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芽
走出“黃金十年”的國產美妝企業們,正在走向截然不同的生存境地。
近期,各國產美妝企業陸續披露了2024年業績情況,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憂。一部分企業業績狂飆,珀萊雅成為首個進入百億俱樂部的國產美妝企業,上美股份、巨子生物、毛戈平、丸美股份的營業額和利潤均有顯著漲幅;然而另一邊,不少曾經的頂流抑制不住走下坡路,下滑趨勢明顯,上海家化頹勢難掩,經歷了長期的業績下滑后,去年出現首次虧損。
這其中,有6家美妝企業的營業額超過50億元,按照當前發展態勢,50億很快就會成為國產美妝TOP10的一個重要業績門檻。
業績的明顯分化說明,國產美妝企業正在加速洗牌,市場格局正在被重塑。
進一步觀察各企業的業務發展,可以發現當下與其業績漲跌關聯最密切的一個要素,就是是否成功打出了大單品、主品牌,而大爆品的關鍵,在于是否成功在科技上實現了某一種功效型護膚的高市場占有率。這背后反映出的,也是國產美妝競爭格局從營銷、到成分、再到如今功效的迭代。當然有無抓住線上電商的紅利,也或多或少影響著部分企業至今的營收。
換句話說,目前業績增長較好的企業基本上都有“以功效驅動、有大單品”的代表主品牌,且在線上電商有不錯的表現,如同珀萊雅、韓束、可復美等品牌所貢獻的業績。
反之,那些業績有所掉隊的企業,要么就是未能緊緊抓住功效護膚的趨勢,要么就是線上轉型乏善可陳,抑或兩者皆有。
當然在動蕩的業績背后,我們也看到了各家觸底改革的決心,尤其是業績下滑嚴重的企業,大多都在進行一場自內而外、觸動底層業務邏輯的發展變革。
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國產美妝的市場競爭已經不僅僅是這些榜單玩家,還有諸多虎視眈眈的“后浪們”,僅以銷售額作對比,未上市的品牌中超過30億元的已不在少數,諸如自然堂、谷雨、HBN、溪木源。國產美妝的競爭,已經進入一場空前激烈搏殺局。
從業績來看,國產美妝企業的發展已經出現明顯分化,但細看增長潛力,反而集中在頭部和尾部的企業。
第一梯隊無疑是漲勢迅猛的珀萊雅和上美股份,雙方不論是在營收還是利潤,都保持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增速,尤其是珀萊雅的百億業績突破,可以稱為國產美妝護膚品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雖然珀萊雅領先于上美股份40億的規模,但依賴于韓束的爆發式增長,上美的發展也不容小覷,總營收和利潤均分別同比增長62.08%、74.00%,增速均屬行業第一。如果按照這樣的態勢發展下去,上美股份突破百億大關也指日可待。
不過對比雙方的業務占比,上美目前在品牌矩陣的建設上略遜一籌,只有newpage一頁增長比較亮眼,紅色小象目前相對穩定,而曾經突破10億規模的一葉子,如今持續下滑,且營收不足3億。去年上半年,上美內部開始重新定位一葉子,通過“修護年輕自愈力”、官宣王安宇代言等動作進行年輕化。
珀萊雅雖然也是主品牌占據了8成營收,但旗下彩棠、OR等子品牌不僅營收亮眼,且均在同比增長的狀態。
位列第二梯隊的,是規模在40億~60億的企業,即水羊股份、華熙生物、巨子生物、上海家化、貝泰妮。觀察發現這些在中段的企業,都有一定歷史積淀,且大多是在成分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企業們。
這些公司的共性是,業務板塊相對多元,通常包含了醫藥、原料等,且占比并不少。但缺點也很明顯,當行業開始在渠道端、護膚理念上變革時,這些企業敏銳度低、創新弱、掉頭難,尤其是未能抓住行業從“成分”到“功效”的大趨勢,最終導致業績動蕩。
這一階段的企業,依賴多元業務、規模不算太差,但除了巨子生物外,營收和利潤幾乎都在收縮。
尤其是上海家化,從2022年業績就開始下滑,去年更是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前兩年家化內部開啟了一場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變動,同時伴隨著管理層的頻繁變動,去年林小海擔任首席執行官兼總經理。
如今品牌內部也重新梳理了品牌梯隊,率先發展第一梯隊的六神、玉澤,通過資源投放及種草,打造新的大單品,同時加快線上轉型,提升抖音等電商轉化。雖然2024年首次出現虧損,但2025年Q1業績有所回轉,營收依舊下降,但利潤由虧轉盈。
