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話:悟空》上線以來,以精湛的制作水準和獨特的東方文化表達,書寫了世界游戲史的中國神話。近日正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的“黑神鑄煉——《黑神話:悟空》藝術展”,則猶如打開了“黑神話”藝術鑄煉現場。公眾得以從線上走到線下,在經典游戲場景中“故地重游”,在游戲龐大的系統工程切片中感受美學建構的歷程。
展覽設計兼具潮流文化的年輕特質與傳統文化的歷史厚重,不僅為游戲玩家提供了一場雙向奔赴的藝術盛宴,也為公眾對于當下數字時代文化審美向度的討論,提供了一個公共空間。
虛實共生:
再現往返虛擬藝術的現實路徑
《黑神話:悟空》美術總監楊奇曾提到這款游戲的美術設計:“嘗試還原‘小時候去過’的代入感,特別對于一款魔幻題材的游戲作品,不打破現實經驗,不濫用奇觀,這是一種相對克制的方法……
這種微妙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對虛擬的事物產生某種信任,進而更容易被經驗之外的現象感染。”可以說,本次展覽為這一創作觀念做了注解。
展覽主體以游戲內容為核心,一方面精心復原游戲世界,將數字美學落地為現實景觀裝置,讓觀眾在虛實相生的當代藝術空間,完成近乎主題樂園式的沉浸體驗,另一方面呈現游戲世界如何架構,展示“黑神話”藝術如何鑄煉,通過創作相關的場景原畫、角色原畫、采風照片、模型、雕像等,勾連出游戲的生產方式和美學建構的流脈。
當虛擬游戲場景的實景復刻、古建筑實景的掃描拍攝花絮展冊以及經由數據采集后通過3D打印重現的取景地原型同場展出,游戲創作立足現實、創造虛擬、感受現實,也即“現實-虛擬-現實”這一完整創作路徑被具象化了。
在沉浸體驗和觀展閱讀交替中,創作鏈多重文本相互映射,揭示虛擬藝術生成的現實路徑,同時也不斷提醒著我們思考游戲藝術中虛擬與現實的關系,感受數字藝術對現實的取舍與提煉,在精微處體會表達的“克制”。
或許可以這樣說,“黑神話”東方美學建構來源于廣袤的中國歷史與文化現場,取材現實或許決定了美術的輪廓,而游戲美學的調性更與對現實的態度和生命經驗有關。
展覽不僅呈現創作與現實互相映照、藝術副本之間反復映射的關系,也借由“打破數字藝術的虛實壁壘”這一策展理念營造虛實共生的藝術現場,某種意義上呼應了游戲的美學尺度。
到源頭飲水:
探源數字藝術的文化根脈
承接五四新文化運動精神的現代主義藝術大師張光宇,以《西游記》為藍本創作了諷刺漫畫長篇《西游漫記》;在“探民族形式之路”創作精神指引下,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集體創作了中國動畫學派經典之作《大鬧天宮》。
傳說中孫悟空72變,而歷史中的悟空遠不止72分身。歷代創作者不斷基于《西游記》經典敘事與圖像系統的闡發與再創造,成就了悟空這一經典符號。
展覽將歷史長河中《西游記》題材相關文本、多門類藝術及跨文化傳播等納入視野,以多文本、跨媒介的復調敘事再現往返虛擬藝術的現實創作路徑。
于是,我們在敦煌壁畫中看到粗礪的獼猴掠影,在關良和戴敦邦水墨畫作中品味悟空造型的奇趣、在兒時小人書中回味童年的悟空想象……龐大的悟空群像,展現了悟空IP的強勁生命力。
展覽不僅回溯了悟空前傳,更是呈現“黑神話”藝術建構對傳統文化的廣泛汲取。
文學原著、古建模型、雕塑造像、裝飾紋樣、服飾道具等,言說著“黑神話”中的悟空并非憑空而來。他脫胎于歷史,生發于中國文化藝術的土壤。展廳中高精度掃描復刻的藍田水陸庵小西天懸塑,甚至還蒙著歷史的塵埃,令人印象深刻。
當歷史中的悟空與數字時代游戲黑悟空并置形成歷史與文化的張力,涌動著有形的藝術風格遷徙和無形的精神脈絡牽引。
