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饞哭老廣的10道非遺粵菜,藏著千年煙火氣!”
粵地瀕海,素以珍饈聞名。
自秦漢始,中原移民攜“食不厭精”之技南渡,與百越“雜食之風”交融,終成粵菜雛形。
唐宋時,廣州港通西洋,番客云集,香料、蔗糖漸入肴饌,荔枝入宴成“紅云佳話”。
至明清,珠江三角洲“魚米之鄉”崛起,
茶樓酒肆林立,“食在廣州”美譽遠播,更有華僑引歐美技法,
創“西菜中用”之新章,如太平館紅燒乳鴿、佛山雙皮奶,皆為中西合璧之典范。
粵人飲食,融天地靈氣與人間煙火。
早茶一盅兩件,蝦餃晶瑩如彎月,燒賣鮮香似明珠,佐以普洱滌塵,談笑間盡是嶺南閑適。
老火靚湯講究“三煲四燉”,龍骨配蓮藕,螺頭燉花膠,慢火細熬中,氤氳出養生智慧。
潮汕牛肉丸捶打千次,彈牙多汁;
客家釀豆腐以豆香裹肉鮮,暗藏中原餃子遺韻。
節慶之時,龍舟飯匯聚九鄉同慶,盆菜堆疊“好意頭”,
蠔豉寓意“好事”,白切雞象征“百鳥朝鳳”,
眾人圍食間,盡是“和味”團圓之喜。
傳清同治年間,
江孔殷壽宴上以“龍爭虎斗”之名驚四座,后加雞成“龍虎鳳大燴”,遂成粵宴珍品。
小鳳餅咸甜交織,始創于咸豐年間,糖皮裹梅菜肉餡,酥脆中藏商賈巧思。
孫中山客居羊城時,尤愛西關艇仔粥,米粒綿滑如絲,魚片鮮嫩似雪,一碗下肚,盡解游子鄉愁。
廣式臘味
是廣東人秋冬的味覺圖騰,發源于中山黃圃鎮,2009年入選廣東省非遺。
這里產的臘味占全國市場半壁江山,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經玫瑰露酒、
白糖腌制,在北風里曬出琥珀色光澤,咬下去酒香混著油脂在舌尖化開,
甜咸交織的層次像把嶺南的陽光都鎖進了肉里。
唐宋時阿拉伯商人帶來灌腸工藝,與本地腌制法碰撞出獨特風味。
肥肉晶亮如琥珀,瘦肉嚼勁里帶著回甘,配著煲仔飯的焦香,暖意能從舌尖熨到胃里。
廣州布拉腸
是西關老饕心尖上的白月光。
這碟用竹籃布蒸出來的米漿皮子,薄得能透光,裹著鮮蝦牛肉在醬油里打個滾,
入口像咬住一片云——米香軟糯,肉汁鮮甜,布的透氣孔讓粉皮既滑又韌,
老茶客單憑筷子一挑就能認出和抽屜式拉腸的區別。
傳說乾隆下江南被紀曉嵐喂了這口,脫口而出“似豬腸”,其實它早就在西關街巷飄香百年了。
2020年越秀區把它列入非遺時,
老匠人特地說過:布越舊,粉越滑,銀記的薄如蟬翼、芳記的軟韌彈牙,
都是幾十年漿布養出來的功夫。
醬油必是自家熬的,鮮得能喝出蝦米冰糖的層次,配一盅鐵觀音,
這就是廣州人的晨間儀式——市井氣里藏著精細,一碟腸粉吃出百年煙火。
新會古井燒鵝
這道源自廣東江門新會的非遺美食,承載著700多年的歷史沉淀。
相傳南宋末年,宮廷御廚為避戰亂流落至新會古井,
將宮廷燒鵝秘方與本地食材融合,用荔枝木烤制出皮脆肉嫩、汁多味美的燒鵝。
2009年它入選江門市級非遺,2022年再升格為省級非遺。
古井燒鵝選用本地烏鬃鵝,
以新會陳皮、秘制醬料腌制,經充氣、封腔、上皮水等12道工序,
用暴曬一年的荔枝木明火烤制。
成品色澤紅亮,皮脆如琉璃,肉嫩多汁,咬一口,
甜香混著荔枝木的清香在舌尖炸開,肥而不膩的口感讓人欲罷不能。
廣州沙河粉
這碗藏著白云山靈氣的米香傳奇,早該出圈了!
