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認真寫一部自己的小說 - 還剩 3 個名額
相關付費文章:
當中國的青年寫作者和文學期刊深陷信任危機之時,身居東南亞的印尼青年作者已然憑借酷兒題材的小說創作在世界文壇展露了自己的影響力。
由女性主義出版社(Feminist Press)出版的短篇小說集《近乎快樂的故事》(
Happy Stories, Mostly)中的故事實際上并不快樂——它們甚至無意假裝快樂。恰恰相反,這些故事大多都是悲劇性的——在這些篇章里,有姐姐為了一份卑微的工作背叛弟弟,有母親哀悼自盡的兒子(兒子在向她坦白自己是同性戀并因此被她斷絕關系后選擇了自我了斷),還有一個男人莫名其妙地開始在“無回應祈禱部”(Department of Unanswered Prayers)工作——是的,真的如此。這些由作者諾曼·埃里克森·帕薩里布(Norman Erikson Pasaribu)創作、由蒂芙妮·曹(Tiffany Tsao)從印尼語翻譯而來的故事,時而涉足魔幻現實主義領域,但始終保持著一致的獨創性、幽默感和悲喜劇色彩。
快樂是這些故事關注的核心,主人公們拼命想在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常常找到的卻是苦難;或是日常、平庸的苦難,或是某種更奇特的苦難。帕薩里布以其聰慧的才智,讓這些故事總是出人意料,令人難忘。它們悄然滲入皮膚之下,喚起情感、笑聲,而最重要的是一種苦樂參半的況味。
帕薩里布在開篇幾行就提醒我們,故事集即將展現魔力以及人物所行走的悲劇邊緣。這幾行是關于印尼語單詞“hamper”(意為“幾乎”)的。正如帕薩里布指出的,“hamper”只差一個字母就是“vampir”(吸血鬼)。“快樂意味著什么?”他們問道,“所以,在一個我們頌揚迪士尼化的異性戀世界里,對酷兒群體而言,快樂是什么?它常常變成那個吸血的惡魔,那個吸血鬼(vampir),那個‘幾乎’(hampir)?!?/p>
我們可以在小說集里第一個完整篇幅的故事《你叫什么名字,桑德拉?》(“So What’s Your Name, Sandra?”)中看到這種邊緣性。這個故事講述了桑德拉媽媽在她唯一的兒子比松去世后,從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前往越南美山(英文發音恰好是我的兒子,My Son, Vietnam)旅游。這個故事是有限視角下的杰作——帕薩里布直到故事最后才揭示敘述中最關鍵的部分:桑德拉媽媽的兒子在向母親坦白自己與大學里的另一個男孩在交往后,母親反應糟糕,兒子繼而選擇自我了斷。桑德拉媽媽和比松都不快樂——這是一個悲劇且熟悉的故事。盡管這是一個常見的酷兒故事,我們在美國及其他地方的影視和文學作品中都曾見過其演繹,但帕薩里布卻通過創新的文字游戲、反諷運用和喜劇式的才智,使其煥然一新。
帕薩里布的幽默感在書中隨處可見——在《歡迎來到無回應祈禱部》(“Welcome to the Department of Unanswered Prayers”)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一位經理歡迎新員工加入天堂的一個專門處理無回應祈禱的部門,不過純粹是從檔案管理的角度。帕薩里布使用指示性代詞“你”,詳細說明了該部門的規章制度:“這里也許是天堂,但沒有誘人的天國仙女。那些散落在你青春期隱喻走廊里的骯臟漫畫書,它們幾乎完全搞錯了。”帕薩里布用這些較為輕松的故事來調劑小說集中那些沉重的故事,但它們偶爾也會轉入更黑暗的基調,向我們展示作者的關切與興趣所在。光明與黑暗的并置——喜劇與悲劇的結合——是貫穿作品始終的標志。
在最富情感張力的時刻,帕薩里布同樣閃耀光芒。在故事《中介:雅加達,2038》(“Metaxu: Jakarta, 2038”)中,他們講述了一對兄妹在父親去世后,試圖靠著微薄收入在雅加達生存。有一次兄妹倆鬧翻了,對此,姐姐說:“我在研究論文時,看過一篇文章說我們很快就會有技術能永久抹去所有糟糕的記憶。永遠。有趣吧,這個短語怎么從未讓人感到安心?我已經試過抹去記憶,但它們還是不斷浮現。它們是由蛋白質構成的,而蛋白質是永恒的。”遺忘的概念在整部小說集中反復出現。這些敘述者希望擺脫他們艱難的生存狀態,在那里僅僅活著就意味著痛苦。然而他們無法逃脫——他們被死亡的現實所困,痛苦的物理性將他們束縛在各自的軀體中。
酷兒的特質像一張毯子,覆蓋了這組故事。它潛伏在角落,若隱若現,雖然只在部分故事中明確顯現,但帕薩里布通過書寫這些實驗性、獨創性、激動人心的故事(這正是酷兒文學獨有的特質),為酷兒文學經典做出了至關重要的補充。這種精神的自由是酷兒所特有的,雖然這些故事只是“近乎”快樂,但它們的行文有一種松弛感,散文中有一種令人深深欽佩的歡愉感。
可以說帕薩里布已確立了自己在印尼乃至如今美國文學中一個充滿活力且獨特的聲音。這部短篇小說集犀利、聰慧而風趣,蘊含一種在當代寫作中不常見的反諷。帕薩里布的寫作是自覺的,但更重要的是,它是溫柔的。帕薩里布對筆下的角色懷有巨大的同理心,即使他們讓角色經歷越來越多的磨難與考驗——同時他們也不畏懼實驗、延展和操控文字的可能性。正是這種自由,再次吸引了我去閱讀他們的作品,也應激勵他人去欣賞他們的故事。這部小說集將引領他人改變思維方式,或許,還能鼓勵他人生活在一個更快樂、更友善的世界里。
作者:Joanna Acevedo
編譯:蠻蠻
來源:Foglifter
文章內容僅供個人閱讀、交流
不代表平臺立場
申請加入文穴俱樂部,與真正的讀者作伴
俱樂部當前價位僅剩 3 個席位
書評持續征稿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