回他一句不在許久,誰曾想醫療圈早已變天!
協和醫院這事兒確實鬧得挺大,要不是因為這事,這些“水論文”可能也不會這么快被扒出來曬在太陽底下。
審稿漏洞只是表象
乍看之下,這些論文中的男性患上婦-科-病,甚至患上羊-水-栓-塞是審稿不認真,但仔細一想,這不過是“審稿門檻”松得像篩子的冰山一角。
國內不少學術期刊,為了搶奪稿件,提高影響因子,往往放松審稿標準。甚至,干脆把同行評議流程當擺設,稿到付費即可發表。
更別提那些“快速通道”“綠色通道”,把文章當快餐外賣,人人都能點單,根本顧不上質量審核。
要么一個月就給出“接收”意見,有時只有一句“格式不合規,請修改”;要么同行互吹,你評人家的稿子,人家也得給你一個好評;要么審稿人根本沒搞過相關實驗,只是掛個名字湊數。
這些問題表面看是“審稿漏洞”,本質是學術期刊的“利益陷阱”——只要能吸金,就愿意放寬門檻。
水論文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論文=硬通貨”,這句話被無數醫護人員奉為圭臬。
職稱評審,一聽就是燒腦又燒錢的活計。論文、基金、課題……缺一不可。為了拿到職稱,醫生、護士們不得不熬夜趕論文。
一個課題分幾篇小論文,拼命拆解,甚至把同一組數據切片多次發表。
沒做研究也能掛名,一篇論文掛上好幾個人,只要掛名就能多拿一個論文。
醫生們寫論文相對更容易,但對護士們而言,這簡直就是折磨。
一個本科畢業的護士,在校期間學的都是婦兒護理知識。然而,畢業進入醫院工作一段時間,也要接受晉升考核。
除了要考職業資格,醫院還要求每個晉升的人都要發表至少3篇論文。評護師,要發普刊;評主管,要求核心;副高,則要SCI。
對于沒有任何統計學知識,也沒有了解過學術寫作規范的護士來說,這真的太難了。就算下載一大堆醫學文獻,也大概率是看不懂。
怎么辦呢?他們只能求助于代寫、代發的論文中介。兩三千塊錢,三篇普刊論文就這樣搞定了。
然而,醫生護士不知道的是,這些中介又以更低的價格將寫論文的任務,轉包給了在校醫學研究生,甚至本科生。
2015、2017年,國內外AI都還沒有流行,寫論文只能靠人工代寫。于是,那些接下來論文兼職的研究生、本科生,他們在沒有數據的情況下,也只能在知網上找別的論文改寫。
于是,最終就有了今天的這場“鬧劇”。
寫在最后
當大家都在嘲笑護士、醫生學術不端時,卻對學術世襲,影響因子的造假產業鏈,這些根深蒂固的腐敗鮮少知曉。
當然了,我們并不是說這些找論文代寫的醫護人員就不應該被批評,而是說我們應該更關注整件事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
職稱晉升,必須要給學閥們交“買路錢”,于是期刊集團就變成了學術造假的批發市場。
所謂對學術造假“0容忍”,不過是權力游戲的遮羞布。與其要根治學術造假,不如說要整治一下這個催生造假的學術圈。
不發論文,難道就無法評判醫術、技藝的好壞?我見過太多醫術高超、技藝卓越的醫護人員,但他們真的不會寫論文。為什么不采用別的方法來評職稱?
菊以高潔會淵明,吾以文會友。曾是多年醫學編輯的我,現為兩只小棉襖的媽媽,每天努力碼字,只愿為千萬家庭帶去專業、有趣、獨特的教育觀點。原創不易,你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菊學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