貝泰妮雖然業績相對平穩,但利潤下降明顯,從2023開始已經持續2年利潤大幅下滑。去年內部高層也出現頻繁變動,目前其完整業績暫未披露,但可以判斷整體業績與主品牌薇諾娜的增長乏力、營銷成本增加有關,2024年貝泰妮的銷售費用同比增長9.83%。
同樣,華熙生物的下滑正是因為曾經的支柱性業務——功效護膚業務的大幅減少,目前趙燕已經親自接管了該業務,潤百顏、夸迪、BM肌活、米蓓爾四大品牌正在重新梳理定位,并打造明顯單品,公司內部也在進行一場“陣痛變革”(文章鏈接:豪擲7000萬管理變革,殺氣騰騰的趙燕能拯救走下坡的華熙生物嗎?)。
反之,巨子生物之所以能有亮眼的業績增長,核心在于功效性護膚品收入增長較快,尤其是明星單品可復美膠原棒,在雙十一、618等節點,登上多平臺精華類目TOP1,且去年還推出了新爆品——可復美焦點面膜,銷量亮眼。
需要提及的是,巨子生物的“專業皮膚護理”板塊包括了“功效護膚品(77.7%)”和“醫用敷料(22.0%)”兩個品類,除了功效性護膚品增長外,醫用敷料也有不錯的增長。
不僅營收增長亮眼,巨子生物的利潤也是遙遙領先,2024年其利潤超過20億元、利潤率接近40%,比第一名珀萊雅還高出5億,在高營收、低利潤的美妝行業,可以稱的上“利潤之王”。
巨子生物業績亮眼的背后,本質是其在膠原蛋白領域的領先地位,2000年巨子生物率先實現重組膠原蛋白的高提純,并將該技術應用于百元的價格帶的面膜、精華等產品身上,并在行業向功效轉型、重組膠原蛋白成行業趨勢的背景下,迅速占領市場份額。目前為止,巨子生物在技術、產能上優勢顯著,這也是為什么利潤能在第一的原因。
高利潤率也讓其成為資本市場估值最高的國產美妝企業,根據雪球,截止5月9日收盤,巨子生物的總市值以863.15億港元位列第一,毛戈平和珀萊雅緊隨其后。
不過,巨子生物也并非高枕無憂,2020年之后,越來越多的美妝企業投入重組膠原蛋白的技術研發,從珀萊雅、上美到雅詩蘭黛,都在布局相關產品。例如珀萊雅已經將膠原蛋白應用于源力面霜2.0,上美在去年底與聚源生物成立合資公司,入局膠原蛋白賽道,可以預見今年陸續會有多款“膠原蛋白”相關的產品面世。
總結來看,這一階段的品牌業績不穩定的原因,要么錯失線上紅利、要么未能跟住“功效性護膚”的轉型和提升。
值得稱道的是,規模位于第三梯隊的企業中,反而有一些增長勢頭迅猛,毛戈平、丸美股份2024年的營收和利潤漲幅均不錯。
本質上也是因為有明星爆品,毛戈平不用贅述,魚子醬粉底、光感粉膏都是有高消費者粘性的產品;丸美在眼妝賽道有著高市占率,“勝肽小紅筆眼霜”去年全年線上GMV銷售額5.33億元,同比增長146%,膠原小金針次拋精華全年線上GMV銷售額3.5億元,同比增長96%,去年推出的膠原小金針面霜上市首月就突破了千萬GMV,子品牌PL的“蹭不到”和“看不見”系列中的6款粉底類單品,去年均實現過億元的年度GMV銷售額。
目前來看,國產美妝企業正處于激烈的動蕩期,TOP10排名隨時變動,各家也正經歷著一場由市場驅動的、徹底的變革,且大多數企業仍處于變革陣痛期。
現實的業績面前,各大企業已經意識到危機近在眼前,生存面臨著迫切的挑戰,開始由內而外進行業務變革,試圖重新跟上行業變化,重回增長。
基于當前的市場趨勢,投入研發、聚焦功效,依舊是各大企業的戰略重點。
從各家在研發成本的投入、占比不斷拉升就能直觀感受到這一趨勢,根據財報,2024年幾乎所有企業的研發投入都同比提升,只有貝泰妮和逸仙電商有所下降,但前者的研發成本占比已有5.87%,后者研發成本的降低或許與業務收縮有關,但占比并不算少。
對標國際美妝企業,歐萊雅的研發成本屬于較高水平,占比為3.1%,其他國際品牌的研發成本占比大多在3%以下。這說明,國產美妝護膚品牌的研發投入逐漸與國際美妝巨頭拉至同樣的水平。
相應的,2024年大多數企業都有新成分或技術成果,韓束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了“環六肽-9”的原料備案,目前該原料已經應用于韓束紅蠻腰系列及X肽系列等多個產品線;珀萊雅的自研原料燕麥發酵液成功支持了珀萊雅“循環系列”面膜新品上市,且已完成藜麥發酵液木蝴蝶籽提取物的原料安全信息報送,該原料將于2025年用于支持品牌產品上市;巨子生物也在繼續布局“重組膠原蛋白”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上海家化也成功完成了3個化妝品新原料(金耳、青錢柳、神經酸)的備案......
