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零售業態正經歷一場深刻的代際變革。在食品飲料領域,傳統超市作為曾經的核心KA渠道,其三十年的黃金周期已接近尾聲——從90年代末的蓬勃興起,到近五年頭部超市的批量退場,再到如今胖東來等新勢力通過業態調改煥發新生,零售渠道的“星星之火”正醞釀新一輪燎原之勢。
啟承資本創始合伙人張鑫釗認為,十年后中國可能會出現超大型店2000多家、大型店3萬家、中型店20萬家、小型店300萬家的局面。
這一變革的背后,是我們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的根本性轉變。城鎮化、制造業紅利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已基本完成“從無到有”的覆蓋,而需求端受GDP增速放緩、消費分層等因素影響,行業競爭正從“共同做大蛋糕”轉向“如何分好蛋糕”的效率改善和份額爭奪博弈。
在此背景下,食品飲料行業的價值鏈關系迎來重構:過去三十年由品牌主導的“大品牌+大單品+深度分銷”模式正在失效,渠道權力逐漸向終端傾斜。
未來十年,中國零售渠道還會有哪些變化?食品飲料企業將如何抓住渠道碎片化、場景多元化的機遇?啟承資本創始合伙人張鑫釗在FBIF2025論壇上,以《三十年一遇的中國零售代際變革下食品飲料渠道突破機遇》為主題,深度拆解了新零售生態中的關鍵變量與破局策略。
啟承資本創始合伙人張鑫釗
【下文根據演講整理,內容有刪節】
我簡單介紹一下啟承資本——我們2016年成立,2017年開始就專注于中國的消費領域投資,主要集中在“新一代國民品牌”和“新一代全國連鎖”兩大主題,陸陸續續投資了三十多家企業,包括十月稻田、源氏木語、植護、果子熟了、錢大媽、鍋圈食匯、鳴鳴很忙等。
我們也很自豪,因為現在投資的這些企業已經累計服務了中國1億個家庭。
2016年,我們有一個判斷:中國的傳統商超將面臨很大的挑戰。中國社區的崛起,中國小區入住率的提高會帶來一波很強的社區化浪潮,所以我們從那時起投資了很多社區小店業態,基本就是把超市里的各個品類拆分成一個個的“品類殺手”。
2017年,我們在生鮮領域投資了錢大媽;2019年,我們在鮮食便利店領域投資了新佳宜;2020年,我們在火鍋食材凍品領域投資了鍋圈;2021年,我們在散稱零食領域投資了零食很忙;2022年,我們投資了偏高端的堅果炒貨零食品牌薛記炒貨。這兩年,大家能感受到另外一個浪潮,即精簡SKU、寬類窄品,于是在這個領域我們投資了硬折扣多樂囤。
啟承資本創始合伙人張鑫釗
總體這些連鎖企業累計已經開出3萬家門店,實現了800億元的年收入。如果把它們作為一個集團來看,我們投資的企業們也算中國較大的食品零售集團。
一、存量型市場
可能大家感受最強烈的是在食品飲料領域,最大的KA渠道——超市的繁榮已然結束。90年代末,中國大賣場(集中)開業,歷經了三十年的繁榮。過去5年大量頭部超市退場,近2年全國很多超市主動接入胖東來進行調改,被調改過的超市似乎又煥發出許多新的活力,呈現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態勢,在全國蔓延。
這本質上是因為我們從一個增量型市場轉變成了一個存量型市場。過去三十年,供給側的核心因素,無論是城鎮化、制造業,還是移動互聯網的推動,均從無到有,基本完成了一個快速的爬坡過程。
在這個背景下,對于我們整個食品飲料行業而言,變化是什么?
