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新晉情人節“520”啦!
對于新手直男們來說,最緊張又刺激的恐怕就是送禮物環節了。簡直是送好了上天堂,送不好下地獄......
圖源網絡
送花太老套,紅包太老土,網紅同款更是秒送“命”......
圖源網絡
想要一次送到心坎上,不妨跟古人學一學!
漢末詩人繁欽曾創作一首樂府詩《定情詩》,詩的前半部分,生動而細致地描繪了古代女子所珍視的定情信物。
定情詩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何以結相于?金薄畫搔頭。
何以慰別離?耳后玳瑁釵。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何以結愁悲?白絹雙中衣。
鑲寶石手鐲 益莊王墓出土
這一件件定情信物,不僅僅是簡單的飾物物件,更是古代社會中愛情觀念與禮儀規范的生動體現。
透過它們,我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的隧道,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女子在愛情面前的羞澀與勇敢,以及她們那份對幸福矢志不渝的執著追求。
清 《雍正十二美人圖》
今天的這篇文章,就跟著J先生一起去學學古人的送禮秘訣吧~
故宮博物院 珍寶館 清 金鑲紅寶石戒指 圖源:動脈影
戒指:定情之物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說到定情信物,戒指絕對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且令人矚目的存在。
【吉梅爾戒指】手捧心克拉達戒指可開合心形鉆戒 珠寶匠在售
如果你經常看一些歷史文獻,你可能會在書中看到約指、指環、代指、指鋜、驅環、金鎦子等眾多名詞。
這些名詞,看似與戒指沒有半點關系,但實際上,它們指的都是同樣的飾物:戒指。
(相關閱讀:幾千年前的戒指,竟然比現在的還時尚?漫談戒指千年發展史(下)
明 嵌寶石葫蘆形金戒指 湖北省博物館藏
作為最古老的定情信物之一,早在東漢時,古人便將其與愛情聯系在一起。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受到少數民族風俗的影響,指環開始與婚姻有了關聯。
如《晉書》“西戎傳”載:“大宛娶婦,先以同心指镮為聘。”這里的“同心”,取其諧音,為“銅芯”,指的便是用指環作為結婚時的聘禮。
徐顯秀墓出土陜西博物院藏 北齊金鑲寶石戒指 圖源 動脈影
到了南宋時,金指環與金釧、金帔墜成為了彩禮中的三金。
吳自牧《夢梁錄》卷二十《嫁娶》條:“且論聘禮,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鋜、金帔墜者是也。若鋪席宅舍無金器,以銀鍍代之”。
左:金鑲寶戒指 石家莊元史天澤家族墓出土 中:金纏釧 湖南沅陵 元黃氏墓 右:滿池嬌紋金帔墜 東陽博物館
雖然,這一時期的戒指,成為了婚姻聘禮中的三金之一,但只在民間流行,并未正式納入宮廷嫁娶聘禮典制中。
而到了清朝時,戒指正式成為了宮廷聘禮之一,被漢族人所接受,并在清末民初之時,成為古人訂婚時所用的物品之一。
故宮博物院 珍寶館 清 白金鑲珍珠鉆石戒指 圖源:動脈影
故宮博物院 珍寶館 清 金鑲珠翠紅寶石戒指 圖源:動脈影
到了近現代,戒指成為了人們結婚時必備的首飾之一,被視為婚姻忠貞不渝的象征。
「沫珠寶」【心上人】原創設計18k金鑲5.26ct海藍寶石戒指 珠寶匠
手鐲:無鐲不成婚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除了戒指,手鐲,對于國人而言,同樣也有著非凡的意義。
厚裝大鐲~ 和田玉俄料糖白玉鴻運當頭手鐲60圈 珠寶匠在售
“鐲”字,雖然在商周時就已出現,但在當時并不指首飾,而是指一種樂器,直到宋元時期,“鐲”字才與首飾綁定在一起,佩戴在腕臂上的飾物,才正式被稱為“手鐲”、“鐲子”、“鐲頭”。
(相關閱讀:手鐲竟有11種叫法?揭秘6000年手鐲進化史)
