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競爭白熱化的當下,高校科研正經歷著從 “實驗室孤島” 到 “產業協同體” 的深刻變革。當科研成果轉化率成為衡量高校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尺,南京工業大學以 “四鏈融合” 的創新實踐,為這場變革提供了極具借鑒意義的范本。
從學校的戰略布局來看,南京工業大學作為首批國家 “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 計劃)牽頭高校,始終以 “頂天立地” 為科研哲學。所謂 “頂天”,是指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膜分離、生物基材料等前沿領域開展攻關;“立地” 則強調將學科優勢與區域產業深度融合。為此,學校搭建起8個國家級科研平臺,近五年更是斬獲500余項各級科研獎勵。這些亮眼的數據背后,是學校構建 “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 四鏈融合創新生態的堅定決心,為江蘇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造出了 “南工大樣本”。
科研團隊的實踐,是學校創新生態最生動的注腳。以膜科學與技術領域為例,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崔朝亮教授團隊,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不僅在技術研發上屢有突破,更在成果轉化方面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崔朝亮教授主持的“數字化智能膜法污水處理成套裝備與工程化應用”項目榮獲2023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優秀獎,其產業化的兩大核心產品——高抗污染超濾膜和膜生物反應器已實現批量生產。
如今,該超濾膜產品已在金華盛紙業、中鹽集團等單位應用于數百個工程案例,累計處理廢水超10億噸。此外,團隊成功開發的“ECMO(人工膜肺)專用 PMP 氣血交換膜”制備方法,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空白。
而在企業眼中,南京工業大學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極具吸引力。中石化、中國建筑等龍頭企業與學校共建百余個聯合研發中心,形成 “企業出題-校企解題-產業驗題” 的協同創新閉環。 “需求牽引+技術賦能” 的雙輪驅動模式,有效解決了企業技術升級的痛點,也讓高校科研成果找到落地“沃土”。
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方面,南京工業大學同樣走在前列。自2015年起,學校將技術轉移中心與國家大學科技園整合,打造 “轉移+孵化” 一體化平臺。通過概念驗證中心、百人技術經理人團隊等創新載體,為科研成果轉化打通 “最后一公里”。這種機制創新,使得實驗室成果能夠以更快速度走向生產線。
南京工業大學用 “教授+工程師” 的混編戰隊,以及 “概念驗證+中試孵化” 的轉化鏈條,構建起支撐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矩陣。面對碳達峰碳中和、高端化學品、生命健康等戰略需求,該校將持續推進 “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在膜材料產業全鏈條布局上發力,開辟碳捕集與資源化利用膜材料及過程、零碳能源用膜材料及電池等新賽道,為中國高校科研創新變革持續貢獻 “南工大力量”。
試問,這樣的好大學誰又能拒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