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網絡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祁驛
編輯| 介明鋼
小米SU7(參數丨圖片) Ultra車主因4.2萬元選裝件“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功能與宣傳不符,聯合發起退車維權的事件還在發酵。記者深入調查發現,事件背后既有消費者對產品功能的質疑,也暗含對維權動機的爭議,而法律專家則指出,若小米存在虛假宣傳,車主維權或有法律依據。
集體要求退車
從“賽道黑科技”到“最貴裝飾”
“花4.2萬買了個‘空氣導流’!”B站up主@湯姆的混亂空間表示,其購買的小米SU7 Ultra,碳纖維表面開孔下方僅有兩塊塑料支架,與普通鋁制機蓋結構幾乎一致,這讓他很失望。
而首批小米SU7 Ultra車主實測顯示,選裝件既無法引導氣流至剎車系統散熱,也未產生宣傳所稱的“下壓力提升”。
小米官方曾高調宣稱該部件“完全復刻原型車空氣動力學設計”,雷軍更在3月直播中強調“內部結構改動”。然而,5月7日小米卻在致歉聲明改口稱“主要滿足造型需求”,僅提供“部分散熱功能”,并將責任歸咎于“信息表達不清晰”。
維權群內流傳的一段測試視頻顯示,博主@高轉青年-栗子(@ref)的測試視頻中,鼓風機吹向格柵時,紙巾毫無反應,直觀暴露了風道功能的缺失。
空氣動力學專家指出,真正的風道設計需通過精密計算和風洞測試,例如保時捷911 GT3 RS通過車頭擾流唇、主動格柵等組件實現下壓力與散熱平衡。而小米SU7 Ultra僅靠“挖孔”顯然無法達到類似效果,除非重構整個車頭結構。
不過,并非所有的車主都要求退車,福建首臺挖孔版小米SU7 Ultra車主發微博表示,作為十多年資深米粉,看到雷軍說過去1個月是創業最艱難時期,內心滿是觸動:“小米SU7 Ultra讓我體驗到科技魅力,也知道背后研發的不易,雷總和小米團隊的堅韌大家有目共睹,艱難只是一時,相信小米會沖破困境,再創新高。”這位車主這樣說道。
維權車主被質疑
“黃牛”“黑流量”爭議四起
維權行動引發輿論兩極分化。
部分網友質疑車主身份真實性:“戴口罩、用老款紅米手機曬訂單,像專業鬧事團隊!”一則熱傳截圖顯示,某維權視頻中車主手持2018年發布的紅米Note 5展示提車信息,被調侃“用古董機買豪車”。閑魚平臺更出現“SU7 Ultra提車畫面租賃”服務,標價500元/小時,賣家稱“可定制方向盤特寫、開機畫面”,小米粉絲懷疑,有 “黃牛帶節奏”“友商惡意炒作” 或 “吃黑流量”。
“我們成了靶子,但真相不會說謊。”自稱真實車主的博主@John呆伐在微博中亮出購車合同、支付憑證,車主@RaphaelRun和@小宇學長浪跡王環宇也曬出了定車界面。
“一直以來我信任、認可小米的產品,才會在第一時間小訂Ultra,參加品鑒會:然后大定,然后滿心期待。但這樣的結果,我接受不了,我們都接受不了。特別是官方回應,一邊承認問題,一邊又把責任拋給消費者,“雖然我們沒說清楚,但你們理解也不好”。20000積分更是笑話。改配也不可能。”@John呆伐說,“我們真的是真實的普通消費者,不是商戰工具。”
截至記者發稿,并未發現質疑車主的任何一方提供明確證據,也未見小米對車主真實身份進行確認或否認。
兩大法律問題
虛假宣傳誰認定?定金到底能不能退?
“這不是補償問題,是欺詐定性!”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指出,若證實小米明知功能缺失仍宣傳性能提升,則構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欺詐行為,車主可主張“退一賠三”。但對于“表達不清晰”與“故意誤導”的界限,法律界存在分歧。”付建強調,維權成功需法院結合雙方證據判定,例如宣傳截圖、測試視頻、第三方檢測報告等。
付建分析:“關鍵在于原型車與量產車差異是否故意隱瞞。小米2月發布的原型車風道實拍圖,與量產車結構明顯不同,這可能成為關鍵證據。”
也有律師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八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二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在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規格等信息或者是商品本身服務有關的,一些許諾等信息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就構成虛假宣傳。”而本案中,小米SU7 Ultra的機蓋結構導流風道等,實際情況與宣傳存在很大出入,確實構成了一個虛假宣傳。
值得注意的是,維權車主普遍選擇“解除預購合同、退還定金”而非“退一賠三”。付建解釋:“未交付車輛不存在完整車款退還,但2萬元定金應當返還。若進入訴訟階段,舉證責任將倒逼車企公開技術細節。”
目前,已有車主委托律師發起維權。維權聯盟成員透露,團隊正在整理證據,計劃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并提起民事訴訟。
誰的至暗時刻
雷軍的?還是智能汽車的?
此次事件折射出新勢力車企“重營銷、輕技術”的行業通病。傳統豪華品牌如保時捷會建立用戶權益尊重機制,而小米仍帶著“手機OTA思維”造車,導致高端體驗與營銷承諾嚴重脫節。
“造車不僅是技術比拼,更是用戶信任的積累。”汽車行業分析師孫先生表示,小米若想在高端市場立足,需在產品真實性能、供應鏈管理、危機公關等方面作出根本性調整。“堆料營銷” 策略在手機領域可行,但在涉及安全與性能的汽車行業,可能成為信任崩塌的導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小米SU7 Ultra三個月內第二次陷入輿論危機。今年3月,該車型曾因高速爆燃事故導致3人遇難,引發公眾對電池安全性的質疑。疊加此次碳纖維爭議,小米汽車的品牌信任已跌至冰點。
5月10日,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首次公開回應風波,坦言“過去一個多月是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時期”,并透露曾因情緒低落取消會議及社交媒體互動。
事件引發產業鏈連鎖反應。蓮花汽車官方賬號發布風洞測試視頻,配文“真風道,真下壓力”,被指暗諷小米;奇瑞董事長尹同躍在行業論壇發聲:“成立6年的企業造車,我們看不懂!”
截至發稿,維權車主與小米汽車的拉鋸仍在繼續。法律訴訟、監管介入、輿論監督的多重壓力下,小米能否拿出更有誠意的解決方案?行業觀察人士認為,這場風波將成中國新能源汽車營銷的分水嶺——脫離產品力的流量邏輯,終將被現實擊穿。
奔馳E級車身3L油耗,11.58萬起價格狂殺:銀河星耀8上市
理想汽車發布"人類級"VLA司機大模型
掃描進入小程序
第41屆春季大河國際車展
2025年4月10日-14日
鄭州國際會展中心
深度好文 ▏大河車展 ▏獨家評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