我們覺得最本質的變化,還是價值鏈的關系發生了改變。過去三十年,本質上是一個由品牌主導的價值鏈創造過程。因為品牌主導價值鏈創造,所以利益分配權來自品牌,進而形成了“大品牌+大單品+大渠道+深度分銷”的模式,誕生了一批像伊利、農夫、康師傅這樣非常擅長做價值鏈主導和模式執行的公司。
過去那些年大家談論最多的,就是如何做深度分銷,這可能是大流通衰敗之前最核心的一個話題。然而現在,深度分銷卻遇到了很多挑戰。
過去,供小于需。現在,我們總體已經進入到一個供大于求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買方解法陸續涌現。在一個長達三十年的周期里,實際上是一個供小于需的過程。本質是只要你能把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做出來,放到消費者面前,這個產品就不愁賣。
價值鏈關系改變;圖片來源:啟承資本
如今,同一款商品在一年之內,市場上可能就會有三五十個競品在貨架上搶奪資源。這個時候,誰更能抓住消費者的需求,誰能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誰就能成為贏家。某種程度上,話語權是從品牌方向渠道商或者零售商轉移,因為買家離零售商更近
所以我們會看到,錢大媽、新佳宜、鳴鳴很忙、盒馬NB、胖東來、山姆,它們背后的本質都是一種所謂的買方解法。
二、“買方解法”
用這個邏輯我們再往下看,日本在上個世紀末就進入了存量市場時期,隨后進入到買方解法誕生的時期,我們可以看看其最終門店數量和集中度的情況。
中國現在有600萬家門店,其中數量最多的還是雜貨店、食雜店,大量的是零散的、非連鎖企業。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十年以后的情形,中國現在最頭部的食品連鎖公司,新一代買方解法中規模最大的鳴鳴很忙集團,擁有15000家店。但在一個擁有600萬家門店的市場里,這個規模還是很小的。
由此可見,現在買方解法的連鎖化進程才剛剛起步,今年大家在市場上感受到的所有變化,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買方解法下與品牌主導下不同的合作方式,以及在適應過程中帶來的一些困惑與機會。
我們最終判斷,十年后,中國可能會形成以買方解法連鎖企業為核心的超大型店2000多家、大型店3萬家、中型店20萬家、小型店300萬家的局面。
那么,到底什么是買方解法呢?如果觀察海外情況,美國在20世紀末逐漸進入了這個時期。比如Trader Joe's,它有很多品類都做得很好,其中紅酒品類做得尤為出色,成為很多美國人——特別是二戰后接受良好教育的美國大學生群體購買紅酒的首選之地。
7-Eleven在2007年開始,以便利店模式匹配餐飲品質,那時起,7-Eleven自有品牌的食品進入爆發期,7-Eleven成為鮮食品類的佼佼者。而在此之前,便利店是一種更為混雜的業態,類似小型超市。去日本考察的朋友都會看業務超市,過去十年成長很快,其核心業務是經營凍品,成為凍品領域性價比最高的凍品品類殺手。
成為“品類殺手”背后怎么做?從歷史來看,在品類突破——也就是要成為“品類殺手”的時候,其實是要求零售商和品牌商改變經營之道。品類管理、52周MD(52周商品規劃)、單品管理,這些大家在各種場合或多或少都聽過,它們誕生的背景是從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消費者選擇變多,品牌商或生產商生產出大量商品,最后矛盾頻出時,才誕生了這些管理理論。
品類管理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52周MD在日本整個超市領域應用廣泛,即一年52周進行產品規劃,通過更詳盡地結合節氣、時令的產品規劃,來滿足消費者更精細化的管理需求。單品管理最核心的是假設驗證,通過大量洞察開展經營,基于這些洞察進行諸多創新,假設消費者可能會喜歡,然后迅速驗證迭代,但這實際上是零售商或其他合作商要做的事。
下面詳細講講品類管理的背景。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美國零售商、供應商進入零和博弈狀態,圍繞價格、貨架產生諸多矛盾,比如破價問題——消費者想要更便宜的商品,但品牌商不愿降價。
