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的第三周,古建筑修復師林悠正在戲臺梁架上專注測繪,一滴陳年桐油正巧墜落在圖紙的承重柱標記處。她下意識抬頭,只見檐角那串生銹的銅鈴輕輕晃動,驚飛了正在筑巢的雨燕。
當夜暴雨傾盆,借住在戲臺廂房的林悠被一陣清脆鈴聲驚醒。三十六只銅鈴在黑暗中奏響奇異曲調,她急忙打開聲波檢測儀,屏幕上的頻譜圖竟與祖父留下的老唱片《游園驚夢》完美契合。
"這是用聲音滋養的木頭。" 七旬老木匠陳守仁抓起一把刨花,突然揚手拋向橫梁。細碎的木屑在空中凝成旋轉的旋渦,顯現出一道道發光的聲波紋路。"九宮收音陣,靠不同檐角吸收風聲、雨聲、人聲來養護戲臺。"
林悠用激光掃描戲臺榫卯結構,發現所有梁柱接點都留有極細微的毫米級縫隙。陳師傅掏出一把特制木楔解釋道:"這叫 ' 響縫 ',是老祖宗特意給木頭留的伸縮空間,能有效消解不同頻率的震動。"
循著銅鈴的共振頻率,林悠在戲臺下方發現十二口古樸陶甕。每口甕內壁都嵌著螺旋狀陶片,最大那口甕中還保存著半卷受潮的戲本,墨跡清晰寫著 "萬歷四十年,置甕調商音"。
開發商派來的檢測員見狀嗤笑:"這不就是古代下水道?" 說著便掄起鐵錘要砸。千鈞一發之際,陳師傅用力敲擊梁柱,甕群頓時發出震耳轟鳴,檢測員腕上的智能手表瞬間黑屏 —— 原來這陶甕陣列竟能產生強大的電磁脈沖。
危房鑒定報告公布當日,林悠通過無人機鏡頭發現驚人一幕:每當銅鈴自動鳴響,雨燕就會銜來泥土修補戲臺裂縫。她提取古法灰漿樣本檢測,發現其中混有燕子唾液與鐵線蕨孢子,這種特殊材料遇水膨脹,能夠自動修復磚縫。
"這才是真正的智能建筑。" 林悠將陶甕共鳴原理轉化為算法,3D 打印出仿生擴聲器。當拆除隊準備進場時,她啟動聲控系統,百年戲臺突然傳出穿越時空的戲文合唱,引得全鎮老人都不由自主地跟著輕聲哼唱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