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
李靜,《慢聲慢讀》特約朗讀人,慢書房書友。
今天是慢聲慢讀第267期 遲子建《父親的肖像》
Recommendation
對于遲子建而言,父親是一盞光明的燈。
1982年遲子建開始寫作,從大興安嶺冰雪剛剛開始融雪寫起。
處女作短篇小說是《那丟失的……》,1984年7月師專畢業(yè)時,出去游玩,回到學校的宿舍后,同寢室的七個姐妹都已離校,丟落了一些生活用品,看到這些物件有感而發(fā),這是一篇表達善良愿望的帶有濃郁抒情格調(diào)的作品,但它對遲子建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卻因為具有紀念性而占有特殊的位置。
1985年,遲子建收到母校邀請,到大興安嶺師范學校中文系擔任教師。同年,遲子建的充滿了地域色彩的鄉(xiāng)土風情的短篇小說《沉睡的大固其固》榮獲了“大興安嶺首屆文藝創(chuàng)作獎一等獎”。同時,短篇小說《那丟失的……》榮獲了“二等獎”。第一份稿費,她拿去給父親買了瓶他喜歡的“竹葉青”酒。
遲子建20來歲時創(chuàng)作的《北極村童話》被《人民文學》決定出版,她父親極為高興,給她來信鼓勵。但在兩個月后,她再也迎不來父親這盞光明的燈了。
那是 1986年的臘月,她的父親49歲,突發(fā)疾病去世。
沒過多久《北極村童話》出刊,可父親再也看不到了。多年后,每每提及此事,仍令她難以釋懷:“誰能知道我收到樣刊時把整個一本刊物都哭濕了呢?”
為父親寫的《燈祭》,開頭第一句就說明父親與燈的不同尋常,在文中回憶:“父親在世時,每逢過年我就會得到一盞燈。那燈是不尋常的。”全文沒寫有多懷念父親,卻每個字都在寫思念。那年的正月十五這一天,遲子建買了一盞燈。天將黑時,將它送到了父親的墓地。“這是我送給父親的第一盞燈。那燈守候著他,雖滅猶燃。”
在《父親的肖像》一文中,遲子建描寫的是記憶中溫文爾雅的父親,“好看的樣子”是四爺爺記憶里的父親;同工人們一起光著膀子干活,是父親同事記憶里的父親;“一個人承擔起好幾門課”的父親,是父親的學生記憶里的父親,在“暴風雪里,一個個將學生轉(zhuǎn)移到橋洞內(nèi),滿臉焦急”的是父親......
父親走了,父親又沒走,他是遲子建心中永遠的大山,讓她內(nèi)心永遠充滿著力量。
作者
About the author
遲子建
1964年生于漠河。1983年開始寫作,已發(fā)表以小說為主的文學作品六百余萬字,出版有百部單行本。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偽滿洲國》《越過云層的晴朗》《額爾古納河右岸》《白雪烏鴉》《群山之巔》《煙火漫卷》,小說集《北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向著白夜旅行》《逝川》《清水洗塵》《霧月牛欄》《踏著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隨筆集《我的世界下雪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等。曾獲得第一、第二、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第七屆茅盾文學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等文學獎勵。作品有英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韓文、荷蘭文、瑞典文、阿拉伯文、泰文、波蘭文、芬蘭文等海外譯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