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傳來利好消息,特斯拉股價率先做出反應——美股開盤前的夜盤交易中,股價最高暴漲8%。
而就在前一天,情況還未明朗,美股市場陰霾重重的時候,特斯拉就已經先知先覺地提前大漲 5%。
過去,中國曾在特斯拉最艱難的時刻扮演“救世主”角色。現如今,特斯拉的全球布局已離不開中國這片沃土。
中國市場對特斯拉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其作為全球最大電動汽車市場的地位。
龐大的人口基數、快速增長的消費力量,以及有關部門對新能源汽車的強力支持,為特斯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早在2017-2018年間,特斯拉深陷Model 3“生產地獄”,訂單積壓、生產瓶頸和供應鏈混亂讓公司瀕臨破產邊緣。
那時,中國市場不僅提供了關鍵需求,還通過政策支持和上海工廠的落地,幫助特斯拉渡過難關。
在經過幾年的爬坡之后,特斯拉的供應鏈核心在中國,核心銷售市場在中國,很多人甚至把特斯拉看成中國概念股。
2020年開始,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占其全球銷量的近30%,已經成為其全球第二大市場。
如今,不論歐美市場如何不看好特斯拉,特斯拉汽車在中國的銷量,反而成了全球銷量的壓艙石。
當今年前幾個月歐洲和美國市場大幅下滑時,特斯拉的銷量在中國卻持續霸榜,這避免了特斯拉股價的進一步崩盤。
而中美貿易談判的超預期成果,則迅速成為特斯拉股價飆升的催化劑。
說到什么是特斯拉在中國的核心,上海的汽車和電池工廠肯定是。根據特斯拉在中國發布的最新消息顯示,其上海超級工廠僅用6周時間就完成了新版Model Y生產線的擴產,創下特斯拉歷史上最快紀錄。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因為德國柏林工廠和美國德州工廠對新版Model Y生產線進行改造的原因,特斯拉在歐洲和美國都遭遇了幾年罕見的銷量大跌。
其實這也是過去特斯拉逆風翻盤的翻版再現。
2017-2018年間,特斯拉Model 3的生產經歷堪稱血淚史。當時,Model 3作為特斯拉實現“大眾負擔得起的電動車”愿景的核心車型,一發布就引發市場轟動——2016年3月,特斯拉收到32.5萬份訂單,潛在銷售額超100億美元,最終預訂量高達45萬份。
馬斯克雄心勃勃地計劃2017年底實現每周5000輛、2018年達到每周1萬輛的生產目標。
然而,現實卻狠狠打了臉:因為設計未成熟、供應鏈混亂、工人手工組裝零件等原因,導致2017年第三季度僅生產260輛,遠不及目標的六分之一。
生產地獄持續到2018年夏季,20%的訂單被取消,特斯拉聲譽嚴重受損,馬斯克甚至睡在工廠監督生產,才勉強在2018年中實現每周5000輛的目標。
直到上海工廠在 2019 年加入到Model 3的最終組裝,才徹底改變這一窘境。
上海工廠起步就達到了Model 3周產量1000臺,到2020年底,產量已提升至每周5000輛以上,年產能超過25萬輛,這個時候上海工廠不僅降低了特斯拉對美國本土生產的依賴,還優化了其全球供應鏈布局。
中國完善的工業基礎和高效的物流網絡進一步鞏固了特斯拉的生產優勢。到 2024 年,上海工廠交付量已經占據全球交付一半,三分之一產能用于出口至歐洲、亞洲和中東市場。
優化流程、提升自動化、將工廠視為產品,這些上海工廠的成功經驗,不僅給特斯拉柏林超級工廠和德州超級工廠的籌備提供了借鑒,也讓馬斯克確定了5個生產原則:質疑需求、刪除不必要部分、簡化優化、加速周期時間、最后自動化。
而中國團隊的出色績效,也讓馬斯克有信心將重新啟動的印度市場交由這個團隊來負責。
馬斯克曾多次公開贊揚,中國的基礎設施和勞動力素質,并對有關部門的支持表達感激。
不過對于中國對特斯拉的深層塑造作用,馬斯克卻鮮有直接談及,這或許與特斯拉的美國企業身份有關。
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無論西方媒體怎么誘導,馬斯克至今從未說過任何一句中國不利的話,即便是在特朗普政府發動貿易戰,馬斯克的立場備受爭議的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