那時的管理模式很像我們過去——以品牌為單位進行管理。
品牌有經銷商,經銷商對接采購,采購再分配貨架資源,所以管理焦點集中在品牌、供應商,效率必然存在一些問題,如過度促銷、供需不匹配、庫存管理不善、損耗等。
這種管理模式也很難全面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更多是品牌向下鋪貨的過程。
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是當時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在那個時間點,許多數字化技術涌現,POS槍掃描技術提升,更多數據能夠實時獲取,正值PC電腦時代開始普及。就在那時,由于這些矛盾,出現了品類關聯分析,Brian Harris(被稱為“品類管理之父”)提出了品類管理。當時沃爾瑪和寶潔表達了合作意愿,用沃爾瑪的數據分析看看能否弄清楚消費者到底需要什么,然后圍繞需求進行產品開發。
美國零售業進入存量時代,催生“品類管理”誕生;圖片來源:啟承
今天,似乎大家會說,這些概念在中國也存在好多年了。實際上,過去中國一方面有這樣的概念,我們也了解品類管理這類事情。但另一方面,整個實業界并沒有按照這種方法去經營,尤其是在渠道方面。我們過去的狀態更類似于20世紀80年代之前美國的情況,即圍繞品牌、供應商來經營貨架。
所以在那個時間點發生了一個核心轉變,此后整個產業在進行管理時,核心不再是圍繞品牌,而是先著眼于品類。比如剛才提到咖啡,在咖啡消費這個品類里,消費者的決策路徑究竟是怎樣的,當他來到門店購買咖啡產品時,在不同場景、不同場合,他需要什么樣的產品品類,然后才是產品在其中能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也就是說現在是以整個品類的表現作為工作目標。
基于這樣的工作目標,我們產業關系的構建,從原來大家比拼營銷資源、在門店端爭搶貨架的邏輯,轉變為渠道商有一個品類規劃,大家一起討論在這個品類規劃中,每個參與者能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然后據此分配資源,這樣的關系也變成了一種更長期的關系,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轉變。
這就要求大家能夠證明一款新品,當你推出一款新品時,它對這個品類的增量價值究竟是什么。大家回頭可以看看品類管理相關的書籍,其中提到的所謂流量品、毛利品、防御型產品、進攻型產品,只是提供了一個框架,在中國更為復雜的競爭環境下,實際上渠道會有更多訴求,比如想實現年輕化,希望產品能吸引年輕用戶;想拓展場景,期望產品能幫忙拓展場景。
所以當大家看到一款新品的增量價值時,就可以用價值去說服渠道、給予資源,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過去都是從品牌的角度出發,說自己有什么政策,然后找到渠道要求其按照自己的政策來,是以品牌的規則行事。
我有一個印象特別深刻的故事分享。當時,我和中國頭部食品公司的一號位負責人,與新興的渠道進行交流。一開場,品牌方就介紹說:“我有渠道A、渠道B、渠道C三個事業部,為我們這類體系新設了一個事業部,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創新突破。以前,我們沒有專門針對這類渠道的事業部,現在我有規則123,愿意為你們提供這些支持。”
對面的創始人回應道:“我不太想聽你的規則123,我想問的是,我的規則是123,你愿不愿意按照我的規則來?”這段對話反映了上一代(品牌主導時代)的情況:總得有一方制定規則,產業鏈上的各方才能展開協作。很明顯過去很多規則都是品牌方制定的。大家如果與山姆合作,就會感受到它有自己極為獨特的規則,且這個規則無法應用于其他渠道,這就是山姆獨有的。
如今,作為品牌商,會發現情況不再像以前那樣,只劃分KA、經銷、深度分銷等,僅設置兩三個事業部,制定兩三種規則,分好利益,調動起積極性,生意就能順利開展。
