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一般的流行說法,我軍與美軍第一次面對面的較量是1950年后的抗美援朝戰爭。其實,我軍與美軍的較量遠早于這個時間,在1946年7月,雙方就打了一仗。
這一仗規模很小,雙方最初戰斗的兵力都不超過營級規模,且損失都不大,只能稱之為小型軍事沖突。
作者歷史今明認為這一戰在軍事上的意義極其重大,長期被學界低估。可以說是這一次小戰斗徹底打消了美軍軍事介入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念頭。
從大歷史看,安平鎮事件可謂諾門坎之戰的翻版,我軍狠狠地打擊了美軍的氣焰,致使美軍不敢輕易對我軍挑起戰端。
雙方對抗的力量
美軍:陸戰第1師第11團巡邏隊
我軍:冀東軍區第14軍分區53團5連及通縣游擊大隊
從雙方對比力量來看,是非常不對等的,就是與后來我軍主力九兵團在長津湖與美軍陸戰隊作戰也是不對等的。
美軍是打遍太平洋的精銳部隊,駕駛著裝甲車和汽車,攜帶先進的無線通話設備和半自動步槍、重機槍、迫擊炮、機關炮等武器,可隨時呼叫空中戰機支援進行對地轟炸。戰斗中,美軍呼叫來了四架戰斗機對地轟炸支援戰斗。
而我軍只是地方軍區部隊與游擊隊協同作戰,在當地并沒有部署精銳野戰主力部隊。其實,當時就算我軍野戰主力部隊來了,也是火力貧弱,沒有空中支援,連火炮都不多。我軍地方部隊和游擊隊的火力就更是不足,美軍參與者事后回憶我軍“制服不齊,有著淺褐色者,有著淺灰色者,也有著標準的農民服裝者……火力較弱,無迫擊炮……”。
由美軍回憶可見,我軍連統一制服都做不到,沒有火炮,步兵武器都是靠繳獲日軍的,子彈也不多,在戰斗后期,不得不用肉搏格斗方式與美軍進行戰斗。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力量不對等的戰斗。
事件經過
趾高氣揚的美軍陸戰第一師當時駐扎在天津一帶,打著“和平”的旗號,表面上要調解國共雙方爭端,但實際上是偏袒已在1946年6月26日首先向我軍發動進攻的國民黨軍。
駐扎在北平天津兩地的美軍,時不時全副武裝地駕駛著裝甲車和汽車,耀武揚威地在北平天津來回巡邏。
1946年7月29日9時左右,一隊14輛汽車60余人的美軍車隊經過安平鎮,并未懸掛美軍旗幟或紅十字旗幟等明顯標志。
車隊由陸戰隊一師十一團巡邏隊隊長考文中尉、副隊長弗蘭克中尉指揮。車隊中有50mm口徑速射機關炮一門、德式MG8通用重機槍一挺、60mm迫擊炮兩門、勃朗寧輕機槍3挺、無線電臺兩部。
車隊經過香河縣安平鎮我軍根據地時,被我軍冀東軍區14軍分區53團5連的哨兵發現,要求其立即停車。
但趾高氣揚的美軍車隊卻向我哨兵開火,一名戰士倒在血泊中。
聽到槍聲的53團5連連長李慶春率兩個排60余人的兵力趕來,通縣縣大隊的馬子聰也率縣大隊30余人趕來參戰。
美軍以強大的火力掃射我軍。
我軍只有一些繳獲來自日軍的步槍、手榴彈,2挺機槍的子彈也不多,沒有火炮,火力難以與美軍對抗。但多年的抗日戰爭,早就讓我軍知道如何與強敵對抗了,兩支隊伍在路邊的玉米地中,借著青紗帳掩護,運動上前,阻斷美軍的去路,并瞅準時機沖上去,與美軍展開近身搏斗,與火力強大的美軍打成相持。
下午3時左右,美軍增援300余人,美軍陸戰隊第一師第十一團第一營營長貝爾查中校指揮下,分乘24輛汽車從天津向安平撲來。同時,從北平方向開來了4架美軍戰斗機來配合美蔣軍的地面行動。
