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創作團隊 | 千城記
撰文| 楊辰可
編輯 | 李 想
在這個被短視頻主宰的時代,傳統節日的寧靜早已被流量狂歡取代。就連深居西南邊陲的傣族潑水節,這個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民俗瑰寶,也在短視頻的推波助瀾下沖出西雙版納。如今,它出圈、出省、出海,竟然完成了一場驚艷的文化突圍。
今年的西雙版納潑水節再度迎來“高光時刻”。
來自西雙版納州文旅局的數據顯示,4月12日至16日這短短五日間,222.63萬游客涌入這座一百多萬人口的自治州,26.65億元的旅游收入不僅刷新紀錄,更以“三年連冠”的姿態,將“雙200萬+”的客流量與“雙20億+”的消費額鑄就成了文旅融合的新標桿。
西雙版納潑水節宣傳圖(圖源@攝圖網)▼
而這一切的背后,Z世代的“入場”無疑是關鍵。
Z世代(Generation Z,簡稱Gen Z)是指出生于1995年至2010年之間的年輕一代。他們是緊隨“千禧一代”(Millennials)之后的新生代群體,也被稱為“互聯網原住民”或“數字原住民”,因為他們的成長幾乎與互聯網、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普及同步。在中國,Z世代規模約2.8億人,已成為消費、娛樂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深刻影響著市場趨勢和流行文化。
他們通常以“我即品牌”的標榜塑造自我,擅長用表情包解讀世界,用濾鏡重構敘事。對傳統既不盲從也不排斥,而是以“文化雜食者”的開放姿態,將古老習俗解構重組為契合自身認知的符號體系。這種獨特的文化消化方式,既延續了傳統的生命力,又賦予了其嶄新的時代表達。
航拍浪漫唯美的西雙版納中心區風景(圖源@攝圖網)▼
潑水節恰好就是這樣一個古老的習俗:它有足夠深的根,也有足夠大的面,既可以承載宗教意義,也可以承載流量操作。
并且,潑水節還觸發Z世代偏愛的關鍵詞之一——沉浸感。
西雙版納地圖(制圖/賈恩艷)▼
這代人厭倦被動接受內容,更愿意沉浸其中,成為故事的參與者。潑水節這種全民參與、邊界模糊的節慶方式正合胃口。
他們可以是扮演者,也可以是旁觀者,可以是“潑水者”,也可以是“被潑者”,甚至只是舉著手機直播圍觀,都能找到存在感。
在這個節日里,沒有人是局外人,也沒有人會被嘲笑不夠專業。人人都可以盡情表達,哪怕只是被潑濕后一臉懵逼的反應,也能收獲點贊與彈幕。
在潑水節玩嗨的Z世代人群(圖源@視頻截圖)▼
潑水這件事本身,也與Z世代的精神需求深度契合。在傳統傣歷中,潑水是洗去晦氣、迎接新年好運的重要儀式,是一種溫柔又虔誠的祝愿。但當Z世代接過水桶和水槍,潑水開始擁有更多層語義:它可以是戲謔的社交暗號,也可以是情緒的宣泄出口。
這就觸發了Z世代偏愛的另一個關鍵詞——情緒價值。
別以為潑水只是圖個爽,它背后藏著Z世代對情緒釋放的極度渴望。表面上,這一代人看起來活潑開朗,實則常常被“精神內耗”“打工人”“喪文化”等情緒困擾。
潑水節恰好提供了一個可以名正言順放下焦慮、盡情“瘋”一次的機會。這種“有組織的瘋”,是被節日賦權的,是安全的、合法的,甚至是值得鼓勵的。所以無需解釋、不用擔心后果,可以盡情釋放。
