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國家安全無小事,短短兩天,國家就曝光了五名間諜,間諜的手段多樣,讓人觸目驚心!
間諜不僅出賣我國新戰機,還通過直播泄密、資助反華組織,各個不容原諒。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間諜案頻頻爆發,究竟是什么原因?
資助反華行動
王某,是某醫療器械公司的銷售員,平常業績也不怎么樣,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一個賺錢的視頻,聲稱:只要購買它家的虛擬貨幣,收益非常高,王某利益熏心,于是買了1萬美元的貨幣。
但實際上,這家公司其實是境外某反華組織發布的,王某也在不知不覺中,資助了反華組織,這是違法的事實,最終,國家安全機關決定對王某進行處罰。
與王某類似的,還有某大學生沈某,他處于好奇心,通過“翻墻”,瀏覽境外反華網站的內容,剛開始他只是把這當玩笑看,就是感覺稀罕。
可持續一段時間后,他的思想發生了改變,開始幫反華組織說話、貶低國內的人、事,甚至主動傳播“博人眼球”的虛假謠言,動搖民眾的心。
國家安全機關發現后,開始給他做思想工作,沈某年齡小,也沒有釀成打錯,認錯的態度也比較好,所以國家機關聯系學校,對他進行了批評教育,并沒有處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間諜把目光瞄向了大學生,利用他們幫助自己完成任務,為什么大學生會成為境外間諜的“獵物”呢?
第一點就是經濟壓力,部分大學生在課外,都會去兼職,雖然家里給生活費,但他們卻想自己存點錢,以防不時之需,但他們在兼職的時候,卻對“高回報低門檻”的工作缺乏警惕,很容易中招。
還有網絡交友,間諜很擅長打“感情牌”,曾有報道,臺灣一名女間諜許莉婷,偽裝成大陸留學生小哲的“學姐”,對他噓寒問暖,和他談戀愛。
臺灣女間諜許莉婷
在這3年里,女間諜一直讓小哲幫她做事,一次意外,才偶然得知對方的身份。
但最要命的,還是“校園貸”,上大學后,學生想打扮自己、想創業、想吃喝玩樂,而“校園貸”卻找上了他們,這簡直就像是無底洞,導致悲劇發生。
比如,安勇是某重點高校攝影系的學生,因為貪圖虛榮,花了許多錢買攝影設備,某天,他禁不住誘惑,申請了2萬塊的校園貸,最后深陷套路無力償還。
放貸人李明出于“好心”,要求他“兼職抵債”,但安勇不知道的是,李明背后的靠山是境外間諜情報機關,更巧的是,安勇的父親安致和,是我國重點科研單位的工作人員。
他平常的工作都涉及國家機密,間諜得知后,利用安勇的恐懼心理,脅迫他去父親單位拍攝秘密文件,但幸運的是,安勇拍攝的文件,并沒有涉及機密的實質內容。
安致和發現后,急忙撥打了舉報電話,阻止了境外間諜人員竊取我國家秘密的不法圖謀,所幸,并沒有造成大的損失,國家機關對他們進行了批評。
直播泄密
在過去,間諜想盜竊國家機密,必須要潛入軍事禁區、賄賂國家人員,可如今,一部手機、一個賬號就能完成“現場直播”。
隨著時代的發展,直播成了一種新的娛樂、社交方式,可是,對于某些人來說,直播卻成了泄露國家機密的“通道”!
趙某,他的家就在某軍事機場附近,他也非常熱愛軍事,直播興起后,為了吸引粉絲的關注、獲得更多流量,竟然把鏡頭對準了機場內的戰斗機。
起初,他的直播只是出于好奇,但他發現,這樣能賺到很多錢,于是,他的行為越來越肆無忌憚。
境外的間諜情報機關,很快就注意到了趙某的直播,他們察覺到了其中的“價值”,于是,間諜偽裝成了我國的科研機構,與趙某取得了聯系。
他們以研究經費、資助設備為誘餌,面對利益的誘惑,趙某不僅沒有絲毫的警惕,反而欣然接受,之后,他更加放肆,似乎完全不擔心這樣做,會泄露國家的機密。
在境外間諜的指使下,趙某打算專門拍攝新型戰機起飛的畫面,甚至對一些軍事活動進行直播,一旦這些信息泄露,我們的戰機就會被看透,發生戰爭后,將會毫無還手之力,嚴重威脅國家的安全。
但幸運的是,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警方接到了群眾的舉報,趕緊行動,制止了趙某的危險行為,成功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國家機密泄露”事件。
國家安全機關在趙某家中,搜出了的攝像機,發現內部裝了微型的信號發射裝置,可以實時傳輸高清的畫面,趙某的直播腳本中,還標注了某些特殊信息。
最終,國家機關決定,會對趙某作出處罰。
這3起間諜案是5月10日發布的,本以為事情告一段落,可沒想到,不過1天,官方再次揭露了1起間諜案。
論文背后的“賣國交易”
今年5月,國家安全機關破獲了一起“高校間諜案”:某青年學者李某為了發表論文,伙同學生王某,竊取了企業的機密數據。
事件的原委是這樣的:李某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結識了一位自稱“頂級期刊編輯”的境外學者,對方承諾協助李某發表論文,并暗示他掌握的某新能源企業的研發數據,具有“學術價值”。
李某動心后,指使學生王某,進入這家企業實習,秘密收集涉及電池技術的核心數據,并分享給了這位境外學者,但他的真實身份是國外的間諜。
國家安全機關掌握相關的證據后,第一時間,就聯合高校、企業,阻止了李某、張某向境外傳輸涉密數據的行為,及時消除了泄密風險隱患。
在這起事件中,李某的動機并不是為了錢,而是追求“國際認可”,想包裝自己,他利用學生的身份便利,繞開企業保密制度,把數據打包發送到境外郵箱。
李某的行為,也暴露了學術界存在的致命漏洞——過度追求論文發表,忽視數據安全。
間諜滲透的新趨勢
在以上事件中,我們能發現,間諜滲透到我國的新趨勢:
目標很精準,軍事迷、學生、科研人員,他們具有“信息優勢”,但認知上卻存在“短板”。
手段隱蔽化,從“金錢收買”升級為“價值觀滲透”,利用學生“思想不成熟”,包裝自己的間諜活動。
技術智能化,從以前的秘密潛入,到如今的直播竊密,間諜的手段越來越多。
這些案件也告訴我們,間諜從未消失,只是更會“偽裝”,如今,在這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要保持清醒,不要理利益所誘惑。
結語
間諜聽起來遙遠,但卻就在我們的身邊,雖然可怕,但只要我們能識破套路,就能避免悲劇,正如一名被策反后主動投案的學生懺悔:“他們先給你糖,再給你刀”,所以我們要更急警惕。
信息源:間諜用校園貸脅迫大學生偷拍父親涉密文件!國安部披露細節 光明網 2024-07-12
信息源:間諜用校園貸脅迫大學生偷拍父親涉密文件!國安部披露細節 光明網 2024-07-12
信息源:警惕!這些行為或成威脅國家安全的“突破 中國日報網 2025-05-11
信息源:警惕!這些行為或成威脅國家安全的“突破 中國日報網 2025-05-11
信息源:為發期刊,高校學者偷販涉密敏感數據!國安部披露間諜案細節 長城網2025-05-11
信息源:為發期刊,高校學者偷販涉密敏感數據!國安部披露間諜案細節 長城網2025-05-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