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4日訊5月14日,省衛生健康委第10場“魯醫健康說”健康知識發布會在濟南召開,本次發布的主題是碘缺乏病防治知識。今年5月15日是第32個全國防治碘缺乏病日,主題是“持續科學補碘,推動健康發展”。本次發布會主要介紹碘缺乏病防治和科學補碘有關健康知識,引導社會公眾增強科學補碘意識。
省立醫院內分泌代謝病科副主任醫師景斐在發布會上介紹,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維持機體健康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碘作為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原料,其作用主要是通過甲狀腺激素來發揮的。甲狀腺激素具有促進生長發育、參與腦發育、調節新陳代謝以及維持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等機體重要系統基礎活動的作用。
缺碘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具體危害因年齡和缺碘程度而有所不同。對于成年人,缺碘會導致甲狀腺代償性增生,即甲狀腺腫大,俗稱“大脖子病”;也可能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容易疲勞、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對于兒童和青少年,缺碘會導致生長發育遲緩、骨骼發育遲緩,身高、體重低于正常水平;還會導致智力發育遲緩,智商水平低于碘營養充足的兒童。對于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缺碘會影響胎兒和嬰幼兒大腦發育,造成聽力障礙、智力損傷等;嚴重缺碘會導致地方性克汀病,表現為呆、小、聾、啞、癱等癥狀;同時,缺碘還會增加流產、胎兒先天畸形以及妊娠期高血壓、胎盤早剝等嚴重妊娠期并發癥風險。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版)》,普通成年人推薦碘攝入量為120μg/天,兒童、青少年為90-110μg /天,孕婦、哺乳期婦女為230-240μg /天。
碘在人體內每天都在代謝,如果停止補碘,人體內儲存的碘最多能維持3個月。所以,人體需要不斷攝入碘。人體攝入碘,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通過飲用水攝入。但水中的碘含量與地質環境密切相關,在碘缺乏地區,水中碘含量較低,通過飲用水難以滿足人體碘需求。二是通過食物攝入。天然食物中的碘含量受地域影響較大,沿海地區食物含碘量通常較高,常見富碘食物包括海產品,比如海帶、紫菜、貝類、海魚等。三是通過加碘鹽攝入。這是全球范圍內最普遍、最有效的補碘方式。我國自1995年起推行全民食鹽加碘政策。山東省規定,加碘食鹽每千克需添加25mg的碘,按每人每日攝入5g鹽,烹調損失率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20%計算,每天從加碘食鹽中可攝入碘 100μg,加上飲水和食物中攝入的碘,則能達到一般人群碘推薦攝入量。因此,在碘缺乏地區,以普遍食鹽加碘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可以保護大多數人免受碘缺乏危害,是提高人口素質、利國利民的重要公共衛生舉措。
閃電新聞記者 李淼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