航拍夕陽下的西雙版納雨林河流風光(圖源@攝圖網)▼
在水花四濺之間,平日不敢表達的情緒終于找到了出口。這種“有儀式感的放縱”,精準擊中了年輕人對“喘息空間”的渴望。
同時,對Z世代而言,潑水節的視覺特質天然適配社交媒體傳播,是一個“出片率極高”的天然片場。
飛濺的水花自帶動態視覺吸引力,傣裝與漢服的混搭、高壓水槍與傳統水瓢的反差感,構成了極具戲劇張力的短視頻素材。
從“電音潑水”到“萬人孔明燈”,從“非遺游演”到“直升機觀景”,潑水節早已跳脫出旅游手冊里刻板的民俗符號,搖身一變,成為深受Z世代追捧的“東方狂歡節”。
于是,Z世代和潑水節一拍即合。他們以玩梗的心態重新詮釋傳統,卻在不經意間完成了文化符號的二次傳播。
泰國的浴佛文化節(圖源@攝圖網)▼
莊重的浴佛儀式變成配著空靈電子樂的vlog素材,年輕人手持銀缽倒水時默念“愿2025不再emo”,將佛經祝福轉化為“反焦慮”的當代情緒共振。傳統“放水燈”習俗則在小紅書化身“氛圍感神器”,濾鏡下的水燈照片配文“愿煩惱隨燈去”,以朋友圈雞湯的形式讓傳統祈福習俗成為現象級社交符號。
小紅書上用戶分享的潑水節放水燈美景(圖源@小紅書截圖)▼
潑水節從地域民俗升級為全民狂歡,一路“濕”遍全國各地的城市街頭,儼然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濕身計劃”。
就這樣,一個原本具有宗教意味的民族節日,瞬間被包裝成了一個極具互動性、觀賞性的流量密碼。年輕人用手機記錄著“水漫街頭”的盛況,也順手把一項傳統節日包裝成了充滿“都市逃離感”和“文化輕旅感”的爆款IP。
一張張人潮洶涌、花衣水槍齊飛的畫面被刷屏,網友調侃:“西雙版納成了第二個三亞。”
西雙版納傣樓佛寺(圖源@攝圖網)▼
在算法的精準助攻下,抖音、小紅書相關話題播放量破億,西雙版納潑水節連續霸榜熱搜,甚至遠在緬甸的5.4級地震都未能打斷這場狂歡。
資本自然不會放過這波熱潮。平臺大V組團奔赴西雙版納,各種城市潑水節快閃紛紛上演,甚至一些旅游公司都開始研發“潑水節周邊文創”,準備下一波收割。
地方政府敏銳捕捉到Z世代的傳播喜好,將“短視頻+文旅博主”作為新敘事工具。西雙版納文旅局聯合網紅發起“潑水挑戰”,元陽縣推出雙語MV《傣韻萬賽》,思茅港鎮開發“數字潑水”互動裝置,構建起“線上引流,線下體驗”的現象級IP。
西雙版納大佛寺(圖源@攝圖網)▼
這一轉型舉措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拉動效應:數據顯示,2025年潑水節期間,西雙版納鐵路客運量同比激增20.92%,核心商圈酒店房價較平日峰值上漲300%。傳統傣族油紙傘因游客打卡需求變身“出片神器”,帶動非遺產品銷量翻番。更引人注目的是,包括肯德基、美妝在內的多個國際品牌相繼推出潑水節聯名限定款,標志著這一傳統節慶已突破時空限制,完成從區域性民俗活動到可持續消費IP的華麗轉身。
潑水節活動期間肯德基上線的限量潑水桶(圖源@小紅書截圖)▼
然而,這般熱鬧景象,究竟是傣族傳統文化的凱旋?還是地方旅游的逆襲?亦或是文化符號被卷入消費大潮的體現?當潑水節被包裝成“東方狂歡節”推向市場,當圣潔的祝福之水變成了網紅打卡的流量密碼,這個傳承千年的文化瑰寶,是否正在消費主義的浪潮中逐漸迷失本真?
