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當前,今年我院累計受理案件408件,調解成功案件數量同比上升26%,調解成功率由60%躍升至85%,案件平均處置周期較往年顯著壓縮。”近日,在金東區仲裁院,院長宋煒用一組數據揭示了勞動糾紛化解的“效率密碼”——兼職仲裁員制度。
面對基層仲裁機構普遍存在的“案多人少”結構性矛盾,金東區自2017年起探索實施兼職仲裁員制度,通過遴選優秀執業律師等法律專業人才組建非在編仲裁隊伍,打造“專業引進-系統培育-規范管理”的閉環機制,有效破解人力資源瓶頸,構建出了具有示范意義的勞動糾紛多元化解“金東模式”。
數據顯示,經過八年探索完善,該機制通過整合優質法律人才資源、優化案件處置流程、構建系統化培訓體系等組合拳,推動勞動爭議化解工作質效實現跨越式提升。目前,全區共有12名兼職仲裁員,這支“編外部隊”打破了傳統辦案模式,憑借扎實的法律功底和豐富庭審經驗,迅速成為案前調解的“主力軍”。
“律師熟悉勞動法,庭審經驗和調解技巧扎實,能快速抓住矛盾核心。”宋煒介紹,兼職仲裁員以律師為主體,兼具法律專業性與實務經驗優勢。例如,在快遞員王先生與企業的欠薪糾紛中,兼職仲裁員李夏冰發現申請人證據不充分,若走訴訟程序需耗時半年以上。他通過案前調解,僅用三周便促成雙方和解,不僅縮短了周期,還避免了矛盾激化,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為提升兼職仲裁員隊伍的專業能力,金東區構建了“每周案例復盤+月度專項培訓+季度比武練兵”的常態化學習機制。每周五定為“集中調解與復盤日”,各小組對新案件分類研討,并對未成功案例深度分析癥結;每月最后一個周五開展專題培訓,涵蓋庭審技巧、裁決書撰寫、證據審查等內容,由兼職仲裁員或法律專家主講,結合案例討論強化實戰能力;每季度組織“比武練兵”,通過模擬調解、文書評比等方式檢驗成果。這種培訓體系打破了傳統說教模式,“主講人授課+全員案例辯論”形式,也讓理論與實戰深度融合。
采訪當天正值周二,雖然不是固定集中調解和復盤日,兼職仲裁員李榮茂也早早來到區仲裁院,起草所負責案件的調解協議。“做律師不僅要追求專業精進,更要承擔社會責任。”李榮茂道出許多同行的心聲。作為一名律所合伙人,2018年,他放棄部分商業案件機會加入金東區兼職仲裁員隊伍。盡管仲裁工作占用大量時間,但他認為“公益價值遠勝經濟回報”。
“對勞動者而言,我們仲裁員不僅是調解者,更是普法者,既要解決眼前問題,也要避免未來隱患。”采訪間隙,李榮茂聊起近期調解的一個案例,在處理某企業工傷糾紛時,他通過測算仲裁周期、執行風險,引導企業主動協商賠償,既保障員工權益,又避免企業因訴訟影響信譽。“調解是化解矛盾的核心手段,但必須講究方法。”李榮茂坦言,面對情緒對立的當事人,他常采用“背靠背調解”策略,先穩定雙方情緒,再分頭釋法說理。
硬件設施的升級為高效調解提供了堅實保障。2間專門調解室和2個仲裁庭為“背對背”調解提供物理空間。其中,80平方米的仲裁庭,按照示范仲裁庭的標準建設,兩個庭均配備數字化庭審設備,實現庭審記錄電子化,線上線下融合辦案,并可實現全省庭審聯網。“所有案件必須在中心辦理,杜絕私下接觸當事人。”宋煒表示,嚴格的場所管理既保障了調解公正性,也提升了當事人對兼職仲裁員的信任度。
“預防為主、基層為主、調解為主”和“有訴必調、能調盡調、隨時可調”的工作思路,讓更多糾紛化解在萌芽階段,也讓勞動者和企業感受到公平與效率并存。隨著新業態、新用工模式涌現,勞動糾紛呈現復雜化、多樣化趨勢,金東區兼職仲裁員機制的實踐證明,專業力量的引入不僅破解了“案多人少”困境,更構建起“預防-調解-修復”的全鏈條治理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