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譯文
春秋記載:“庚戌日天子駕崩。”傳解釋:“為什么春秋不記載天子的葬禮呢?因為按照禮制,只記錄天子駕崩的時間而不記載下葬的日期,天子的葬禮必須按照規矩舉行。對于諸侯,不僅要記載去世的時間還要記載下葬的時間。因為諸侯的葬禮都是天子安排的,不必等待某個特定的時間。”
那么標準是什么呢?天子去世后停柩七天,然后在七個月后下葬。諸侯去世后停柩五天,然后五個月后下葬。大夫停柩三天,三個月后下葬。士人和百姓停柩兩天,兩個月后下葬。
為什么要這么規定呢?因為不可能在生前就準備喪禮,必須等到死了以后才開始準備喪服,制作棺槨,修建墓穴。這些流程都走完以后,那些身處四方的親朋好友也到場了。這樣,葬禮的各項事宜都準備的七七八八了,孝子忠臣都能更好的表達出自己的感情。
所以說,天子七個月后下葬,是要等諸侯來參加喪事。諸侯五個月下葬,是要等同盟的諸侯來參加喪事。大夫三個月下葬是要等同僚們來參加喪事。士人和老百姓兩個月下葬是要等親朋好友來參加喪事。
02
原文
春秋曰:“庚戌天王崩。”傳曰:“天王何以不書葬?天子記崩不記葬,必其時也。諸侯記卒記葬,有天子在,不必其時也。”
必其時奈何?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三日而殯,三月而葬;士庶人二日而殯,二月而葬。
皆何以然?曰,禮不豫兇事,死而后治兇服,衣衰飾,修棺槨,作穿窆宅兆,然后喪文成,外親畢至,葬墳集,孝子忠臣之恩厚備盡矣。故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而葬,同會畢至;大夫三月而葬,同朝畢至;士庶人二月而葬,外姻畢至也。
03
穿窆(bian,三聲,貶):窆的的意思是大石頭,這里應該是指挖陵墓。
04
其實,這一篇的說法和實際情況不太一樣。
除開意外,死亡這個事并不是不能預見的。而且,我們這邊的傳統來說,壽衣棺材之類的,都是老早地準備好的。
我們也知道,皇帝的陵墓大部分都是提前修筑的。不可能等到人真的沒了再修。
所以,我覺得以古人的智慧,不至于一點預見都沒有。
而且這七個月的時間實在是有點長了。
就這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