清末沙河鎮有家義和居,店主阿香常年施粥給窮老頭,
后來自己病倒,老頭用九龍泉水泡隔年晚造米,石磨慢磨出雪白米漿,蒸成薄如蟬翼的粉皮切條,淋上蔥油救活了她。
這粉皮薄到能透光,咬下去卻韌勁十足,滑溜溜地裹著米香鉆進喉嚨,
阿香連吃三碗病竟好了大半,沙河粉就此得名。
如今這口百年老味道,2021年正式被列入國家級非遺。
老廣們最認沙河大飯店的手藝,用連州青石磨磨足兩小時,
米漿像絲綢般滑進竹窩籃,柴火灶蒸得粉皮起虎皮紋,
晾在香竹架上透著竹香。切粉師傅刀工了得,一疊粉片能切出半米不斷,
炒牛河時鑊氣要足,河粉在鍋里跳著舞,裹上醬色還根根分明。
潮汕手打牛肉丸
是潮州、汕頭、揭陽三地的美食名片,以現宰黃牛肉為魂,
兩根三斤重鐵棒輪番捶打四十分鐘,肉漿起膠后捏成丸。
這功夫練出的丸子能彈跳如球,咬下去爆汁鮮甜,
牛筋丸還摻著脆嫩肉筋,嚼勁堪比潮汕人骨子里的倔強。
2018年它被列為廣東非遺,
西晉戰亂時中原人帶過來的古法“搗珍”技藝,
在潮汕人手里混搭了達濠魚丸的攪拍起泡法,
硬是把牛肉捶出了氣泡感,煮出來的丸子才夠蓬松彈牙。
潮式粿品
包括紅桃粿、鼠麴粿、樸籽粿等。
以大米為主料、應季而生的傳統點心,2013年正式入選廣東省非遺名錄,
其歷史能追溯到潮汕先民從中原南遷的歲月,
當年先民們用野菜混著米漿填飽肚子,硬是把苦日子過出了花。
紅桃粿是潮汕粿品的門面擔當,粉嫩粿皮裹著香菇蝦米的鮮香,
蒸熟后印著壽桃紋路,逢年過節祭祖拜神總少不了它。
更妙的是鼠殼粿,墨綠粿皮帶著春日艾草香,
里頭塞滿甜豆沙或花生碎,咬開竟能嘗到《本草綱目》里記載的養生智慧。
老輩人做粿講究"時節做時粿",清明用樸枳葉消食,
冬至蒸發粿祈福,連粿皮顏色都藏著門道,
紅曲米染的喜慶,火龍果汁調的清新,比起人工色素更添幾分自然韻味。
潮汕鹵鵝
是廣東非遺美食的扛把子,2023年剛入選揭陽第七批市級非遺名錄。
這道菜用潮汕特供的獅頭鵝,比普通鵝大一圈,肉厚得能彈牙。
鹵水配方是祖宗傳下來的秘籍,南姜、桂皮、八角、香葉這些香料得按比例炒,
還得加五花肉吊湯,熬出琥珀色才夠味。
老饕們吃鹵鵝講究“三吊三浸”:
整鵝下鍋煮15分鐘,吊起來晾5分鐘,反復三次。
這樣鹵出來的鵝皮泛著油光,肉里浸透了香料味,連骨頭都酥軟。
鵝頭最金貴,膠質多到能粘嘴;
鵝肝粉糯得像冰淇淋,蘸點蒜蓉醋解膩,一口下去滿嘴生香。
梅州客家鹽焗雞
2013年入選廣東省非遺名錄,這道裹著千年鹽香的美食,藏著客家人遷徙的智慧。
傳說三百多年前東江鹽場的工人,
為保鮮雞肉,用粗鹽包裹焗熟,陰差陽錯造就了皮脆脂香、肉嫩飆汁的傳奇。
金黃雞皮泛著油光,撕開瞬間熱氣混著沙姜香撲面而來,
嫩肉吸飽鹽香,連骨頭都吮得津津有味。
客家阿嬤總說“鹽焗雞要趁熱撕”,熱氣騰騰時撒把芝麻,
配著溏心蛋和雞湯瀨粉,這口鮮香能暖透嶺南的潮濕寒夜,連舌尖都跟著跳起客家山歌。
客家釀豆腐
這道2015年入選廣東省級非遺的美食,
傳說源于北人南遷后以豆腐代面皮包肉餡,既解鄉愁又適嶺南物產。
五華豆腐用山泉水和石膏點成,嫩得能掐出水,
釀入肥瘦相間的豬前腿肉餡,煎得金黃再燜煮,
咬開瞬間肉汁混著豆香在舌尖炸開,配著紫金椒醬吃,鮮辣滾燙直通天靈蓋。
如今這道菜已成客家餐桌上的“團圓密碼”,每塊豆腐都裹著代代相傳的手藝溫度。
佛山醞扎豬蹄
這道藏著三百年光陰的非遺美味,是廣東人待客的“隱形面子”。
清朝乾隆年間,得心齋老板用邊角料豬蹄鹵出奇跡,
連夜巡官員都追著買,硬是把下腳料吃成了“得心應手”的官場彩頭。
如今這扎蹄分兩種:整只豬手慢煨的“醞蹄”,
和去骨填肉水草捆扎的“扎蹄”,后者皮脆肉彈,
咬下去膠質粘嘴卻不覺膩,全靠二十幾種中藥材鹵水吊鮮,活血又解膩。
2022年它剛拿下省級非遺稱號,
宴客不擺這盤金黃透亮的扎蹄,都不好意思說盡地主之誼。
千年粵味,融古通今——下一筷夾起的不只是鮮香,更是一城煙火里的文化DNA。
街邊老灶蒸汽氤氳,非遺傳承人翻動著琥珀色燒鵝,鄰桌阿婆正教你‘先飲湯再食粿’。
要讀懂嶺南?從舌尖開始這場穿越時空的味覺之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