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wǎng)-江西頻道
臨川篾編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徐建元與留學生白熙華正在采集竹材。人民網(wǎng) 孔文進攝
“挑三根壓五根,把篾放進去,用尺子輕輕往里敲……”在江西省撫州市文昌里竹藝軒內,臨川篾編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徐建元正手持篾尺,向學員們教授編織技法。
竹香氤氳中,留學生白熙華目不轉睛地看著手中的竹絲,試圖復現(xiàn)老師教授的技法。
臨川篾編技藝是源自民間竹編技術的民間手工技藝。它所用到的竹絲細如發(fā)、薄如紙,需經(jīng)過破竹、分篾、鍘篾等30多道工序。徐建元介紹:“每道工序都講究‘三分手藝,七分磨礪’,一根竹子要歷經(jīng)千錘百煉,才能蛻變成藝術品。”
徐建元與竹編技藝的緣分,始于對竹子的喜愛。小時候,他的老家后山是郁郁蔥蔥的竹林,大到房屋橫梁,小到日常用具,竹子在他生活中隨處可見。
他15歲拜師入行,從實用竹器轉向工藝竹編,用一雙巧手編制了大量廣受歡迎的竹編工藝品。其代表作竹編版《清明上河圖》耗時900余天,用800多個人物、200余只動物重現(xiàn)了宋代汴京盛景,現(xiàn)珍藏于中國國家版本館,成為江西非遺的亮麗名片。
“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圖》規(guī)模更大,我準備用十年完成。”徐建元撫摸著半成品說。在他手中,篾絲細至0.3毫米,通過“挑一壓二”的密編技法,呈現(xiàn)了接近工筆畫的細膩層次。現(xiàn)場學員驚嘆:“這哪是竹編?分明是‘以竹為線’的立體刺繡!”
傳承是門“細活”。徐建元的兒子徐志俊從小在竹絲堆里長大,如今已能獨立創(chuàng)作復雜作品。“年輕人思維活,他開發(fā)的竹編燈具、茶具很受歡迎。”徐建元欣慰地說。更令他驚喜的是,工作室近年還迎來不少“00后”學徒,還有人專程從外地趕來學藝。
“一根普通竹子神奇變化的背后,是一代代匠人的積淀傳承和日夜勞作。”徐建元說,要把這門傳統(tǒng)技藝發(fā)揚光大,離不開更多年輕人的接力參與。(孔文進)
留學生白熙華正在向徐建元學習篾絲制作。人民網(wǎng) 孔文進攝
徐建元在指導學員進行篾編創(chuàng)作。人民網(wǎng) 孔文進攝
留學生白熙華正在查看徐建元編織的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人民網(wǎng) 孔文進攝
徐建元正在編織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人民網(wǎng) 孔文進攝
徐建元編織的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圖》局部。人民網(wǎng) 孔文進攝
徐建元在指導兒子徐志俊制作篾絲。人民網(wǎng) 孔文進攝
留學生白熙華在欣賞徐建元的篾編作品。人民網(wǎng) 孔文進攝
徐建元在向留學生白熙華介紹篾編作品《百子圖》。人民網(wǎng) 孔文進攝
徐建元和學員們展示正在創(chuàng)作的篾編工藝品。人民網(wǎng) 孔文進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