潑水節越“玩”越熱鬧,但那些承載著民族記憶的儀式感、那些寄托著信仰內涵的神圣性、那些維系著社區凝聚力的傳統價值——它們,都還安好嗎?
顯然,節日熱度攀升的同時,文化的隱憂也逐漸浮現。
西雙版納望天樹景區(圖源@攝圖網)▼
對本地人而言,節日的儀式感正在悄然流逝。景區劃定固定的“潑水區”,成為游客打卡的專屬地。演員們機械地重復著潑水動作,游客們蜂擁而至,只為拍攝“九宮格”照片發至社交平臺。而像佛寺浴佛、堆沙塔等核心儀式,卻無奈淪為社交分享中的背景板。
秩序失控的問題接踵而至。潑水節期間,惡意潑水騷擾女性游客、高壓水槍傷人等事件屢見不鮮。部分人借著“民俗”之名,行騷擾之實。這迫使當地政府不得不發布“潑水是祝福,不是耍流氓”的禁令,并增派安保力量,大力加強文明宣傳。
潑水節期間女游客被騷擾(圖源@視頻截圖)▼
在跨國傳播過程中,潑水節也常遭受誤解與濫用。曾有游客在潑水節時,對著緬甸僧人使用高壓水槍等不恰當工具,嚴重干擾了正常的慶祝秩序;2025年3月30日晚,電視劇《雙軌》在泰國殺青,藝人虞書欣在宴會上向臺灣導演潑水,導演笑稱“遇水則發”,這一舉動不僅暴露了跨文化交際的認知鴻溝,更是把神圣的文化當作商業噱頭。
更令人揪心的是文化空心化危機。調查顯示,西雙版納年輕一代中,僅有38%的人能夠完整講述潑水節的起源。抖音話題#潑水節迷惑行為大賞#取代了傳統敘事,原本承載祭祀功能的孔雀舞,也淪為網紅擺拍的道具。非遺傳承人玉叫痛心感慨:“AR技術讓孔雀虛擬開屏,卻沒人記得舞蹈最初是為祭祀女神而跳。”
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圖源@攝圖網)▼
直播間里,網紅們將神圣的祝福明碼標價,“潑水權”被包裝成100元/次的付費體驗;寺廟前的浴佛儀式更被改造成聲光電的視覺盛宴,宗教莊嚴讓位于網紅打卡;某旅行社推出的“演唱會+潑水節”套餐標價8888元,聲稱可以與“神秘嘉賓”共進晚餐……
相較泰國清邁在潑水節期間,注重文化內涵傳承,精心保留傳統誦經儀式,秉持“慢潑水”模式,西雙版納部分過度商業化的“狂歡模式”,更像是被資本左右的消費景觀,也難怪傣族學者會發出“文化淪為商業布景”的憂慮。
西雙版納景區的潑水節活動(圖源@視頻截圖)▼
不僅是傣族學者,許多傣族人對于“潑水節被網紅化”,內心也是復雜的。
一方面,他們熱情歡迎游客,擁抱這份熱鬧,畢竟這確實為當地帶來了收入與關注。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憂心節日本身正在發生改變,從一場凝聚著信仰的內聚型儀式,變成了一場面向外界的消費狂歡。
甚至有傣族網友表示,如今自己反倒不太敢前往主會場,“太過商業化了,感覺就像進入了綜藝節目拍攝現場”。
這也引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節日到底屬于誰?它是屬于創造并延續它的民族,還是屬于當下參與它的所有人?它是歷史的遺產,還是當下的體驗?而當Z世代以自己的方式加入潑水節,這到底是對傳統的異化,還是一次充滿活力的文化融合?這些問題并不容易回答,它們的答案也未必非黑即白。
西雙版納瀾滄江湄公河(圖源@攝圖網)▼
潑水節并不是舞臺上的文化布景,而是從真實生活中流淌出來的,它滿載著鄉土氣息、人情溫度和歷史記憶。它不是為直播而生,也不靠劇本設定。