明 嵌寶石金手鐲 南京市博物總館藏 圖源:動脈影
清 金鑲九龍戲珠手鐲 故宮博物院藏 圖源:動脈影
而在此之前,手鐲有很多種稱呼,比如:跳脫、條脫、腕闌、臂釧、約腕、約臂、手環、臂環、腕釧等,定情詩中“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中的跳脫,在這里指的也是手鐲。
國家博物館藏 隋 金手鐲 1957年陜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出土
跳脫是西漢時期流行的一種手鐲樣式,如彈簧狀,盤攏成圈,少則三圈,多則十幾圈,兩端用金銀絲編成環套,用于調節松緊。
在古代,古人常常以鐲定情,結婚時,更有“無鐲不成婚”的說法。
「沫珠寶」【云中歌】14k金祥云如意手鐲 珠寶匠在售
纏臂金:形影不離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與跳脫款式類似,同樣被視為定情信物的,還有裝飾于手臂上的臂釧。
明 金臂釧 首都博物館 圖源:動脈影
《說文解字》中寫到:“釧,臂環也”。
臂釧,又稱纏臂金,為多環狀,它以金銀條帶盤繞成螺旋狀,佩戴于女性上臂而非手腕,因形制獨特,無論從何角度看均呈現多重圓環效果,類似多個手鐲疊加,是古代最為特色的一種首飾。
明金钑花釧,金鑲寶石鐲 湖北博物館藏
繁欽《定情詩》中的“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中的金環,指的便是臂釧。
金臂釧 江西省博物館
這種配飾在西漢時就已出現,唐朝時更是流行一時。唐代時候的美女們,將其掩于輕紗之下,箍在豐潤玉臂之上,若隱若現,極盡猶抱琵琶半遮面之美。
它那獨特的環狀結構,暗含“圓滿”“循環”之意,螺旋纏繞的形態更是寓意情意的無盡與恒久,將其贈予心愛之人,寓意與愛人形影不離,契合古代婚戀中對和諧長久的期許。
南宋墓出土銀纏釧,共14環
耳環:傾心之物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點綴在耳畔的耳環,同樣被古人視為定情信物。
「珠寶匠&衣錦媚行」花絲如意宮廷風耳環925銀鑲怪色愛迪生珍珠 珠寶匠在售
雖然,早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就開始用耳飾來美化自己,但在唐朝以前,由于受到禮教的影響,穿耳之風并不流行。
直到宋朝時,耳飾才真正被世俗與禮教所接受,成為中原女子不得不為之事。
北宋 金包青金石慈姑葉耳環 易縣文物保管所藏 易縣大北城金銀器窖藏出土 圖源:動脈影
到了明清時期,耳飾更是成為女子必戴之物。
云南省博物館藏 明 鑲寶石金耳環 圖源:動脈影
明清時期的女子,自幼便要穿耳帶環。人們一方面借此來強調男女有別,另一方面也有護佑之意。
明 金葫蘆形耳環 南京市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后來因其成雙成對的特點,更被用來表達不離不棄、長相廝守的美好情感與堅定承諾。
「珠寶匠&衣錦媚行」【有錢花】925銀鑲珍珠銅錢耳環 珠寶匠在售
簪:正妻之物
何以結相于?金薄畫搔頭。
“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除了靈動搖曳的耳環,端莊大氣的簪子,同樣是古人愛情的見證。
【如夢令】復刻銀鎏金手工花絲如意簪古代頭飾漢服頭飾發簪 珠寶匠
簪子又被稱作“搔頭”,據說是漢武帝到李夫人處,忽覺頭癢,取了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故此得名。
這個叫法給詩人帶來了便利,至少寫簪子就多了一種韻腳的可能,如長恨歌里言道:“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明 累絲嵌石云鳳金簪 首都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簪是從新石器時期的笄發展而來,最早就是一根長針,主要用于固定頭發和裝飾之用。