另一戰略重點,就是通過收購、投資來實現市場占有率和規模。
相比直接孵化新品牌,這固然是打造第二增長曲線最高效的方式。年營收超10億的彩棠、以及另一主力子品牌OR就是珀萊雅收購的;PL戀火也是丸美先控股、再全資收購的品牌;貝泰妮此前也收購了美妝品牌Za(姬芮)和泊美,并投資了國產新銳底妝品牌方里。
在科技的驅動下,2024年開始至今,各企業的投資、收購更多是在技術產業上。年初,丸美投資了圣至潤合(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企業成立于2021年,聚焦的是再生醫學生物材料研發與應用。2024年年報顯示,丸美的公司股票簡稱正式更名為“丸美生物”,標志著公司從傳統美妝企業向生物科技美妝公司的戰略轉型。
2024年,上美陸續與第三方企業成立了3家合資子公司,指向了家清、重組膠原蛋白、新化妝品品牌運營等業務,這背后也是上美品牌矩陣的布局,年初呂義雄在公開信中提到,“未來三年,公司將遵循2+2+2戰略,聚焦護膚、洗護、母嬰三大賽道,成就6大超級品牌”。
也有一些企業通過收購實現“高端化”的戰略布局,典型如水羊股份。
在打造“全球化的新晉高奢美妝品牌管理集團”的目標下,2022年水羊股份超3億元收購了法國高奢護膚品牌EDB(價格帶1000元+)、報告期內拿到了法國輕奢院線修護品牌PA的完整所有權(價格帶500~1000元)、2024年10月完成了對美國奢華科學護膚品牌RV的收購(價格帶1000元+)。
而對于自有的御泥坊、大水滴、小迷糊等品牌,反而采取保守策略,去年第二季度還啟動了御泥坊線下渠道收縮。
重倉收購的動作,能看出水羊股份想從高端突圍的野心,但也有一定的風險,一方面對當下利潤拖累非常明顯,資金投入也在一定程度影響了其他品牌的發展,另一方面這些品牌能否真的在高端市場有一席之地,還是未知數。2024年水羊股份業績依舊承壓,利潤下降尤其明顯。
不論是研發核心成分、還是通過并購擴充業務板塊,這些路徑也是如今的美妝老大歐萊雅所走過的路。但對于業績整體承壓,各有優勢也各有短板的國產上市企業而言,誰能真正實現業務多元、業績狂飆,成為“中國歐萊雅”,還不好說。
這些上市國產美妝企業的競爭對手,可不僅僅是同在資本市場的老玩家。
新銳品牌的快速崛起,才是最容易顛覆行業格局的變化,甚至也會影響資本市場的評估體系。前陣子谷雨被傳出已啟動A股IPO,根據公開資料,去年銷售額預期超過50億,直逼國產美妝TOP6;成立于2019年的HBN,截至2024年,品牌總銷售額已突破60億......
這些新品牌深諳內容種草之道、精于線上營銷之術,總能敏銳抓住渠道、內容、電商端的紅利,谷雨之所以能成為IPO后備軍,關鍵就是抓住了每一次渠道變革的風口。
另外,雖然海外美妝品牌在國內的市占率有所下降,但仍占據了近5成,尤其是在高端產品上有著強消費者信任,例如歐萊雅、雅詩蘭黛、赫蓮娜等。
這一背景下,這些有一定行業沉淀的美妝上市企業,也需要留出余力洞察市場機遇、及時布局。
觀察當下市場,雖然很卷,但大多品牌在同樣的價格帶競爭,對標的也主要是年輕女性用戶,這就導致很多國產品牌雖然階段性勢頭很猛,但可替代性強、品牌忠誠度弱,后勁不足,其實谷雨目前也面臨著這些問題(文章鏈接:谷雨沖刺“美白第一股”,國產美妝品牌加速IPO是“求生存”還是“謀增長”?)。換言之,國產美妝的市場其實還是有一些可觀察、探索的空白:
機會點一:高端化雖然難啃,但是國產美妝市場的必經之路。
其實很多國產品牌已經在試探性推高端系列了,珀萊雅的“能量系列”屬于高端線,單價控制在500元左右;薇諾娜也推出了800元左右的抗衰護膚套裝;谷雨此前也推出了千元面霜......