我軍戰士沒有絲毫畏懼,向美軍展開勇猛沖殺,擊潰路上的美軍。此時,從北平方向有國民黨軍九十二軍四個團援軍趕來,情況非常危急。
53團副團長彭光打電話向14軍分區司令員曾雍雅報告了安平事件的經過。曾雍雅果斷向彭光命令:“為了避免事態擴大,減少不必要的傷亡,部隊立即脫離接觸,退到運河以東監視敵人”。
4時左右,我軍主動撤出戰斗,撤退到王家擺地區待命,美軍趁機炮擊,致使我軍撤退多人傷亡。
戰斗結果
此戰美軍被擊斃巡邏隊長考文中尉等3人、12人在戰斗中受傷,另有2人被我軍手榴彈爆炸掀翻的汽車壓傷,共有3人被擊斃、14人受傷。
美軍在戰斗中被我軍繳獲的裝備有:吉普車2輛、無線電臺1部、半自動步槍2支、卡賓槍2支、79馬步槍1支、各型子彈500余發、鋼盔1頂。
我軍在戰斗中有4名戰士犧牲,14名戰士受傷。
從雙方的傷亡來看,我軍地方軍60余人加30余訓練不足的游擊隊,以劣勢火力對優勢火力,與美軍精銳陸戰師60余人的對戰,是打了個平局。
對后來歷史大走勢的影響
美軍表面上指責我軍首先打了第一槍。
長期以來,我國很多學者在研究該次事件時,都糾纏在是誰先打了第一槍導致沖突爆發的問題上。
曾有某著名大學的終身教授,打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旗號,站在美國人的立場,采用美國人經過注水加工的歷史資料,在2011年寫了一篇長文章,污蔑我軍不守紀律擅自伏擊了美國車隊。
其實,這種觀點不值一駁。看看地圖都知道,這是在我國古都北平附近三四十公里外發生的中美軍隊交戰,而不是在華盛頓附近發生的交戰,且當時國民黨軍發動對我軍大規模進攻,內戰已經爆發,美國的精銳軍隊與國民黨軍混在一起在這里行動要干什么?明顯美軍是不占理的。
美軍五星上將馬歇爾
這一戰中,讓美軍甚是忌憚我軍的強悍戰斗力。
當時在中國的美國特使馬歇爾五星上將是二戰中的美軍總參謀長,曾于1924年夏到1927年,在美軍駐天津第15步兵團參謀長,精通漢語,非常熟悉中國的情況。
馬歇爾對于中國近代歷史上那些亂七八糟的軍閥軍隊非常鄙視,對我軍表現出來的強悍戰斗力甚是吃驚。
結合美軍延安觀察組謝偉思等人的報告,馬歇爾評估如果美軍介入我國內戰,美軍至少需要出動三十五個師加上后勤人員至少一百萬美軍才能鎮得住場面,且在與我軍的戰爭會造成一比一的傷亡比例,而我軍的人力資源無窮無盡,美軍必然兵力投入越多死傷就越慘重。
美軍延安觀察組與毛主席、朱總司令
于是,馬歇爾與司徒雷登大使商議,決定不要擴大事態。
馬歇爾回國之后,駐華美軍也不敢介入戰爭,后來我軍攻打駐扎有美軍的青島、上海等地時,美軍也是早早地撤軍離開,不敢與我軍開戰。美軍的這些行動,都是在安平鎮事件影響下進行的。
司徒雷登
如果馬歇爾不是因為身體健康原因1949年1月離開政壇,1950年10月美軍可能會小心翼翼地不會逼近鴨綠江邊界,以免我軍被迫派出志愿軍抗美援朝。
參考資料:
1、《安平事件:美海軍陸戰隊被八路軍襲擊真相》楊奎松
2、《安平事件》香河地方志
3、《周恩來一九四六年談判文選》 中央文獻出版社
4、《被遺忘的大使:司徒雷登駐華報告(1946—1949)》 江蘇人民出版社
5、《中美關系資料匯編》第1輯 世界知識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