古代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綰髻插簪,以示成年。“及笄”,就是指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隱含意思就是,可以出嫁了。而與之相對的,男子二十歲才行冠禮,已示成年。
明 金鑲寶雙孔雀牡丹紋簪 圖源:動脈影
簪的特點就是單股,不管有無簪頭,簪頭復雜與否,反正一根棍子的叫簪就對了。發簪有木簪、玉簪、金簪、銀簪、玳瑁簪、琉璃簪等不同材質。
春秋玉笄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1號楚墓出土
除了材質的多樣,發簪頂端的紋飾也愈加華美,動物紋、植物紋、神話故事、吉祥紋樣等各種形象雕刻在發簪之上,精美絕倫,惟妙惟肖。
明 金鑲寶牡丹花頂銀腳簪 蘄春縣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作為古代女子首飾盒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簪子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裝飾,更是情感的寄托,代表著深厚的情誼和堅定的承諾。
明 嵌珠寶玉雕花蝶金簪 北京明十三陵管理中心藏 圖源:動脈影
當一位女子接受了男子贈予的簪子,便意味著她愿意與對方攜手相伴,共度一生。
這種情感的傳遞,就如同現代婚姻中男士為心愛之人戴上鉆戒一樣,以獨特的方式詮釋著愛情與承諾的珍貴。
【破陣子】足銀鍍金祥云發簪金箍棒漢服配飾古裝 珠寶匠在售
釵:釵半同心
“何以慰別離?耳后玳瑁釵。”
單股為簪,雙股為釵。
唐 鑲綠松石鳳釵 圖源:動脈影
早期的發釵還比較簡單,多為“U”字型,在釵首僅是雕刻一些簡單的花樣。
元 金首飾(一套) 武漢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到了盛唐時期,釵的形制變得更為華麗,出現了運用模壓、雕鏤、剪鑿等方法制成的各種金銀花釵,圖案有鳳形、摩羯形、花鳥形、纏枝花卉形等,有的還嵌有寶石和花形飾片。
唐代銀鎏金釵
花釵的使用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婦人頭上花釵的多少,也成為了象征身份地位的重要標志。
唐 鳳鳥銜枝鎏金銀簪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圖源:動脈影
除了象征佩戴者的身份,和簪子一樣,釵同樣是一種寄情信物。
清 銀鍍金點翠鑲寶石鳳鳥花卉紋釵 圖源:動脈影
古代戀人或夫妻在離別時,女子會將點綴在頭上的釵取下,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即將遠行的愛人,另一半則被女子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貼身留存,待到來日相見之時,再將它們重新合在一起時。
王母駕鸞鑲寶石金鳳釵 明萬歷 圖源:動脈影
這重新合攏的釵,不僅僅是簡單的物件重合,更是兩人歷經風雨、飽經滄桑之后,那份堅貞不渝的愛情的完美見證。
上海玻璃博物館 宋 藍色玻璃橋梁釵 圖源:動脈影
玉佩:佩玉傳情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玉佩,又稱“玉珮”,是由玉雕琢而成的一種配飾,古時多系于腰間,成為人們服飾裝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湖北省博物館 戰國 四節龍鳳玉佩 圖源:動脈影
早在新石器時期,用玉制成的配飾,便出現在了人們的腰間。
這一時期的人們,認為玉乃天地之精華,山川之魂魄,將玉佩戴于身,便可溝通天地,悟對神通,玉也因此成為了連接天地的神圣媒介。
良渚文化玉帶鉤
春秋戰國時期,款式繁復的玉組珮盛行一時。
常由彎月狀的璜、連結壁或環,中間有方形的琚瑀,旁邊裝飾有沖牙等組成,再用不同顏色的絲繩串聯珠子點綴其中。
在當時,白玉是所有玉中檔次最高的,帝王所佩戴的腰飾多為玄色絲繩串聯的白玉。
