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地曝光民營醫院僅需抽血、量血壓,便能辦理健康證,這一亂象反映出監管存在漏洞,更暴露出公共衛生領域的隱患。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健康證是從事食品、餐飲、醫療護理等特定行業人員必須持有的公共衛生準入證明。我國餐飲業從業人員去年已超2300萬人,去年上半年發生的全國食品安全事件中,有24.3%的案例涉及從業人員健康資質問題,更有灰色產業鏈通過偽造報告、冒名頂替等手段非法獲利。在外賣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的當下,虛假健康證可能引發的公共衛生風險不容忽視。
治理健康證亂象,應堅持“技術賦能”與“制度補位”雙軌并行。一些地方推行電子健康證嵌入加密二維碼的技術創新,可從源頭遏制“張冠李戴”,但單純依賴技術存在局限性,治理亂象還需多方機制協同發力。如運用區塊鏈技術強化體檢機構、用工單位、監管部門的連環驗真,確保每份證明可追溯、不可篡改;壓實平臺企業審核責任,對縱容假證者實施嚴厲的行業禁入;嚴格落實國家衛健委2024年1月實施的《從業人員健康檢查強制性規范》,嚴禁民營醫院私自縮減核心檢查項;定期啟動全國范圍內的專項核查,對違規醫療機構責令停業整頓并給予處罰……共同織密“技術防護網”,架起“制度高壓線”。
公共衛生治理既要守住法律底線,更要以人為本,激發從業者對職業道德的自覺堅守。例如,江蘇等地市場監管部門聯合社區開設“健康證夜市”,為外賣騎手提供免費體檢的同時,用食物中毒案例展板喚醒從業者責任感;廣東建立健康證失信名單,將辦假證者納入征信記錄,形成剛性約束與柔性引導的合力,推動公共衛生安全真正成為社會共識。
公共衛生無小事,一證雖輕系民生。要斬斷黑色利益鏈,用“織網筑墻”的智慧構建全流程監管體系,確保每張健康證都經得起檢驗,讓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在一次次嚴格篩查中落地生根。(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子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