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8日是“全國血管健康日”。“5.18”,健康人血液內總膽固醇異常的臨界值——5.18毫摩爾/升。這個日子提醒人們:重視血管健康,主動管理血管健康,才能爭取降低心肌梗死、中風、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第十四屆胸痛中心大會”公布,全國已有近6000家醫療機構啟動胸痛中心建設,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已從醫院延伸至社區和家庭治療。與會專家就構建覆蓋全周期的健康網絡展開交流探討,旨在進一步完善我國胸痛救治體系,提升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胸痛相關疾病的救治水平。
■陳薔
4月25日~27日“第十四屆胸痛中心大會”在江蘇蘇州召開。大會公布,全國已有近6000家醫療機構啟動胸痛中心建設,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已從醫院延伸至社區和家庭。與會專家就構建覆蓋全周期的健康網絡展開交流探討,旨在進一步完善我國胸痛救治體系,提升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胸痛相關疾病的救治水平。
每年的5月18日是“全國血管健康日”。“5.18”,健康人血液內總膽固醇異常的臨界值——5.18毫摩爾/升。這個日子提醒人們:重視血管健康,主動管理血管健康,才能爭取降低心肌梗死、中風、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是多因素、多環節的過程
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3概要》報告推算,目前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3.3億,心血管病仍是我國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在我國城鄉居民疾病死亡構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且中年群體正逐漸成為這一“沉默殺手”的主要目標。
近日,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接診了一位46歲的女性患者張女士,她是某上市企業高管,在一次深夜加班后突發胸痛,緊急送醫后被確診為心血管嚴重堵塞。類似情況在一些醫院心內科屢見不鮮,這幾年四五十歲甚至三四十歲做心臟支架手術的人越來越多。
為什么心血管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心臟支架要不要做?什么情況必須做?做支架之后還得注意什么?如何更好地擁有心臟健康?
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教授晉軍表示,科室經常接診一些繁忙的“80后”患者,主訴胸悶氣短。從外表看,患者身體健碩、面色紅潤,全然不像有病的人。一檢查便發現有血脂偏高、輕微冠脈痙攣等情況,一旦情緒波動、過度勞累,就會有心血管系統受損的風險。
晉軍指出,四五十歲人群心血管疾病占比顯著增加的趨勢與多種因素有關:
首先,快節奏的生活和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使得中年人長期處于應激狀態,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分泌過多,血壓升高,心率加快,慢慢地就為心血管堵塞埋下了伏筆。
其次,頻繁的應酬、攝入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吸煙、酗酒等,也是導致心血管堵塞的重要“幫兇”。
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增加了心血管堵塞的風險。
晉軍強調,盡管科學界尚未完全明確心血管堵塞的確切病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多環節的過程,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加強預防和治療。
治療并非一蹴而就,求治不如嚴防
目前,針對心血管堵塞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是基礎,通過服用抗凝、降壓、調脂等藥物,控制病情發展。介入治療則包括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等,其中PCI因其創傷小、恢復快而廣受歡迎。
目前,國內外在心血管堵塞的治療方面均取得了顯著進展。國內已廣泛采用先進的介入技術和設備,如藥物洗脫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等,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同時,基因治療、干細胞治療等前沿技術也在不斷探索中。
治療心血管堵塞并非一蹴而就,更重要的是預防和早期診斷,與其發病后追悔莫及,不如把整個戰線前移,杜絕各種發病誘因。預防心血管疾病,不僅需要個人提高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度,還需增強全民健康意識,實現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大家日常應改善生活習慣,包括平衡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等。此外,定期體檢也是及時發現心血管問題的重要手段。
對于已經出現心血管堵塞癥狀的患者,早期診斷至關重要。晉軍提到,心血管堵塞的癥狀可能包括胸痛、胸悶、心悸等,嚴重時可能出現心肌梗死。一旦出現這些癥狀,應立即就醫進行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檢查。
心血管堵塞患者需要安支架嗎?
