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人體內總長度超過10萬公里的血管網絡中,可能正潛伏著一種致命威脅?它不是病毒,也不是細菌,而是一塊塊悄然生長的“斑塊”。這些斑塊會像鐵銹腐蝕水管一樣堵塞血管,最終可能引發心梗、腦梗等致命危機——這就是動脈粥樣硬化。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800萬人因此喪命,而中國心血管疾病患者高達3.3億,其中絕大多數病例都與它密切相關。
什么是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動脈壁內脂質沉積、纖維組織增生和鈣化,導致血管變窄、變硬,失去彈性。這些沉積物形成的斑塊被稱為“粥樣斑塊”,因其外觀類似黃色粥狀物而得名。
動脈粥樣硬化最常侵犯大中型動脈,如冠狀動脈、頸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和下肢動脈。一旦斑塊破裂或阻塞血管,就會引發嚴重的缺血事件,如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死等。
動脈粥樣硬化的“罪魁禍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病理過程,但核心因素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的異常升高。以下是其發展路徑:
1. 脂質沉積:血液中過量的LDL-C會穿透動脈內膜,在血管壁內沉積。
2. 氧化損傷:LDL-C被自由基氧化后,成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引發炎癥反應。
3. 巨噬細胞吞噬:免疫系統派出巨噬細胞吞噬氧化脂質,但最終會因“過載”而死亡,形成泡沫細胞。
4. 斑塊形成:泡沫細胞、膽固醇結晶、纖維組織和鈣質逐漸堆積,形成粥樣斑塊。
5. 血管狹窄或破裂:斑塊逐漸增大導致血管狹窄;若斑塊破裂,會激活凝血機制,形成血栓,完全阻斷血流。
這一過程可能持續數十年,初期無明顯癥狀,但一旦惡化,后果往往難以逆轉。
動脈粥樣硬化的危害:從“無聲”到“致命”
動脈粥樣硬化并非單一疾病,而是多種嚴重疾病的“溫床”。根據受累部位不同,其危害包括: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1. 心絞痛:心肌供血不足導致胸痛、胸悶。
2. 心肌梗死:冠狀動脈完全堵塞,心肌細胞壞死,死亡率極高。
腦動脈粥樣硬化
1.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短暫性頭暈、肢體無力,是腦梗死的“預警信號”。
2. 腦梗死:腦部供血中斷,導致偏癱、失語甚至死亡。
3. 認知功能障礙:最新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會通過外泌體傳遞氧化應激信號,加劇腦白質損傷,增加血管性癡呆風險。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
間歇性跛行:行走時腿痛,休息后緩解。
嚴重者可能發展為壞疽,需截肢。
腎動脈粥樣硬化
高血壓、腎功能衰竭:腎臟供血不足導致尿毒癥。
其他部位
腸系膜動脈硬化:引發腹痛、消化不良。
眼底動脈硬化: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誰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人群?
動脈粥樣硬化并非老年人的“專利”,近年來其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以下是主要危險因素:
不可改變的因素
1. 年齡:4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顯著上升,尤其是男性。
2. 性別: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絕經后風險陡增。
3. 遺傳:家族中有早發心腦血管病史者風險更高。
可改變的因素
1. 高血脂:LDL-C升高是核心誘因。
2. 高血壓:血壓長期偏高會損傷血管內皮。
3. 糖尿?。貉强刂撇患鸭铀賱用}硬化。
4. 吸煙:煙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直接損傷血管。
5.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85cm)。
6. 久坐少動:缺乏運動導致代謝紊亂。