春秋 玉組佩 山東博物館 圖源:微博觀察猿王甜甜
到了秦漢時期,前朝時期就已出現的玉組佩繼續盛行。
這一時期的玉組佩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樣式簡單大方的“環佩”,通常是由環與瑗組成;另一種是貴族階層佩戴的組佩,這種組佩不僅單個玉飾精美無比,而且串聯方式也非同尋常。
西漢 玉組佩 1975年長沙市河西陡壁山1號墓出土
宋代時,仍有佩玉之風,但玉佩的款式較為簡單,以環綬為主。
清以后,由于大規模的改易服飾,宮廷中的大佩制度被廢止,小型玉佩流行一時。
明早期白玉蟠龍環佩 故宮博物院藏
徐州博物館 西漢 龍紋玉佩 圖源:動脈影
在那個崇尚禮儀和品德的時代,玉佩不僅僅是古代君子風度的象征,更代表著純潔和美好的愛情,承載著人們的情感與追求,成為了那個時代永恒的記憶。
羊脂玉云紋雞心佩 清
香囊:貼身相伴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兼具實用與裝飾性的香囊,同樣也被古人視為定情信物之一。
唐 菱形拼布香囊 成都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
香囊,古時又稱錦囊、香包、香纓等,外形小巧玲瓏,內里填充沉香、檀香、丁香等各種香料,不僅能夠散發出迷人的香氣,還具有驅蚊防蟲、提神醒腦的功效,常系于腰間或肘后之下的腰帶上。
唐朝時,與布制香囊用途相似,但造型更為華美的金屬材質的香球,流行一時。
唐 纏枝花紋銀香毬 西安博物院藏 圖源:動脈影
比如,這件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葡萄紋花鳥銀香囊,便堪稱為唐代香球的典范之作。
唐·葡萄紋花鳥銀香囊
香囊采用純銀打造,外部雕刻了相互纏繞的藤蔓和碩果累累的葡萄,以及各種形態的花朵、飛鳥。高超的鏤空雕刻技術展現出盛唐時期精湛的制作工藝。
手工花絲純銀鍍金香囊·珠寶匠在售
最為獨特之處就在于應用了陀螺儀原理,無論球囊如何轉動,中間的香料都不會灑出來,不得不佩服唐人技藝之高。
陀螺儀原理
古時,社會風氣相對保守,人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含蓄而內斂,戀人之間通過互贈香囊的方式,以表達內心無盡的相思與眷戀。
京首都博物館 清 青玉勾蓮紋鏤空香囊 圖源:動脈影
同心結:永結同心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上述詩句中描寫的定情信物,正是我國古代具有深厚文化內涵與浪漫色彩的同心結。
同心結,是以錦帶、絲線或素縷編織成環環相扣的回文結,后來,還出現了玉制、金屬材質的同心結。
明 白玉同心結
同心結那獨特的造型,代表著戀人之間心心相印、情比金堅,象征著一種永恒不變的承諾和誓言。
在古代,同心結暗含“已婚”或“已定情”的寓意,古代未婚女子一般不佩戴。
漢晉 錦香囊
裙:回贈之禮
“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紈素三條裙”指的是用素色絲綢制成的裙子。
在古代,當女子接受示愛男子的回應時,便會將自己的貼身裙子作為信物進行回贈,暗含“愿為君婦”的承諾。
雍正十二美人圖之一
J先生說:
古人的定情信物不僅是愛情的象征,更是那個時代文化和情感的生動寫照,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人豐富而深沉的內心世界。
看完了古人的定情信物,今天的新晉情人節520”,你想好給另一半送什么禮物了么?
歡迎留言分享~
注:本文部分圖片源于網絡,可溯源圖片,已標明引用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推薦閱讀:
國王都要下跪!中世紀歐洲的權力之巔,揭秘價值連城的"教皇珍寶"
保利靠3600萬翡翠打贏翻身仗!何超瓊都沒搶到的翡翠鏈,長啥樣?
謠言又起!英王室剝奪王后頭銜,卡米拉貶“伴妃”?真相藏珠寶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