如今,我們強調要有更強的協作意識,要針對不同渠道進行分析。在這個渠道,根據其客群及品類規劃,思考自己能扮演怎樣的角色,相信大家對此會有強烈的感受。我認為新品的成功在于證明品類的增值能力,并且要進行深度的零供協同,比如價格、促銷、上新頻率,包括美陳等方面是否配合得當。
本質上,消費者需求(消費者決策樹)決定品類,品類組合決定業態。進入存量市場后,大家需要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看問題,因為消費者擁有最多的話語權和選擇權。消費者的需求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大家有多種分析方法,但從理論上講,消費者的需求可以量化為決策樹。對于零售商而言,就是依據決策樹重新規劃品類,品類并非過去天然形成的。
在今天的中國,還發生了另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的業態還在發生演化,品類重新組合,品類邊界被打開或打破,我覺得這會決定新的業態。
三、用戶分群,環境變革
今天,我們要回歸消費者。現在很多食品創新,本質上餐飲和零售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對消費者來講,無論是去超市、便利店買產品解決吃得好、吃得開心的問題,還是通過叫外賣、去餐廳就餐解決這個問題,都具有很強的相互替代性。
因為對消費者來講,其決策是:首先餓了,要先吃飯;其次決策點是今天的預算,即要買一個多少錢的東西,然后再去考慮到底在哪個渠道解決,所以各渠道之間是很強的相互替代關系。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基于TPOS(時機、場所、動機、生活方式)來理解消費者需求,舉個例子,比如早餐,這是中國最廣泛、最高頻的場景。有人在辦公室吃,有人在家里吃,有人在學校吃,有人在通勤路上吃,這是不同場所。即使吃早餐也有不同需求,打工人可能會說吃早餐時,首先得提神,吃飽不重要,但喝杯咖啡很重要,所以對打工白領來說,咖啡成了剛需,再隨便加點其他吃的。
對于孩子來講,父母關心的是要給孩子補充營養,有的在家里補充營養,有些來不及在家里吃就說去學校吃,父母會給孩子帶上一些營養品。
消費者也有很大差異,當你面對不同的人、不同場所、不同動機以及不同生活方式時,你會發現需求會被高度細分,還是要回到場所里解決問題。比如說7-Eleven便利店就會推出“一杯咖啡加三明治”這樣的組合,解決你在非家庭場景下的早餐需求。胖東來則可以提供更豐富的傳統中式食品,來滿足傳統中國家庭的早餐需求。
市場會比這更復雜,這可能只是起點,你需要從消費者洞察出發,思考你的產品到底在解決什么問題,再將其置于具體渠道/業態中去考量。
第二,品類組合會催生新的業態。舉個例子,這張圖的一邊是計劃性消費,另一邊則沒那么多計劃性。最下面是休閑類,最上面是正餐類,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正餐場景,大約可以分為這幾個象限。
品類新組合的新均衡業態會持續涌現;圖片來源:啟承資本
中國過去十年比較有意思的是,在供給仍不夠豐富的情況下,出現了非常多單一業態。比如說連鎖休閑鹵味、茶飲、咖啡、烘焙等單品類店。
大家最近有沒有一種感覺,比如說鹵味獨立店的生意沒那么好了,很多獨立店不太容易存活下去。這是因為對于一個獨立單品類店來說,雖然容易開設,但是綜合成本其實較高,因為需要配備專門的人員、專門的店面。現在開始出現融合現象,比如說咖啡和茶飲融合,茶飲店的人賣咖啡,咖啡店的人賣茶飲。鹵味也開始嘗試跟其他場景結合,比如更多地在像胖東來、盒馬這樣的大賣場里面銷售。
剛開始,這些品類會以獨立品類店的形態出現。由于成本結構等原因,隨著市場成熟度的提升,這種品類二次組合就會廣泛發生。比如說,包子能否搭配茶飲,看看場景是否合適,或者搭配牛奶;咖啡能否搭配烘焙食品。便利店會說,我既做便當、三明治,也做咖啡、鹵味和烘焙。
這可能就是一個集合點,這種集合就是品類的相互再組合,我們認為這是未來非常重要的創新點。比如,便利店對左邊的即食品類進行了大量的品類組合;零食折扣店,像零食很忙從傳統狹義的零食范疇擴展到如今烘焙、素食等品類,將左下方這些品類重新組合在一起;山姆實際上是對左上方的品類做了組合。
