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絞殺下, 第三方BMS的空間堪稱“窄門”。
?圖源|高特電子
文|王璟編輯|楊倩
來源|儲能嚴究院
5月16日,儲能電池管理系統(BMS)行業領軍企業杭州高特電子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高特電子”)在杭州舉辦生態伙伴發展大會。
會上,該公司發布歷時四年打造的「數據服務體系」,搭上AI浪潮的快車,也預示著其正從“系統服務商”向“數據服務商”轉型。
這是該公司成立以來第三次戰略轉型,——從硬件賽道順勢切入軟件服務賽道。
據悉,該體系以微網運營管理平臺為基座,構建“數據聚合、預測、診斷、交易、結算”五維閉環,旨在通過整合產業鏈資源,推動儲能行業從傳統制造向數據驅動的智能服務演進。
與此同時,高特電子與贛鋒鋰電、東方日升、中創新航、公牛集團、博時新能源、明美新能源、果下科技、信義儲電等多家產業鏈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組建“數據服務生態伙伴聯盟”,探索合作共贏新模式。
更引人注目的是,高特電子還聯合英大財險、螞蟻數科、招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達成金融資源協同合作,助力智慧微網規模化落地。
這一系列動作釋放出強烈信號:高特電子正加速布局儲能生態,試圖以數據為核心重構產業價值鏈。
畢業于浙大77級半導體專業的徐劍虹,于1998年成立高特電子,該公司歷經27年發展,雖然在三次產業迭代浪潮中遭遇沖擊起伏,卻始終圍繞“電池檢測與管理”(BMS)深耕不輟。
高特電子董事長徐劍虹曾表示,“我就想做一個賣油翁,不斷沉淀,不斷從量變到質變”。
BMS被視為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大腦”,即通過電壓、電流、溫度、荷電狀態(SOC)估算等核心指標的監測,可實現對電池系統保護和故障處理功能,從而確保電池能夠獲得最佳性能和最長壽命。
從最初為傳統燃油車提供鉛酸電池檢測系統,到2010年抓住新能源汽車風口轉型動力電池BMS,再到2021年全面轉向儲能賽道,高特電子此前已完成兩輪“斷腕求生式”戰略調整。
尤其在2021年,面對動力電池BMS市場被整車廠和電芯廠商擠壓的困境,高特電子作為第三方BMS提供商,陷入經營困境、現金流極為緊張,而彼時儲能藍海正在起勢,徐劍虹果斷將業務重心轉向儲能領域,并四處奔走,為企業爭取到了關鍵融資。
幸運的是,憑借BMS多年技術積累和標準制定經驗,以及與國網建立的緊密聯系,高特電子迅速“起死回生”。據相關數據統計,該公司在第三方儲能BMS市場占據領先地位,2021-2023連續三年市占率超30%,穩居國內第一。
此外,高特電子還深度參與多項國家標準制定,包括《GB/T 34131-2023電力儲能用電池管理系統》等行業規范。
近年來,高特電子屢獲資本垂青。
2024年1月4日,公司獲得超億元Pre-IPO輪融資,至今已完成至少四輪融資,引入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深圳國資委4家央企旗下資本,招銀國際、瀾起投資、上海金浦資本、紫峰資本等知名機構,以及阿特斯等數十家重量級戰略投資者。
圖源:天眼查
儲能BMS產品性能由“芯片+算法”決定。早在2016年,高特電子便啟動自研BMS芯片計劃,目前已實現前端采集與主動均衡芯片的規模化應用。
截至2023年7月,該公司實戰項目累計超過3000個,客戶超過500家,產能40GWh,累計出貨量超過25GWh。
據悉,該公司在儲能系統的邊緣診斷、數據挖掘、安全預警等方面持續投入,構建起涵蓋硬件、軟件、數據服務的完整解決方案,其雙向主動均衡技術據稱能使儲能電站收益率提升20%。
2024年底,高特電子發布其第二代BMS系統,并簽約中能建、許繼電科、中車株洲所、中國石油濟柴動力、西電電力、天合儲能、中創新航、阿特斯儲能、科華數據、四維能源等10家合作方。按原計劃,該公司曾表示在當年將推出第三代無線BMS系統,徹底摒棄采集線束。
據知情人士透露,高特電子最新估值已達到35億元,相較2021年的4億元翻了近9倍。2023年12月,公司正式進入IPO輔導階段,由中信證券擔任輔導機構,上市進程一度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盡管融資不斷、業績亮眼,其IPO進展卻在審核政策趨嚴的環境中陷入停滯。明美新能源、沃太能源和力高新能等多家儲能企業均因不同原因終止了IPO進程。
有分析認為,IPO成功的關鍵在于財務健康和技術創新能力,這或與當前資本市場對儲能細分領域的評估趨于冷靜理性有關,也可能涉及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優化等因素。
隨著“雙碳”目標持續推進,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在2030年達到25%以上,儲能成為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基礎設施。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數據,截至2024年底,中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到78.3GW/184.2GWh,同比增長126.5%/147.5%。預計理想場景下,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有望達到326.2GW,幾乎再度翻倍。
作為儲能系統的核心控制單元,BMS市場需求隨行業爆發式增長而迅速擴大。然而,2024年儲能BMS領域的價格戰也愈演愈烈。據統計,工商業儲能項目中,BMS成本約占總系統成本的5%-10%,行業同質化較為嚴重,單價區間已持續下滑至0.06-0.08元/Wh,陷入虧損邊緣。
更緊迫的是,各大頭部儲能系統集成商如陽光電源、寧德時代、比亞迪、遠景儲能、中車株洲所等均高度重視BMS這一電芯“智能中樞”,紛紛展開自研BMS,留給儲能第三方BMS的空間似乎并不富余。
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2024年電化學儲能電站行業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底,當年已投運電站裝機中,BMS廠商TOP 5為:陽光電源、海博思創、協能科技、比亞迪、高特電子,總能量27.31GWh、占比56.08%。
其中僅海博思創2024年儲能出貨量達11.8GWh。陽光電源、比亞迪也是實力強勁的頭部玩家。
這也意味著,高特電子在國內投運電站中的BMS實際市占率并不高。
當前,儲能BMS正面臨與新能源汽車BMS相似的困境:在儲能系統集成商的聯合絞殺之外,儲能廠商、業主等合作方是否對向第三方開放核心數據心存忌憚?
正如相關投資人所指出,“新能源汽車的三大核心部件中,電控(含BMS)最為關鍵。特斯拉、蔚來等主流廠商為保障數據安全與技術壁壘,普遍選擇自研算法,而非依賴外部供應商。”
而高特電子昔日在動力汽車BMS領域的出局,正是源于主機廠對核心技術的自主把控。
猶如當前的動力電池BMS領域呈現強者恒強的格局,儲能BMS也走在相似的軌道上。據QY Research(恒州博智),截至2024年,全球BMS市場主要由比亞迪、Tesla Motors和寧德時代主導,這三家企業占據了超過35%的市場份額。而這三巨頭在儲能BMS領域無疑將復制并鞏固其壁壘優勢。
在巨頭陰影下,高特電子能否在儲能大數據領域持續保持領先?其新推出的「數據服務體系」又是否能真正打開第二增長曲線?答案仍有待時間驗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