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東南麓的畢拉河林區,森林公安民警與"東北神獸"狍子的偶遇已成日常。這片覆蓋率達68.35%的原始森林,是533種野生植物和322種野生動物的家園,更是我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5月22日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來之際,走進這片綠色王國,記錄下科技與人文交織的生態守護故事。
科技武裝:立體監測網絡筑牢防線
清晨,畢拉河森林公安分局的無人機已開始例行巡護。2024年以來,這支"空中警隊"累計飛行700架次,覆蓋10萬公頃重點林區,與地面布設的50余臺紅外相機共同構建起"空天地"立體監測網絡。
科技手段的深度應用成效顯著:全年發現并制止非法入山行為120次,協助破獲涉林刑事案件86起,行政案件查處900余起;通過熱成像技術查獲的非法獵捕案件中,30余只(頭)野生動物被及時解救,有效震懾了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
警民共治:走出生態保護同心圓
"每張宣傳單都是生態保護的種子。"自然保護區派出所所長佐旭明指著警車上的普法材料說。2024年,民警走遍林區29個宣傳點,發放資料3000余份,覆蓋群體2萬余人次。
這種"鐵腳板+婆婆嘴"的工作方式形成良性循環:群眾提供的36條線索助力破案20起,300名護林志愿者組成的"眼線網絡"協助清除非法獵具56套。在校園開展的10場"森林保護小課堂"中,500余名學生成為生態保護的新生力量。
機制創新:多元共治破解生態難題
畢拉河分局與林業企業建立的聯動機制,已開展30次武裝"三清"行動。通過網格化治理,47個責任區實現精準管控,化解林耕矛盾23起。多部門組建的"生態保護聯盟",使違規放牧等問題的處置時效提升60%。"過去是貓鼠游戲,現在是全民守護。"老護林員這樣形容變化。
成效顯現:旗艦物種數量穩步回升
隨著生態持續改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穩步回升。畢拉河分局局長王洪海表示,下一步將深化"智慧生態警務"建設,力爭實現重點區域發案率再降50%,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公安樣板。在這片北疆林海,警民攜手繪就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杜文、高權)
供稿: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公安局畢拉河分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