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今年梅雨不一般,10年一遇最早入梅,啥時入梅?今夏雨水多嗎?
農歷四月已經接近尾聲了,即將進入農歷五月,屆時,氣溫將更高,降雨更頻繁。因此,大家更要特別注意。
因為,古人認為農歷五月,進入梅雨季節,陰雨潮濕的天氣比較多,在這種環境下,細菌病毒繁殖的會更快。并且,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傷人。所以,古人稱農歷五月為“毒月”“惡月”。
事實上也是這樣的,進入農歷五月后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尤其是我國江南地區,每年這個時候都要來上一段陰雨連連的天氣,由于正逢梅子成熟的季節,人們就把這段時間下的雨稱為是“梅雨”。又因這段時間高溫高濕,物品容易發霉,因此,又把這段時間下的雨形象地稱為是“霉雨”。
古代是判斷梅雨什么時候到來比較簡單,主要是根據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來推算的,簡單來說就14個字,即:“芒種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br/>按照這種推算方法 ,今年的“入梅”這天是在公歷6月6日這天,“出梅”是在7月13日。
大家發現了吧,按舊時算法,今年芒種是在公歷6月5日,入梅是在6月6日,芒種和入梅相連了,可謂是非常早了,用10年一遇最早入梅也不為過。
現在我們判斷哪天“入梅”和“出梅”要比古時候復雜的多,但比較準確。具體標準如下圖:
按民間的說法,今年是“早梅雨”,大致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早梅雨”通常具有“開始早,結束遲”的特點,一般情況,早梅雨可能持續至7月下旬,雨期長達四、五十天,甚至個別年份可達2個月;還有一個特點是,“早梅雨”也能出現“開始早,結束也早”的特點。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的話,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可能在公歷6月下旬便進入盛夏。導致不同程度的伏旱
那么,今年是早梅雨,接下來是旱是澇呢?下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農諺是怎么說的!
一、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
這句農諺主要流行于我國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意思是說,如果在梅雨季節時,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的話,那么就預示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都可能出現持續連綿的陰雨的天氣。
對于農業生產來說,這樣的天氣會導致田間高溫高濕,易得病蟲害,農人需提前做好防范。
二、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
這里說的“桃花水”可不是指現在下的雨,而是指清明節氣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下的雨,而“旱黃梅”是指芒種節氣梅雨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在我國長江下游地區,如果清明節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降雨比較多的話,就叫作“發盡桃花水”,這樣一來,就預示著到了芒種節氣梅雨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
三、黃梅無雨半年荒
這句農諺不難理解,意思是說,如果黃梅雨期間主要以晴天為主的話,那么就預示接下來半年將會是干旱少雨的局面。
四、梅里伏,熱得哭;伏里梅,涼颼颼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如果梅雨季節出現在三伏天之前(“梅里伏”),那么三伏天就會非常炎熱,熱得讓人難受想哭;如果梅雨季節出現在三伏天里(“伏里梅”),天氣就會比較涼爽,會有涼颼颼的感覺。
五、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
老話說“小暑逢未出梅”意思是說,小暑節氣過后的第一個“未日”這天就正式“出梅”了,天氣放晴進入炎炎盛夏。如果這個時候又轉成陰雨綿綿,并且持續較久,仿佛又回到梅季。因此,有了“倒轉做黃梅”的說法,意思是說,梅雨季節又重新開始了。
六、早梅旱斷伏,晚梅雨不休
這句農諺不難理解,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大意是說,“早梅雨”的年份,進入三伏天后,大概率會出現伏旱;“晚梅雨”的年份,大概率會降雨比較多,甚至引發洪澇、淹沒農田。
今年按民間的說法是“早梅雨”,意味著今年夏天可能會出現伏旱的情況。
對此,大家是怎么認為的?農諺還準不準了?期待您的評論,感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