心血管堵塞患者是否一定要安裝支架?這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堵塞程度、癥狀嚴重性以及整體健康狀況來綜合判斷。
支架手術(PCI)是一種常見的介入治療手段,主要用于疏通嚴重狹窄或堵塞的冠狀動脈,恢復心臟供血。然而,并非所有心血管堵塞患者都需要安裝支架。
如果患者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完全或幾乎完全堵塞,導致心肌缺血性壞死,此時需要緊急進行支架手術,迅速恢復血流,挽救心肌。對于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穩定性心絞痛患者,若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且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支架手術可以有效緩解癥狀,改善心肌供血。此外,某些冠狀動脈病變具有較高的風險,如左主干病變或多支血管病變,支架手術可以降低未來發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的風險。
然而,如果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小于70%,且患者沒有明顯癥狀,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來控制病情,無須立即安裝支架。
對于沒有明顯心絞痛或其他心血管癥狀的患者,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狹窄,也可以通過藥物和生活方式干預來管理病情,支架手術并非首選。對于某些合并嚴重基礎疾病(如腎功能不全、出血風險高等)的患者,支架手術的風險可能大于獲益。
總之,支架手術的選擇應基于患者的個體化評估。患者應與醫生充分溝通,做出明智的選擇。
決定是否安裝支架的相關檢查包括:冠狀動脈造影、心電圖、心臟超聲等,還要結合患者的癥狀、病史和整體健康狀況。
支架術后康復已成為重要治療方向
為什么支架手術后心口發熱,只想吃冷飲?
支架手術作為治療心血管堵塞的重要手段之一,雖然效果顯著,但部分患者術后會出現心熱、吃不下飯等不適癥狀。這一現象引起了廣泛關注,也引發了患者和家屬的擔憂。
晉軍解釋,這可能與藥物副作用有關。支架手術后,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藥物等,這些藥物可能對胃腸道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引發胃食道反流等癥狀。此外,手術后的應激反應也可能影響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
因此建議,支架手術后患者需要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和作息習慣,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飲食,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時間,避免勞累和情緒波動。
對于癥狀嚴重的患者,建議及時進行評估和檢查,了解胃腸道情況;對于副作用大的心血管藥物,可以考慮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
在一些醫院,心臟康復已經成為重要的治療方向。科室設有專門的心臟康復中心,擁有專業的康復場地,從藥物、心理、運動、營養、戒煙、科普等綜合全方位干預幫助患者康復。
對于心血管堵塞患者而言,治療“未病”是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
要調整生活方式,保持均衡、健康飲食,戒煙限酒,避免熬夜,適度運動。定期體檢不可或缺,如血脂、血壓、血糖檢測,以及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患者需嚴格遵醫囑用藥,關注心理健康,學會應對壓力,避免情緒大幅波動。
(作者單位: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血管“求救”4種信號“搶修”血管用4招
以下四個癥狀是血管“求救信號”:
四肢發麻與間歇性跛行:四肢血管不暢可致手腳冰冷發麻;活動時腿部酸痛、乏力、間歇性跛行(休息后緩解)。
頭暈頭痛與視力模糊:血管淤堵致腦部供血不足,可引發頭痛、頭暈、耳鳴、視力模糊等。堵塞加劇還可出現平衡障礙、肢體無力,癡呆和腦梗死。
胸悶氣短與異常疲乏:血管堵塞,心臟會“水壓不足”。最初在快走、爬樓梯、搬重物后感覺胸悶、發緊或有壓迫感,慢慢地,平時輕松的家務活也變得異常吃力,還伴隨冷汗、惡心等癥狀。
全身性表現:比如,老是覺得累、沒有力氣,稍微動一動就喘;傷口好得特別慢;輕微磕碰就淤青;皮膚干燥、脫皮、瘙癢等。
4招血管“搶修計劃”:
調節情緒。情緒波動可能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飲食調控。少吃容易堵塞血管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加工零食等。可適量多吃全谷物、富含花青素的蔬果、深海魚蝦、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黑木耳等。
晨起后喝杯溫水。睡前1小時少量飲水,有效預防夜間血流過緩。
堅持運動。運動是血管的天然擴張劑,最好每天進行30分鐘有氧運動,如騎車、跳繩等,也可進行碎片化運動。
局部增溫。可以通過泡腳、搓手等局部增溫的方式緩解手腳冰涼的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