追溯中國ACG藝術的發展脈絡,不難發現經典作品的締造始終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也不斷革新形成新的傳統。
如動畫《大鬧天宮》變幻著形態各異的如意云紋,舞動著飄逸的敦煌飛天;動畫《哪吒鬧海》奔騰著宋代馬遠的《水圖》,回響著千年的戰國曾侯乙編鐘。這些作品無不印刻著民族美學的基因,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書寫著中國氣派。
傳統文化在每一次媒介迭代中重獲新生,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ACG領域正發揮出更強大的內容吞吐力和影響力。
當前,游戲科學團隊“到源頭飲水”,通過數字虛擬技術為悟空重塑金身,讓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在年輕的數字藝術中重獲新生,成為數字時代文化出海標志性的中國文化符號,這是我國數字藝術產業的突破,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敢問路在何方:
顯影“創造時代藝術”的精神力量
展覽作為游戲系統工程的切片,幕后創作線索也在此得以顯微。
一樓展廳中一條時間軸講述黑神話的創作歷程,從立項、閉關到發售。觀看過程中傳來《云宮迅音》熟悉的旋律,內心不禁為之一動,這條表達克制的時間軸分明是主創團隊西游取經之路,藏著多少推翻與重建,多少攻關與突破。
與游戲的風靡、展覽的火爆形成對比的,是主創的冷靜與低調。
《黑神話:悟空》制作人馮驥在前言中寫到:“美麗的事物從來不在天上,而在每個人下地的勞動里,重復、瑣碎、具體、日復一日。這大約是我們談論這個世界時,唯一有效的方式。”
無獨有偶,這句話與正在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動畫的學脈與精神》研究展遙遙呼應。這個回溯中國百年動畫史的展覽,終章處以“中國動畫學派”旗手特偉的一句話作為總結:“我相信中國動畫的未來一定能夠從這些耕耘中萌芽”,而彼時正處于中國動畫的低谷期。
在中國動畫與游戲再次展現出勃勃生機的今天,我們看到兩代ACG創作人的順利接棒,也感受到兩代人務實拓新精神的共振。
中國游戲行業的發展與持續發力,人才培養是基礎。就在4月22日,教育部首次將游戲專業列入本科專業目錄,這一歷史性的學科調整與展覽同步伐,將翻開中國游戲歷史的新篇。
新世紀以來,中國ACG行業的發展是曲折的,不論游戲還是動畫都曾經歷過“至暗時刻”。馮驥說:“?有重大價值的工作,一定是難而長期的工作”;餃子導演說:“沒有捷徑,只有死磕”。
如今《黑神話:悟空》風靡全球,《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持續攀高,高校數字藝術教育二十年如一日依然踐行著“硅步履遠”,創造時代藝術的精神力量在此處顯影——怕甚么山高路險,自往前。
《黑神話:悟空》藝術展,以虛實共生的策展理念,實驗性建構游戲藝術的鍛造現場,建筑虛擬世界和中國文化歷史現實的任意門,成為游戲玩家的樂園,公眾美育的課堂,行業觀察的切片。
這不僅是一場游戲藝術展,也是中國藝術精神繼往開來的接力場,續寫中國ACG藝術的精神譜系。從一款現象級的游戲到一場現象級的展覽,更是“第九藝術”一場破界煥新的自我定義。它見證了數字時代藝術工作者在大眾娛樂與高雅藝術間重繪游戲藝術的版圖,在科技與人文中重新錨定游戲精神的坐標,在時代文化演進中開創新的天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