7. 不良飲食:高鹽、高脂、高糖飲食。
8. 壓力過大:長期精神緊張誘發炎癥反應。
癥狀與并發癥:當血管堵塞發出“警報”
1. 早期信號:容易被忽視的“求救聲”
間歇性跛行:走路時小腿酸痛,休息后緩解(下肢動脈硬化)。
一過性黑蒙:突然眼前發黑,幾秒后恢復(頸動脈狹窄)。
耳垂折痕:45度角斜紋,可能與冠心病相關(弗蘭克征)。
男性型脫發:30歲前嚴重脫發者,冠心病風險增加32%。
自測方法:摸足背動脈搏動(腳背內側),若搏動減弱或消失,提示下肢動脈硬化。
2. 致命并發癥:斑塊破裂的“多米諾效應”
心肌梗死:冠狀動脈斑塊破裂,血栓堵塞血管,心肌缺血壞死。
腦卒中:頸動脈斑塊脫落,血栓隨血流“沖向”大腦。
主動脈夾層:高血壓撕裂血管內膜,形成“假腔”,死亡率極高。
生死時速:急性心梗患者從發病到血管再通,每延遲1小時,死亡率增加7%-10%。
如何早期發現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癥狀隱匿,但通過以下方式可以實現早篩查、早干預:
體檢指標監測
1. 血脂四項:重點關注LDL-C水平(理想值<1.8 mmol/L)。
2. 血壓:正常值應控制在120/80 mmHg以下。
3. 血糖:空腹血糖<6.1 mmol/L,糖化血紅蛋白<6%。
4. 體重指數(BMI):控制在18.5-23.9之間。
影像學檢查
1. 頸動脈超聲:可檢測頸動脈內膜厚度(IMT)和斑塊情況。
2. 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TA):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
3. 踝臂指數(ABI):篩查下肢動脈硬化。
預警信號
1. 頭暈、記憶力減退:可能提示腦供血不足。
2. 胸痛、氣短:警惕冠心病。
3. 間歇性跛行:下肢動脈硬化的典型表現。
治療:與動脈硬化的“持久戰”
1. 藥物治療:血管的“維和部隊”
他汀類:降低LDL-C,穩定斑塊(如阿托伐他?。?。
抗血小板藥:防止血栓形成(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PCSK9抑制劑:新型降脂藥,可使LDL-C下降60%以上。
治療突破:秋水仙堿可減少炎癥反應,降低心梗復發風險。
2. 介入治療:血管的“清淤工程”
冠脈支架:用金屬網撐開狹窄血管,恢復血流。
斑塊旋磨術:用鉆石磨頭“打磨”鈣化斑塊,適合硬斑塊。
藥物球囊:局部釋放抗增殖藥物,避免支架內再狹窄。
患者故事:70歲的王大爺因心絞痛植入可降解支架,3年后支架完全吸收,血管恢復彈性。
3. 外科手術:血管的“大禹治水”
冠脈搭橋:用自身血管繞過狹窄段,重建血流通道。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直接切除增厚內膜和斑塊,預防腦卒中。
主動脈置換:用人工血管替換病變的主動脈。
手術奇跡:雜交手術室結合介入和外科技術,讓高齡、復雜患者重獲新生。
預防:守護血管的“四大法則”
1. 管住“入口”:飲食革命
地中海飲食:橄欖油、深海魚、堅果、全谷物、蔬菜水果。
DASH飲食:低鈉+高鉀鎂鈣,專為高血壓患者設計。
紅榜食物:燕麥(β-葡聚糖)、黑巧克力(黃烷醇)、大蒜(硫化物)。
黑榜食物:反式脂肪酸(植脂末、人造奶油)、高鹽加工食品。
營養師建議:每天一把堅果(約30克),可使冠心病風險降低40%。
2. 邁開雙腿:運動處方
有氧運動: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如快走、游泳),或75分鐘高強度(如跑步)。
抗阻訓練:每周2次力量訓練,增加肌肉量,改善代謝。
久坐族對策:每小時起身活動3分鐘,做做“血管體操”(踮腳、拉伸)。
運動奇跡:日本研究顯示,每天快走1小時,可讓動脈硬化指數下降15%。
3. 控制“三高”:數字管理
血壓:<130/80mmHg(糖尿病患者<120/80mmHg)。
血糖:空腹<6.1mmol/L,餐后<7.8mmol/L,糖化血紅蛋白<6.5%。
血脂:LDL-C<2.6mmol/L(高危人群<1.8mmol/L)。
自測工具:家用血壓計、血糖儀,每月監測并記錄數據。
4. 戒除惡習:為血管“減負”
戒煙:吸煙者冠心病風險是非吸煙者的2-4倍,電子煙同樣有害。
限酒:男性≤25克/日,女性≤15克/日(15克酒精≈350ml啤酒)。
減壓:冥想、瑜伽、深呼吸,讓皮質醇水平下降。
心理干預:正念療法可降低心梗后患者焦慮抑郁,減少再入院率。
動脈粥樣硬化不是命運的判決書,而是生命發出的改造令。從今天開始,用一頓少鹽的晚餐替代外賣,用一段15分鐘的散步代替刷手機,用定期體檢替代僥幸心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