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歷史學家吳晗認為明初朝廷中存在著兩大政治勢力,即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和以劉基為首的浙東地主集團,且認為兩者存在尖銳斗爭。
實際呢,朱元璋因為一些事批判李善長時,劉伯溫勸解:“善長勛舊,能調和諸將。”朱元璋想要撤掉李善長的丞相職位時,劉伯溫也持反對態度。
朱元璋曾就宰相人選詢問劉伯溫意見,其中提到一個人叫楊憲,這人出自太原,是劉伯溫好友,常常被認為是所謂浙東集團一員。
但劉伯溫是怎么回答的呢?
“憲有相才,無相器。”
同為浙東集團兼好友,劉伯溫不應該支持楊憲為相嗎?
如果認為這是劉伯溫虛偽客套回答,那再看看浙東集團的另一代表人物宋濂。
宋濂被征辟就是淮西勛貴集團首腦李善長舉薦的,李善長的長子李棋曾受業于宋濂,有師生之誼,甚至名字也是宋濂取的。
淮西武臣曹國公李文忠“頗好學問, 嘗師事金華范祖干、胡翰”,曾舉薦王偉、許元,延聘朱廉、吳沉、吳履,與宋濂、蘇伯衡也頗有舊交,這些人都是浙東集團的。
浙東集團這些人與李文忠的交情甚至延續到了下一代,蘇伯衡、方孝孺、林右都與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私交極好。
宋濂最后是被作為胡黨牽連得罪而死的,這至少說明他與淮西集團二號人物胡惟庸的關系也不會太壞。
此外,淮西勛臣鄭國公馮國用之子、宋國公馮勝之侄馮誠是宋濂的學生。德慶侯廖永忠之孫廖墉、廖銘皆嘗受學于宋濂門人方孝孺。
這能說“尖銳斗爭”嗎?至少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吧。
洪武朝廷群臣相互傾軋不已, 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朱元璋有意縱容甚至親自操控所致。
02
“集團”這個詞用于歷史研究,最早應是出自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關隴集團”這一概念就是由他提出,主要是指北魏六鎮武將、代北武川的鮮卑貴族和關隴地區豪族,這一概念用于研究西魏、北周、隋、唐的歷史。
但是,將“文官集團”與陰謀論結合,近些年愈發有濫用的趨勢。
比如落水的明武宗朱厚照和明光宗朱常洛是死于文官集團陰謀,甚至土木堡之變也是文官集團陰謀坑害朱祁鎮之類的論調。
“關隴集團”、“山東集團”、“文管集團”、“士紳集團”是用來泛指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松散群體,而非具有嚴密組織、紀律口號的現代黨政團體。
文管集團陰謀的極端論調且先不提,即便是陳寅恪先生的“集團”論也并非毫無問題。
以陳寅恪先生《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杰”》一文為例:
世勣(李勣)地位之重要實因其為山東豪杰領袖之故,太宗為身后之計欲平衡關隴、山東兩大武力集團之力量,以鞏固其皇祚,是以委任長孫無忌及世勣輔佐柔懦之高宗,其用心可謂深遠矣。 后來高宗欲立武曌(武則天)為后,當日山東出身之朝臣皆贊助其事,而關隴集團代表之長孫無忌及其附屬系統之褚遂良等則竭力諫阻,高宗當日雖欲立武氏為后,以元舅大臣之故有所顧慮而不敢行,惟有取決于其他別一集團之代表人即世勣之一言,而世勣竟以武氏為山東人而贊成其事,論史者往往以此為世勣個人道德之污點,殊不知其社會集團之關系有以致之也。
這段話主要是討論李勣[jì](徐茂公)在“廢王立武”一事上的立場問題。
永徽六年,唐高宗李治借口無子嗣,想要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后。
李治兩次召集大臣商議此事,李勣稱病未去,前朝托孤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皆嚴厲反對。
李治隨后單獨召見李勣詢問意見,李勣回答:“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高宗由此堅定了廢后的決心。
陳寅恪先生認為“廢王立武”事件中李勣的立場,是背后的集團在發揮作用,李勣對廢王立武的支持,主因在于武則天而不是唐高宗,因為李勣與武則天同屬于山東人。
事實真的如此嗎?恐怕未必。
表面上看,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虞世南都是李世民留下的前朝老臣,威望素著,但實際上李勣是高宗李治沒登基前就有君臣關系了。
當年玄武門之變前,對于是否發動政變,秦王
“世民猶豫未決,問于靈州大都督李靖,靖辭; 問于行軍總管李世勣,世勣辭;世民由是重二人”
李勣關鍵時刻的“辭”,無可厚非,他并非秦王府中之人,此時押注風險過大。
但這番坐看風云變幻的態度,要說李世民心里沒點膈應是不可能的,至少絕不會把李勣當嫡系看。
在李世民眼里李勣是可用之臣但絕非可信之臣。
李勣沒有像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參與謀劃,沒有像秦叔寶、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披甲上陣,算不上秦王府嫡系小圈子,自然不會迎得類似的信任。
果然,李世民登基后,拜李勣為并州都督,這一去就是十六年。
因此,在貞觀十七年之前,李勣雖在軍事上建樹頗多,但在朝堂政治上幾乎沒什么影響力。
