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母親節當天,杭州市余杭區余杭街道鳳凰山社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智享科技,分類同行”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將綠色環保與節日溫情巧妙融合。在鳳凰山公園內,社區居民與文藝志愿者齊聚一堂,通過科技互動、環保藝術表演與創意實踐,共同開啟垃圾分類新篇章,也為社區母親們獻上了一份特殊的節日祝福。
活動伊始,居民們手持象征生命的“樹葉簽到卡”走進現場,在簽到處兌換游園指南與定制垃圾分類宣傳扇。隨后,這片“綠葉”被鄭重貼于“未來綠意墻”上,與手寫的環保愿景交織成一片生機盎然的森林——“希望垃圾變資源”“家家分類,社區更美”……質樸的文字承載著居民對綠色生活的期待。在表演臺上清脆的竹板聲環繞著活動會場“打竹板,臺前站,來段表演大家看!今天不把別的談,單把垃圾分類侃,紅灰藍綠四色桶,分類投放要記清,各類垃圾分別放,人人夸……”活動在“垃圾分類快板”文藝演出中拉開序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向居民朋友們宣傳了垃圾分類。
科技賦能環保,開啟垃圾分類新體驗!活動現場宇樹機器狗領航,垃圾分類變“趣事”——小朋友們化身“環保小衛士”,操控著靈動可愛的宇樹機器狗,手持不同垃圾卡片,奔向“可回收”“易腐”“有害”“其他”四色垃圾桶,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掌握分類規則。
在VR體驗區,居民瞬間置身于垃圾處理廠的“平行世界”——眼前混合垃圾堆積成山,污水橫流侵蝕土地;切換至分類處理場景,可回收物化身嶄新材料,易腐垃圾轉為肥沃堆肥,震撼對比直擊心靈。“以前覺得分類麻煩,現在親眼看到不分類的后果,再也不敢隨便扔了!”社區居民在體驗后感慨道。
在活動能量充電站:讓舊書漂流,讓綠意扎根,“捐一本書,領一株春!”孩子們抱著精心挑選的舊書來到現場,換回多肉盆栽。這些書籍將豐富社區圖書室,而孩子們捧走的綠植則化身“成長見證者”。知識循環與生命萌發的雙重浪漫,在此悄然交織。“今天既是母親節,也是我們為下一代守護家園的行動日!”帶著孩子參與活動的家長感慨道。現場特別為環保事業做出貢獻和參與活動獲獎垃圾分類督導員頒發了獎杯,讓溫情與責任代代相傳。
此次活動不僅以創新形式深化了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更以科技之智、人文之情,編織出社區共建的溫暖圖景。正如綠意墻上那片片青翠的“樹葉”,每位居民的點滴行動,終將匯聚成生態文明的參天大樹。
(中國日報浙江記者站 陳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