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界最早一位“博士”,并非歐陽中石、白砥等人,而是宋朝“狂人”米芾,古代“博士”稱號,與現在意指的學歷不同,它是一種官職,米芾乃是宋徽宗欽點的,史上第一位“書畫博士”。
日常工作,主要負責保管文獻、編撰著述,以及選拔、教導書畫人才等,憑此可知,凡是任職“書畫博士”的人,必要學養深厚,實力卓越,當為“高手中的高手”,米芾完全符合。
史籍記載,他的天資卓越,6歲讀律詩百首,且能背誦,7歲臨摹“顏體”,能寫大字,之后深入蘇軾、李邕、王羲之等人,甚至30歲左右,開始“集古字”。
每日臨池不輟,“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半刻廢書也”,“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鐘(繇)、索(靖)也,可永勉之。”
他靠著天賦、努力,悟透古人筆法,不僅臨仿“王字”以假亂真,還敢于創新,大膽沖破“二王”秀逸之風,以碑刻、顏真卿等人的剛強感,融合王羲之一脈的靈動性,獨創“刷字”筆法,重振大字。
米芾最精妙的一幅大字行書,乃是臨終前,即崇寧五年(1106年)寫給宋徽宗的“絕筆之作”——《舞鶴賦》,奉赦而作,共計447字,單字約為6厘米,因寫給帝王,字字精到,凝聚畢生功力。
首先看筆法,用“賦”分析,起筆墨色凝厚,側鋒切入,重按之后換鋒,中鋒運行,筋骨扎實,筆畫連轉,行至結尾時,墨色逐漸干涸,最后一筆迅疾飛出,好像刷在紙面一樣。
這種寫法,一方面凸顯節奏感,使字跡動起來,更具活力和藝術效果,另一方面,蒼勁遲澀的線條,深化質感,似有古雅、質樸的韻味,更耐的住品析,章法和結字亦是如此,欹側大小,不斷交錯變化,可謂妙趣十足。
眾所周知,啟功欣賞“米字”,面對《研山銘》,直言“能看一眼是福氣”“看后死而無憾”,此帖比之精妙,啟功定然更加喜愛,就像當代專家,說道“這一發現不亞于考古找到古墓”。
并且《舞鶴賦》,元朝傳到忽必烈的手中,他畢生珍藏,令柯九思鑒定,確為米芾真跡,可時常臨摹,學到純正、精妙的大字筆法,運筆開闊、自如,還能激活思維,利于日后創新。
而今,我們對米芾《舞鶴賦》,進行1:1超高清復刻,推出便攜經折裝,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非常適合臨摹與欣賞,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