轉機出現在李治身上。
李治生于貞觀二年,貞觀五年被封為晉王,貞觀七年遙領并州都督一職,一直看守唐庭北大門的李勣則擔任晉王府長史一職。
要知道,此時太子還是李承乾,不是開天眼,沒人會在這時候認為李治能當上太子。
按照唐朝的法令,親王是不可以隨意聯絡朝中大臣的,只有王府官員與自己親王的聯系是合法的。
比如,玄武門之變前,李淵就曾把杜如晦、房玄齡等人從秦王府調到朝廷任職,以此削弱秦王府勢力,切斷彼此的合法聯絡路徑。
李勣晉王府長史職位可以讓他和晉王府光明正大往來。
貞觀十七年,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相繼出局后,李治被封為太子。
李勣則由于軍事成就和晉王府一系的烙印,政治地位急速上升。
李勣的墓志中保有高宗李治所寫的序言:
“朕以綺執之歲,先朝持以委公。故知則哲之明,所寄斯重。自平臺肇建,望苑初開,備引英奇,以光僚き。而歲序推遷,凋亡互及,茂德舊臣,唯公而已。”
茂德舊臣指的就是李勣在晉王府時期就與李治建立了君臣關系,以“舊臣”相稱顯示親近之意。
李世民臨終前將李勣貶到外地這件事,《資治通鑒》認為是在測試,并且說命令發出之后,要看李世勣的反應,
“若其即行”,則給予重用; “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資治通鑒》
結果“世勣受詔,不至家而去”。
這哪是測試,分明是開卷考試, 一朝天子一朝臣,長孫無忌、褚遂良、虞世南是前朝老臣,李勣可算不上,人家在貞觀時期就和李治建立君臣關系了。
因此,李勣到底是出于武則天同屬山東集團,還是出于東宮舊臣這一身份站出來支持李治呢?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當初廢王立武一事上支持者都有誰。
武則天登上皇帝寶座后,曾發出詔令嘉獎當年在廢王立武一事上支持的大臣。
如意元年,則天以義府與許敬宗、御史大夫崔義玄、中書舍人王德儉、大理正侯善業、大理丞袁公瑜等六人,在永徽中有翊贊之功,追贈義府揚州大都督,義玄益州大都督,德儉魏州刺史,公瑜江州刺史。
這份名單中沒有李勣和上官儀(上官婉兒他爺爺),沒李勣是因為他的孫子李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因而被遷怒。
沒有上官儀則是因為他得罪武則天,被誣陷謀反處死。
上官儀和李勣,還有上面提到的許敬宗、李義府等人都是出身于東宮舊部,其中王德儉是許敬宗的外甥,他們也并非全部出自山東地區。
在高宗與長孫無忌、褚遂良對峙時,李勣、許敬宗、李義府幾人是在支持高宗,還是武則天?
李勣的關鍵表態難道是因為武則天與他同出山東的緣故?
現在看,廢王立武,真正的原因除了高宗個人情感因素,未嘗不是由于高宗坐穩皇位以后,元老派的輔政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已經有點礙眼了。
而李治需要借重李勣的威望和影響力來反制長孫無忌一派輔政大臣。
因此,即便是最早提出“關隴集團”的歷史學家陳寅恪也并非全然正確,況且類似明朝歷史重災區的“文官集團”陰謀論。
03
“XXX集團”為名泛指某類群體是沒問題的,但若在細節上習慣性的將“XXX集團”歸為某個嚴密的組織是不可取的,至少在歷史研究分析上不可取。
“文官集團陰謀論”忽略了群體利益中個體訴求的行為動機和細節,進行宏觀歷史研究有一定可取之處,但到了細節則值得商榷。
自媒體喜歡極端化和情緒化表達,這類表達恰恰又能迎合一些人現實心理訴求。
是的,即便是歷史研究,很多人的軟弱性也暴露無疑。
他們高呼:皇帝是無辜的,宦官是有效的,文官是壞的,江南士紳都該捐家產,不捐就應該拉出去挨個砍頭。
目前流行的各類文官集團陰謀論的前提——有嚴密黨紀,不會泄密,且能施行復雜陰謀的組織。
國民黨當年已初具現代黨政的雛形,都能被我黨漏成篩子,為何就能想當然的認為,松散的文官團體能搞出來嚴密的組織呢?
明朝文官集團看似是一個整體,但權力卻是分散的,互相制衡。皇帝有封建社會的忠君思想背書,只要他愿意,隨時可以繞過任何規章制度,不擇手段達到目的。
明朝皇帝手中不但握有批奏的司禮監,還有能夠繞過三法司抓捕審問的東廠、錦衣衛。
文官集團不是一群陰謀家,更不是無所不能的共濟會。
他們是門閥政治衰落,科舉制興起后的產物,他們的存在本身,不需要政治綱領,也不需要集體意志,甚至只要勢力強到蓋住皇權,他們還會自行瓦解,彼此斗爭。
真有什么所謂陰謀,以地域為紐帶的鄉黨官員,或是以科考為紐帶的師生、同年都比文官集團陰謀論這種說法更為靠譜。
“文管集團”真正以整體一致性形象出現,大多是在政治正確的情況下,比如嘉靖朝的大禮議事件,萬歷朝立國本一事上。
即便如此,由于皇帝掌握著“名”與“權”,文官中也有“叛臣”投向皇帝。
歷史長河中的權謀與抉擇,很多時候不是非黑即白的陣營對壘。
所謂的“文官集團”,不過是后人強行歸納的符號,掩蓋了利益交織、人情糾葛的復雜底色。
文官集團更像是虛幻的集體意志,如果將歷史簡化為集團間陰謀的角力場,無異于以今人思維丈量古人步履,既消解了人性的多面,也模糊了權力的真實邏輯。
全文完。
參考:
1.^《資治通鑒》 2.^《明史》 3.^吳晗《朱元璋傳》 4.^陳寅恪《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杰”》
5.^《李勣墓志銘》6.^呂博《試論李勣的為臣之道——以唐初的幾個重要政治事件為考察》
7.^孟憲實《論李勣王立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