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拍攝于1947年的和平飯店,36歲的錢學森與28歲的蔣英喜結連理,他們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羨煞旁人。
要談起錢學森和蔣英的愛情故事,得從他們的父輩談起,蔣英的父親蔣百里,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陸軍上將,也是著名文化學者。
而錢學森的父親錢均甫與蔣英的父親蔣百里早年是密友,后同赴日本求學,錢均甫日后成為著名教育家,而蔣百里日后成為著名軍事家。
錢學森是家中的獨生孩子,祖籍浙江杭州,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父曾是一名絲商,錢學森在北京讀完小學,中學后,決心考取工科,他的想法是“振興工業救國家”,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4年又考入清華大學公派留學生。
他的父母十分盼望有個女兒,而蔣家有五個女兒,蔣英排行老三,錢家非常喜歡蔣英,就懇求蔣家過繼給他們,這得到了蔣家的允許,于是蔣英過繼到錢家,一度改名為錢學英,因此,錢學森和蔣英一度以兄妹相稱。
錢學森和蔣英更是沒想到,兒時的一曲《燕雙飛》,竟然成為他們日后結為伉儷的預言,這也成了他們攜行萬里的真實寫照。
晚年的蔣英回憶那段經歷說:“過一段時間,我爸爸媽媽醒悟過來了,更加舍不得我,跟錢家說想把老三要回來,再說,我自己在他們家也覺得悶,在我們家多熱鬧啊,錢學森的媽媽答應放我回去,但得做個交易,你們這個老三,長大后,她是是我的干女兒,將來得給我當兒媳婦。”
錢學森手里的那個小口琴,可能就是小蔣英對音樂世界的最初認識,有意思的是,當時錢學森并沒有意識到他“欺負”小妹妹,從此再也沒有走出他的視線,后來成為他一生的摯愛,就這樣一只小小的口琴“欠”下了一世情,也結下了一生緣。
良好的家庭環境,使錢學森和蔣英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蔣英兒時喜愛歌唱,頗有音樂天賦,父親便讓她學習鋼琴,這樣,就讀上海中西女塾時,蔣英已開始為將來當一名歌唱家而努力學習音樂,1935年,蔣英隨父親到歐洲考察,進入德國著名的貴族學校學習。
1935年,時年24歲的錢學森出國前夕,蔣英隨父母到錢家去看望他,這時蔣英16歲,亭亭玉立,比她大8歲的錢學森已經是成熟的男子漢,他很喜歡這個愛說愛笑的小妹妹,曾經親昵地對蔣英說:“你的笑聲特美,你能保持下來嗎?”
蔣英調皮地反問道:“為什么?”錢學森坦誠地說:“因為,沒有什么比青春更可貴的。”
隨后,蔣英也前往德國學鋼琴,后到比利時學習演唱,并在1946年回國,還舉辦了自己的演唱會,1947年,錢學森回國,錢學森開始對蔣英默默追求。
1947年秋天,錢學森和蔣英在上海喜結連理,這年9月6日,錢學森與蔣英赴美國波士頓,蔣英來到美頭幾年,錢學森去美國各地講學或參觀的機會比較多,每次外出他總忘不了買一些妻子喜歡的禮品,特別是各種新的音樂唱片。
1955年10月8日,在周總理的親自過問下,錢學森和蔣英帶著他們六歲的兒子永剛,五歲的女兒永真,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國。
錢學森回國后,被譽為共和國的“航天之父”,獲得至今唯一的“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的榮譽稱號,蔣英在中央音樂學校任教授,在回國以后四十多年里,每當蔣英登臺演出,或指揮學生畢業演出時,她總喜歡請錢學森去聽,去看,去評論,他也竭力把所有認識的科技人員請來欣賞,大家同樂。
他們就是這樣的人,一生高潔,活得純粹,活得精神,活得高尚,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病逝,享年98歲。
追悼會上,89歲的蔣英把臉貼在錢學森的臉頰上,抱著丈夫的遺體落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