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的那場印巴空戰,意義非同一般,注定影響深遠。局勢一邊倒的戰況,讓全球軍迷大為震驚。
有人把巴基斯坦的勝利歸結于殲 10C 戰機的卓越性能,也有人認為是霹靂 15 導彈威力驚人,都沒毛病,但沒有說到核心。
巴基斯坦獲勝的真正關鍵,在于中國賦予的體系作戰,讓它擁有了對印度空軍的降維打擊優勢,這場空戰也因此被載入史冊,開創了空戰的全新模式。
戰斗的導火索是印度對巴基斯坦發動的導彈襲擊,巴基斯坦軍方迅速決定報復。
戰斗剛開始的時候,巴基斯坦出動 ZDK03預警機,也就是我們出口型的空警 500 。這款預警機探測距離接近 600 公里,印方正在進行戰斗值班的陣風和蘇 30 戰斗機,即便遠在印度境內,也被輕易發現。
發現目標后,巴基斯坦空中指揮部果斷下令攜帶導彈的戰機起飛。
至于出動的是 梟龍戰機還是殲10CE并不重要,關鍵在于這些必須是能攜帶中國造空對空導彈的中國戰機,這是決定空戰走向的關鍵要素。
戰機在預警機引導下,采用超低空無線電靜默的方式快速接近敵方,巧妙避開印方地面預警雷達的探測。印度的陣風、蘇 30 戰斗機,雖標稱雷達發現距離超百公里,但在面對超低空飛行目標時,受地面雜波干擾,有效探測距離銳減到幾十公里。
所以,在巴方戰機逐漸靠近的過程中,印方毫無察覺,而巴方空警 500 卻對戰場態勢了如指掌,戰場單向透明的局面就此形成。
當巴方戰機進入攻擊范圍,預警機下達指令,戰機迅速爬升、發射導彈,隨后立刻再次轉入超低空飛行,盡可能縮短暴露時間。
這一系列動作極具迷惑性,即便印方發現巴方戰機短暫爬升,由于未檢測到雷達照射等攻擊征兆,加之巴方戰機很快消失,印度飛行員誤以為是雷達誤判。
真正的 “致命一擊” 來自中國制造的遠程空對空導彈。巴方導彈能精準打擊,依靠的是空警 500 通過數據鏈提供的印方飛機位置信息,以及轉發的中繼制導信號,無需己方戰機用雷達鎖定目標。
而印方的陣風、蘇30戰斗機,電子對抗系統只有在接收到被對方戰斗機雷達鎖定的信號后,才會觸發警報,啟動對抗措施。在這次空戰中,印方戰機只能接收到幾百公里外預警機的常規探測信號,沒有戰斗機雷達鎖定信號,加之威脅范圍內沒有發現敵機,導致他們對即將到來的攻擊毫無防備。
當空警 500 運用 A 射 B 導的方式,引導中遠程空對空導彈進入末制導范圍,導彈末端導引頭雷達開機鎖定目標時,印方戰機才收到導彈來襲的告警。
但這時導彈距離飛機只有十來公里,以超音速 4 倍的速度飛行,留給印方戰機的反應時間只有十來秒,飛機已處于不可逃逸區,被擊落成為必然。
從攻擊開始到命中目標,印度飛行員都沒弄清楚敵人究竟在哪里。這場空戰,和傳統空戰模式大相徑庭,沒有空中格斗、單機較量,也無關飛行員個人技術比拼,更不是單純的戰機性能對決,而是一場科技實力支撐下的體系碾壓。
印度并不是沒有先進裝備,預警機、防空系統、優秀戰機一應俱全,但缺乏數據鏈共享能力,沒辦法實現體系作戰。
印度單個武器裝備可能不遜色于巴基斯坦,但在體系對抗層面,卻低了一個維度。
目前,全球范圍內,只有中國和美國具備體系作戰的設計和制造能力,完整的數據鏈共享能力背后,是強大的先進通訊技術作為支撐。
簡單來說,能否制造出 5G 通訊所需的全套設備,掌握相關軟硬件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未來空戰的勝負走向。
巴基斯坦空軍裝備的是中國體系作戰的迷你減配版,即便如此,卻足以在這場空戰中對印度實施降維打擊,中式體系空戰的強大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這場空戰也給各國提了個醒,未來的戰爭不再是單個武器的較量,而是整個作戰體系的比拼,誰能在體系建設上占據優勢,誰就能在戰場上掌握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