中國的創新不會止步于此,我們身處當下的市場環境,面對越來越細分的需求,既要期望消費者能得到優質體驗,又伴隨著大家持續的產品創新和技術迭代。我們預測,品類的重新組合并進行市場滲透,跑通各種場景,如此創新的飛輪就會持續轉動。
作為業態的上游,從事品牌相關工作,無論是品牌打造還是產品制造,作為供給方,其實都能夠與這個創新飛輪一同前行。我們正在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就大型超市的發展態勢而言,過去5年處于洗牌期。以前面向全客群的生意難以維系,如今客群出現分化,大家在價格上競爭激烈,所有品類都面臨問題,供應鏈也處于較為混沌的狀態。
現在大家能察覺到,市場開始呈現好的向上,差的向下的分層趨勢。向上的情況,我們稱為買方解法,即采用一套新的供應鏈體系,由廠商、品牌方或者大型經銷商直接與連鎖渠道合作,制定更為精簡的品類規劃方案,各方長期協作。同時,用戶愈發分層,有些商品,即便你讓我引進,我也不會引進;反過來,有些商品,你想引進,我也不讓你引進,大家開始相互尋找契合的對象。
以咖啡為例,在中國,從一元一包的速溶咖啡,到三四十元一杯,甚至更貴的上百元特調咖啡都有市場,這體現了消費者對咖啡需求存在百倍的差異。消費者為一杯咖啡愿意支付的價格從一元到一百元不等,對于從事食品飲料行業的人來說,這已然是一個高度細分的市場。
如果從人群和場景的角度來看,有一次我們在組織咖啡品類日交流時發現,海南當地主要是退休人群,他們喝咖啡偏好甜一點的口味,既會選擇速溶咖啡,也會坐下來慢慢品嘗現磨咖啡。我想說的是,中國市場規模龐大,人群特征多樣,在細分市場中蘊含著諸多機會。
簡而言之,在這個時代,有四個關鍵要點,用戶分群現象十分顯著。比如,大家可以想想山姆的用戶是誰?盒馬鮮生的用戶是誰?盒馬鄰里的用戶是誰?現在胖東來的用戶是誰?便利店的用戶又是誰?
在這些用戶中,當你把用戶畫像想明白,把剛才說到的時機、場景、動機這些因素都想清楚的時候,其實創新反而會變得比較聚焦、收斂。當你去和渠道溝通時,你的價值主張也會比較明確。隨著用戶和渠道的綁定越來越緊密,如果一個渠道的用戶特征還不是那種讓人一看就明白的,那就說明這個渠道仍面向全客群,而如今全客群的生意越來越難以長久維持。產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當你的新品進入某個品類時,首先要考慮這個品類是不是該渠道今年的重點突破品類,實際上每個渠道每年大致都會有一兩個要著力突破的品類。
我們不能用靜態的眼光看待一個渠道。比如說,這兩年零食折扣渠道開始涉足更短保質期的烘焙產品,而一年前還沒有這個類目。我們也不能靜態地看待渠道的品類規劃,因為每個品類每年都有自己的品類突破計劃。在這個計劃中,如果能更早地與渠道協同,我認為就能獲得非常重要的先發優勢,而且在產品開發上也能更精準地匹配客戶需求,創造更大的價值,最為關鍵的是日本的制販同盟模式。
我覺得在中國的零售商、供應鏈關系,本質就是如何協調以往的博弈。改變曾經每年更換供應商的做法,轉變為雙方能夠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關系。
這需要有幾個驗證標準,比如你是否了解對方今年的品類規劃是什么?這個品類有哪些訴求?品類規劃是如何制定的?在消費者洞察方面有哪些發現?你有沒有一些獨特的洞察可以告訴渠道?品牌和渠道共同發現了某個適合其用戶的市場機會,建議渠道推出相應產品來實現品類突破。
大家的分工能否相互融合,我覺得這至關重要。而這需要幾個前提條件,比如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彼此信任,減少博弈,秉持賺錢后共同分享、相互利他的心態。
在變革的生態環境中,無論是業態變革、品類變革,還是商品角色的變化,我認為可以先從尋找一個利基市場入手。任何一款新品,我相信未來都是先從利基市場起步,至于它能否幸運地成為一款大單品,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要看運氣,但先成為利基市場中的頭部商品,這是一個可以切實執行、操作的機會。
本文為FBIF食品飲料創新原創,轉載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