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壽輝
“五一”假期,距建陽城關不足十里的馬伏村,新營建的美麗鄉村之翹楚“熹云灣”,以“宋韻田園風”的雅韻,吸引了無數游客“打卡”!遠遠望去,只見白墻灰瓦的民居錯落有致,那裊裊炊煙,如輕絲飄空,宛如一幅水墨丹青,村前稻田新綠初染,田埂野花零落成星,三五白鷺在水田中悠然渡步,翅尖掠過,驚碎一池倒影!
誠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讓人更加神往的是,這個素有中國傳統文化“活化石”之稱的古村落,究竟珍藏了一個怎樣的文化密碼?走進村中,青石板路蜿蜒入巷,斑駁的宗祠在風雨中靜立,斷壁殘垣似泛黃書頁,每道裂縫都洇透了文字。村口中央,半臥著一匹棗紅色的石馬,正縷著鬃毛,仿佛是在向游人訴說著這里凝結的千年傳奇一一
歷史,總是伏脈千里。中華傳統文化發祥地在北方,然自西晉,北方兵舉不息,生靈涂炭,人無以安身,文化何以安放?于是,便有了一代代華夏兒女,“擦干心中的血和淚痕”,開始“衣冠南渡”。相傳,唐末年間,從河南固縣來了一隊率族南遷的人馬,劉氏三兄弟劉翱、劉翔、劉豳,“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千里迢迢,一路丟盔棄甲……行至此地,領頭的瘦馬忽然屈膝伏地,任憑鞭笞亦不肯起,劉豳翻身下鞍,但見此地溪水淙淙,地肥草美,不禁撫掌嘆曰:“馬伏于此,吉地可居也”!于是,這里便有了“小橋流水人家”,天馬伏祥之地名“馬伏”亦隨炊煙升起,裊裊千年!與此同時,關山隔阻的閩北,兵家不爭之地,儼然已是向往的人間天堂,“落水”后的中華文化道統,亦隨“程門立雪”,而“吾道南矣”上了岸,還成就了“南閩闕里”之建陽,闕里,乃孔子收徒講學地,是文化高地的代名詞,若大中國,能并稱南北闕里的,唯山東曲阜和福建建陽。
移商換羽,再話劉氏分宗:豳公守中脈,稱中族;翱公西遷麻沙,稱西族;翔公東徙五夫,稱東族。八百年后回望,劉豳一族官做得最大,第三代的劉爚,官拜工部尚書,被尊稱為“建陽開國男”,創辦的“云莊書院”,理宗敕賜,早于“考亭書院”5年;劉翱一族雖富甲一方,日星斗轉,現代的麻沙渡頭,除卻“歡迎宗親蒞臨翱公祭祖”的橫幅,其他空空如也;紫藤花開的反倒是讀書窮理的屏山劉氏,其中劉子羽、劉勉之相繼成了朱子之師,劉勉之不僅將女兒許配,帶著朱熹落戶建陽考亭,其后,劉氏兄弟還將“屏山書院”搬到了莒口的小源村。
穿越時空的崇山峻嶺,最是書香能致遠!這是馬伏人口口相傳的故事……最讓馬伏人引以為豪的,自然是朱熹,他在此為母筑墓,結廬守考,并創建了人生第一所書院“寒泉精舍”,青燈三載,誕生了《近思錄》等傳世名篇!以此為原點輻射,“崇泰里”,“三桂里”一帶,漸漸演變為類似今天的“海淀區”,成為“中國古代大學城”,南宋47所書院星耀八閩,今天的莒口一帶竟有23所。遙想當年,村外,“山路逢人半負笈”,書院林立學遍城,村內,儒門釋戶道相通,巷南巷北讀書聲,這是何等壯闊的人文氣象!
從馬伏出來向東,路邊的稻田,是被綠意侵染的詩行,水洼倒映著天光云影,一個轉角,抖落煙灰的剎那,我等便來到了位于后山鋪的“寒泉精舍”。漫步精舍內,幾間古樸的茅屋,屋頂的茅草,在陽光照耀下泛著淡淡的金色,恍惚間看到了朱子在與弟子們坐而論道,朱子的聲音沉穩而有力,墻上鑲嵌著的《近思錄》語,猶如一盞盞明燈,照亮了弟子們前行的道路。朱子墻前駐足沉思,同行的友人忽問:“爾等出生理學淵藪,何謂朱子理學,可以一語釋之乎?”。
我笑曰:是“后孔子主義”?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過往曾常聽聞專家學者高論“居敬”、“中和”、“炳悟”,“已發與未發”,卻始終如霧里觀花,不得其要。
“切問而近思,博學而篤志”,且問且行且思,猛然間,腦海閃過一念,便反問道:片語概之,定位“封建社會的馬克思主義”如何?友人曰:觀點很“炸裂”,但愿聞其祥!我說,《近思錄》,不就是朱子弟子們心目中的《共產黨宣言》?于是,在“藏書樓”里,我等沉浸于筆歌墨舞的經典,在一行行文字中去尋找彼此相通的文化基因,努力中似乎找到了兩把“比較學”的鑰匙一一
一曰:長安羅馬,殊途同歸。幾經比較,兩者似確有神交:理學根植封建倫理秩序,馬克思主義旨在打破階級壓迫,雖本質迥異,卻同懷濟世宏愿,在追求理想社會等維度上同頻共振:《近思錄》看似理學階梯,實與《共產黨宣言》一樣,皆為人類思想解放之綱領性巨著,有情感上的認同、理論上的共融,一如郭沬若1926年在《馬克思進文廟》一文中所描述對話場景:A、科學社會主義與儒家“天下為公”,“大同”社會隔世共鳴,“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理學思想,與共產主義的革命理想,思屬一脈,理念相通;B、朱子“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對剝削的否定,對底層勞工的同情,道德相契;C、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的手段,與朱子“格物致知”,知輕行重的“躬行”思想,路線相符。
二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追本朔源,馬克思主義的“老祖宗”究盡在哪?從東學西漸的路徑看:朱子理學,自宋理宗后,已成正統思想,官方哲學,傳播至歐洲,主要是通過西方傳教士,包括《馬可波羅游記》,其筆下的閩北,除了絲綢、茶葉和漂亮的女子,著墨最多的便是滋生于這片沃土的朱子理學,此等中西文化交融,深深影響了孟德斯鳩的啟蒙思潮,繼而,助推了康德與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最終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驚雷回響故土,思想長河奔涌,原來竟是個出口轉內銷的產品!史海鉤沉,探賾索隱,或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隱秘伏脈,就珍藏在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馬伏里。
暮色漸沉,精舍檐角挑起一彎新月。歸途默誦 “博學慎思”之訓,思緒萬千,守正與開新,是隨想,抑或是“彌想”,但無論如何,“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樂哉,快哉!惟愿與君歌一曲,讓悠長的馬伏文脈,奔流在時光的河床之上,如麻陽溪水,注入閩江、匯入東海。
風起,我心飛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