Z世代的出現,或許改變了潑水節的“打開方式”,但他們并不天然排斥傳統,只是選擇了屬于他們自己的語言去理解與表達。當然,那些在潑水節上的不文明行為雖是少數,也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要想辦法予以制止。
回到傳統節日本身,Z世代可能背不出傣歷的全部節氣,卻會在小紅書上認真科普節日起源;可能不參與佛寺誦經的完整儀式,卻會默默尊重長輩的祝福,不踩香灰、不拍佛像。
小紅書上用戶分享的潑水節來歷(圖源@小紅書截圖)▼
他們拍短視頻、穿改良傣裝,不是為了搶鏡,而是為了表達融入的姿態;他們或許不了解潑水的宗教底蘊,卻會在鏡頭之外,低頭為父母潑水、默默送上祝愿。這些看似輕盈的行為,正是當代文化傳遞的新形式。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5A景點(圖源@攝圖網)▼
對于Z世代來說,真正能打動他們的,從來不是熱鬧的形式,而是背后那份真實與真誠。
節日不該是單向的展示,更可以成為雙向的共創。而Z世代,正在用他們的方式參與其中,為這場古老節日注入全新的表達方式。
而且,我們并不能否認短視頻時代帶來的傳播價值。坦白說,如果沒有社交媒體推波助瀾,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傣族的新年是如何迎來的,或者潑水節原本象征的到底是什么。
文化要被看見,才有可能被理解、被尊重、被珍惜。但問題是如果我們總是把傳統節日和年輕人對立起來,一邊擔心他們“玩壞了”,一邊又怕他們“看不懂”,那么文化的傳承注定步履維艱。
西雙版納茶山(圖源@攝圖網)▼
所以問題從來不在于“能不能玩”,而在于“怎么玩”。誰來設計“玩的方式”?誰來守住“傳統、潮流與褻瀆”的界限?這是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
地方政府、文化機構、旅游從業者、內容創作者……每一個參與者,顯然,都有責任。
目前,西雙版納正在嘗試做出回應。比如,潑水節期間舉辦的潑水狂歡、民族文化大游演、萬人齊放孔明燈、龍舟競渡、民俗斗雞表演、彩虹潑水節等等?。
這些嘗試并非只是“形式主義”的包裝,而是真正讓文化內容與傳播形式產生有效鏈接。這也說明,商業與文化并不是對立的,只要設計得當,二者完全可以相互促進,彼此成就。
西雙版納勐臘縣潑水節活動宣傳(圖源@視頻截圖)▼
未來的關鍵,不是制造更大的流量奇觀,而是把文化的敘事權還給文化的主體——讓傣族老人不只是節慶“表演者”,更是“講述者”。讓Z世代不只是節日的“流量消費者”,更是“文化共創者”。
當我們通過沉浸式展覽還原節日起源,通過口述記錄傣族長者的記憶與智慧,潑水節就不再只是熱鬧的符號,而是一種可被代際理解、感知和傳承的文化脈絡。
就像潑水節的“潑”是形式,實則在傳遞“吉祥如意、平安健康”的祝愿。我們應該在這喧囂與潑灑之間,重新找回那份與文化共舞的溫柔與敬意。
【參考資料】
1.《潑水節期間西雙版納5天接待游客逾222萬人次,增長9.57%》澎湃網2025-04-17
2.《顏值越高被潑越狠?女游客在“潑水節”被男性撕雨衣……》新聞坊2023-04-16
3.《“潑水節變味了?”網紅直播收費100/次,傣族非遺傳承人痛心:被帶偏的祝福!》微信公眾號2025-04-03
4.《燃爆中老邊境!勐臘潑水節嗨翻全城,彩虹之下無國界!》宿遷網2025-04-21
5.《瀾滄江畔潑水歡 西雙版納活力》中國旅游報2025-04-22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