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團圓》
《小團圓》是張愛玲的遺作,是張愛玲去世之后發表的。有人說這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小說的主要內容其實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寫香港時期的學生及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被占領。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冷漠的女學生,心里裝的是她的學習,即使去做義工也是為了生活的需要,對待至親也顯得冷淡。后部分寫了九莉遇上被稱為漢奸的有婦之夫邵之雍之后一系列的感情迷亂、掙扎。
小說,既有愛情,又有生活,事業。既有個人的小事,又有國家的大事。既有浪漫主義,更有現實主義,而且再現了一個真實的世界,所有的人都是赤裸裸的,所有的欲望也是赤裸裸的。從藝術角度論,張愛玲非常大膽,采用了倒敘、插敘、感情線索、家庭線索等多重敘事手法,一反張愛玲慣用的講故事的傳統敘述方式。可以說晚年的而她在嘗試突破,所以也有人這是張愛玲又一部巔峰之作。
在這部小說中,張愛玲一改以往,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描繪戰爭,并且對戰爭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剛開始的時候,她對戰爭的殘酷性和恐怖性認識不夠,只是說“又砰砰砰幾聲巨響,從海上飄來,相當柔和”。之后她再次描繪戰爭的時候就是“昨天在槍林彈雨中大難不死,今天照樣若無其事炸死你”“壕洞里沒有無神論者”。這個時候,張愛玲已經完成了對戰爭看法的轉變。意識到戰爭的巨大破壞性和難以預測性,戰爭中人們的無助。
在戰爭面前,人們就像吊在海港上空的玻璃泡泡,等著飛機彈片來爆破它,沒有出路,沒有明天,就算要被炸死了,也無人可以訴說,戰爭中誰都無從掌握自己的命運,人的生命朝不保夕。
這才是張愛玲要表達的重點,什么愛情,只是點綴,本質在于揭示出戰爭的殘酷性和命運的不可控。在戰爭的宏大敘事面前,個體又算得什么?人命又算得了什么呢?軍閥和統治者都在忙著鞏固自己的利益,搶奪地盤,誰會在乎普通人的一條命呢?戰爭發動的時候,一切都要以戰爭為目的,服從國家大義。
在九莉看來,國家興亡匹夫未必有責,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如果生命都沒有了,談國家理想都是枉然。
卷入時代洪流和戰爭機器的小人物
張愛玲的這種觀點跟俄國肖洛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和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很像,都有類似的觀點。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沒有什么所謂的慷慨激昂的民族大義,也沒有對侵略者行徑進行討伐,更沒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國情懷。都是講述的小人物,或者說普通人在戰爭機器和宏大敘事面前無助、無力和命運的捉弄。揭示出個體生命的沉浮飄零以及無休止的戰爭的殘酷無道和人類命運的瑣碎悲涼。
“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魄。可惜我們只顧忙著在一瞥即逝的店鋪櫥窗里,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在戰爭背景下,人們身不由己被綁上戰車,“店鋪櫥窗”就像榮譽榜,每個人都想從中找出那個供人敬仰的自己,可惜人性太復雜,人類太渺小,戰爭使許多人失去了生命,戰爭中的人們喜也罷,樂也罷,最終會隨著時代的車向前轟轟走過。
在戰爭機器、時代洪流面前,大多數人都只能淪為螻蟻,在天地不仁的世間茍且偷生。他們會被無情的卷入歷史洪流和宏大敘事之中,他們根本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只能被命運玩弄、捉弄。
所以說,張愛玲的《小團圓》與其說是愛情小說,倒不如說是反戰故事。以反戰來完成對社會的批判,因為專制為了維護其統治,往往煽動情緒,調動民眾的排外情緒,以戰爭促統,借煽動戰爭,煽動排外情緒,煽動民粹主義來鞏固統治。將民眾對社會現狀的不滿轉移到對外身上,從而化解他們身上的怨恨。
本文參考文獻:
張愛玲.《小團圓》
李法惠.今生今世已惘然 山河歲月空惆悵——張愛玲的顛覆之作《小團圓》意蘊解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