但整體客單價距離動輒上千的國際大牌還有一定距離,而且定價過高還容易被消費者吐槽“背刺”,高端化程度不高,這背后反映出的,是消費者對國產美妝技術、功效等產品力,以及品牌力的信任度不夠。
長期來看,高端化是國產美妝市場能否實現規模突破的一個關鍵,也是一個健康的市場應該有的結構,不過隨著各品牌在科技上的突破、以及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接納度逐漸升高,或許距離高端化不會太遠。
機會點二:男性消費者護膚市場增長,成新的品牌機遇點。
這幾年,男性護膚市場有了較大增長,有數據統計,2024年中國男士護膚品市場規模約170億元,同比增長17%,潛力巨大,而且男性護膚的消費需求也開始由保濕等基本功能,開始向祛痘、控油、抗老等多元功效發展。
但目前市面上真正出圈的男性護膚品牌并不多,社交平臺上的推薦單中,也主要是一些國際品牌的男士系列,例如科顏氏、碧歐泉。
機會點三:老年化趨勢顯著,銀發族護膚需求旺盛。
人口老齡化趨勢讓銀發族成為各領域品牌關注的對象,銀發族護膚、美妝也是很大的需求所在。有媒體報道,天貓數據顯示50歲以上的新銀發一族購買假睫毛的增速達到了市場整體增速的10倍,而且越來越多銀發KOL開始在社交平臺崛起,“50+媽媽適合什么樣的話護膚品?”“奶奶輩護膚品推薦”等話題層出不窮。
目前被歐萊雅收購的本土品牌羽西就專注熟齡肌消費者,推出了50+熟齡專屬的“御齡系列”,其他品牌雖然也都推出一些抗老線產品,但沒有明確針對銀發族群體,市場空缺較大。
機會點四:線上流量觸頂,線下成美妝品牌新戰場。
線上電商ROI逐年降低、線上流量觸頂,都不可避免地稀釋著品牌們的利潤,去年多家企業的銷售及營銷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大多是因為線上營銷、渠道建設等投入;而且現在很多消費者也開始重回線下,KKV、WOW、話梅等美妝零售店,又重新擠滿了消費者。
已經有很多品牌著力布局線下,或走進商場開專柜、或走進零售店、或開大型旗艦店,接下來線下渠道布局、線上線下聯動也將是品牌們穩定性發展的必要一環。
不論是上市企業的業績動蕩,還是新銳品牌虎視眈眈,都反映出國產美妝市場格局正在被重塑,且已經走向了由“功效性大單品”驅動的市場發展階段,接下來,能否在新的趨勢中突出重圍,很可能決定了哪些企業逆勢而上、那些企業將成為歷史。
1分鐘速讀本文:
一、業績兩極分化,有人笑有人哭
- 頭部玩家狂飆
珀萊雅成為首個年銷售額破百億的國產美妝品牌,上美股份、巨子生物等也漲勢兇猛。比如珀萊雅的彩妝品牌彩棠、頭發護理品牌OR都表現亮眼,上美旗下的韓束更是突然爆發。 - 昔日頂流滑鐵盧
上海家化虧了8個億,創下上市以來首次虧損紀錄。貝泰妮、華熙生物等也出現營收或利潤下滑。這些品牌大多是因為沒跟上“功效護膚”的潮流,或者線上轉型太慢。
二、市場洗牌的底層邏輯:誰能抓住大單品和科技 - 大單品是王道
現在消費者越來越精明,只認那些有明顯功效的產品。比如珀萊雅的早C晚A精華、巨子生物的可復美膠原棒面膜,都是靠單一產品打天下。 - 科技才是硬通貨
國產美妝開始拼技術研發了。巨子生物靠重組膠原蛋白技術獨占鰲頭,利潤率高達40%;珀萊雅、上美也在砸錢研發新成分,比如韓束的環六肽-9、珀萊雅的燕麥發酵液。
三、新舊勢力混戰,新銳品牌來勢洶洶 - 腰部企業掙扎求生
毛戈平、丸美憑借明星產品(比如毛戈平的粉底膏、丸美的眼霜)保持增長,但規模還在40億以下。 - 新銳品牌瘋狂內卷
谷雨、HBN等銷售額直逼百億,它們擅長線上營銷,總能抓住流量紅利。比如谷雨通過種草筆記和直播帶貨迅速崛起。
四、未來的機會在哪里? - 高端化
國產美妝開始沖擊高價市場,珀萊雅推出500元+的能量系列,薇諾娜也有800元的抗衰套裝,但要撼動國際大牌的地位還得加把勁。 - 男性護膚
男性美妝市場增速快,但目前還是國際品牌(比如科顏氏、碧歐泉)的天下,國貨還沒跑出頭部。 - 銀發經濟
50歲以上人群的護膚需求激增,但市面上專門針對他們的產品很少,羽西算是個例外。 - 線下渠道回暖
線上流量越來越貴,不少品牌開始回歸線下,開實體店或進駐美妝集合店。
總之,國產美妝市場現在是“神仙打架”,既有老牌巨頭在轉型突圍,又有新銳品牌在野蠻生長。未來誰能笑到最后,就看誰能持續拿出好產品,同時玩轉科技和營銷這兩把刷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