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青“雙一流”高校山東大學青島校區,迎來新校長。
日前,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官網更新現任領導信息,顯示王美琴已于今年5月兼任青島校區校長。
官方履歷顯示,王美琴,女,回族,1974年7月出生,寧夏靈武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今年4月,王美琴剛剛從山東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任上履新山大副校長,系山大現任唯一一位女性副校長,也是最年輕的副校長。
去年10月,山大曾與青島簽署深化校地合作協議,雙方明確將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平臺共建、成果轉化、文化“兩創”、建言資政、民生保障等方面開展合作。此番,伴隨在青島校區任職多年的王美琴接任校長,她將如何推動山大與青島“雙向奔赴”,值得期待。
理科背景扎實
從履歷來看,新任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校長王美琴,有非常扎實的理科背景。
本碩均就讀于西安交通大學王牌專業電機與電器專業的王美琴,自1999年畢業后便來到山東,在山東省計算機網絡重點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談及這段工作經歷時,她直言:“我喜歡有挑戰性的工作和有節奏的科研生活。”
2003年,王美琴選擇攻讀山東大學數學學院信息安全專業博士研究生,后留校任職,長期從事密碼分析與設計的一線教學科研工作,擔任山東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等要職。
在她的身上還有一系列光環,如國家級領軍人才、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山東大學密碼技術與信息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全國三八紅旗手”以及“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等。
值得一提的是,王美琴在密碼學領域的諸多研究,也產生了不俗的社會價值。
由其主導研發的國內首個密碼安全性能自動化評估平臺,成為國家重要部門的關鍵測評工具,在航天等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她帶領團隊創新研發的對稱密碼自動化安全分析系統,大幅提升密碼算法的分析效率和精確度,并被用來服務于國家多個重要部門和關鍵領域。
今年4月,王美琴從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任上,履新山東大學副校長,而從二級學院常務副院長任上直接升任學校副校長,這樣的調動并不常見。
次月,王美琴接棒出生于1967年的曹現強,兼任青島校區校長,延續了近年來青島校區校長“高配”的傳統。
期待為青島留下更多人才
作為一所與青島淵源頗深的學校,山大曾在上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先后兩次在青島創造辦學上的輝煌。
2016年,在雙方共同推動下,山大與青島再續前緣,位于青島藍谷的山東大學青島校區開始招生。
根據山大青島校區官網簡介顯示,青島校區是山東大學在青島設置的引領學術前沿的創新型校區、全面開放辦學的國際化校區和深化綜合改革的示范性校區。
截至2024年6月底,學校共有在校生13574人,其中本科生5914人、博碩研究生7482人;擁有8個學院和14個科研機構,設有23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級一流專業15個,戰略新興專業3個。
自青島校區落地以來,山大與青島越走越近。2021年,在山大建校120周年之際,青島方面曾重點提及山大青島校區落地以來,為地方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近年來,山東大學引進的高端人才半數以上都落在了青島校區。
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啟用后,在青島就業的山大畢業生人數從過去的每年200多人驟升至1000多人。
去年10月,基于前期既有合作,山大與青島繼續加碼,在青簽署深化校地合作協議,明確將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平臺共建、成果轉化、文化“兩創”、建言資政、民生保障等方面,開展多領域、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
在名校名城融合發展明顯提速的背景下,王美琴接任青島校區校長,也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值。
一方面,是產業創新。作為“雙一流”高校,山大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實力有目共睹,而青島校區則是山大布局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
截至去年6月底,山大青島校區擁有包括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內的多個高能級科創平臺。
其中,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聚焦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智能化酶工程技術、優質菌種創制及產業化應用三大重點任務,已建設成為國際領先的微生物技術研究平臺和科技交流合作基地,部分成果達世界領先水平。
在青島構建的“10+1”創新型產業體系中,也將生命健康列為要突破發展的5個新興產業之一,并已鎖定合成生物、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基因和細胞診療等細分賽道。
對青島而言,后續想要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掌握主動權,需要用好山大青島校區這些優質科創平臺,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實現就地轉化。
此外,在青島此前印發的《青島市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科技強市行動計劃(2024—2028年)》中,也曾提出要依托嶗山區至青島藍谷沿線等科創資源集聚優勢區域,建設“青島科創大走廊”。
其中,正涵蓋了山大青島校區所在的青島藍谷。
在此背景下,作為一名不折不扣的專家型學者,王美琴在科技創新等方面的豐富經驗,也與青島打造科技強市的城市戰略有著很高的關聯度,后續如何帶領山大青島校區更深融入“青島科創大走廊”的規劃之中,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是人才培養。在創新驅動發展的語境下,人才的重要性被反復提及,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與城市的互動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活躍期。
不過,自2021年山大建校120周年之際披露相關在青就業數據之后,山大方面再未披露每年應屆畢業生在青就業的相關數據。
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今年3月,山東大學(青島)與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舉行深化校地聯動促就業專項工作座談會。會上,山東大學(青島)黨工委學生工作部部長劉琰在談及校區畢業生留青就業現狀及面臨的挑戰時,曾建議青島市在政策支持、崗位供給、實習實踐等方面加大資源傾斜,為畢業生留青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
城市與高校共生共榮。對山大而言,后續也需要與青島在人才引育留用方面加強對接。這一方面,無錫與江南大學在人才賦能方面的做法,就頗具借鑒價值。
通過舉辦校友創新創業大賽,江南大學累計吸引800多個校友返錫創業,為無錫引來更多優質資源;再者,學校還在學科建設方面,與無錫產業布局同頻共振,例如在無錫2009年獲批國家首個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后,江南大學在次年便組建物聯網工程學院,成為全國最早開設物聯網學院的高校。
如今,從江南大學走出來的人才,為無錫的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助益,而江南大學同樣受益于與無錫的良好互動,辦學質量不斷提升。
從這個角度來說,山大與青島想要實現“雙向奔赴”,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也將是擺在王美琴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