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清詩時代和現代貼近,所以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淘洗,自然給人感覺是比不上唐詩了。但其實,清詩也一樣有精華和經典。
01
《題顧超秋山無盡圖》
清·左宗棠
行盡秋山路幾重,故山回首白云封。
阿超知我歸心急,為畫江南千萬峰。
很多時候,睹物生情的,多是因為思念。或是對人,或是對家鄉。
那些被時光打磨得發亮的舊物,往往承載著最隱秘的心事。一把褪色的木梳,是母親梳過你長發時殘留的溫度;一本卷邊的詩集,藏著少年時代未敢遞出的情書;就連街角面包店飄來的焦糖香氣,也能突然擊碎成年人的鎧甲——那是外婆廚房里永遠煨著的紅糖糍粑,黏連著再也回不去的童年盛夏。
人們總在逃離與回溯間反復徘徊。異鄉的霓虹再璀璨,某個加班的深夜,電腦屏幕的藍光里會突然浮現老家斑駁的磚墻。那時才驚覺,思念早已滲透進骨血里,像隱形的刺青,平時看不見,卻在梅雨季隱隱作痛。
巴黎咖啡館的落地窗前,有人捧著青瓷茶盞出神,茶湯里蕩漾著江南的煙雨;撒哈拉的星空下,旅人用罐頭瓶裝一捧黃沙,恍惚聽見故鄉稻浪翻滾的聲響。
最殘忍的莫過于,那些令人思念成疾的舊物,往往在時光里悄然變異。童年巷口的梧桐被砍伐,初戀送的貝殼風鈴褪成蒼白,連記憶里母親年輕的面容都漸漸模糊。
于是人們開始瘋狂收集碎片:一片銀杏書簽、半張老照片、甚至某個特定角度的夕陽。這些微不足道的憑證,在思念的煉金術里,都成了能打開平行宇宙的密鑰。
而現代人對抗思念的方式愈發笨拙。視頻通話里像素化的笑臉,終究比不上真實擁抱時衣領上的皂角香;網購的家鄉特產,吃不出小販吆喝聲里的煙火氣。
或許正如普魯斯特所言,真正的故鄉不在空間里,而在那塊瑪德琳蛋糕帶來的味覺震顫中,在猝不及防被舊物擊中的瞬間,人們才得以短暫地,與逝去的一切重逢。
02
清朝詩人左宗棠,在面對友人人送的一幅畫的時候,觸動了內心的思鄉之情,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題顧超秋山無盡圖》題畫詩。
阿超知我歸心急,為畫江南千萬峰。這兩句詩看似平淡,卻蘊含著深厚的情誼。詩人遠行在外,跋涉千山萬水,心中最牽掛的仍是故鄉。而友人顧超深知其心思,便以筆墨勾勒出江南群山的模樣,聊慰游子思鄉之情。
這幅畫作不僅是山水之美的再現,更承載著友人之間無需言說的默契。顧超筆下的山峰,或許并非實景的描摹,而是經過藝術提煉后的意象。那連綿起伏的輪廓,那若隱若現的云霧,都寄托著對友人歸途的祝福。詩人凝望畫作時,仿佛能聽見山澗流水淙淙,看見林間飛鳥盤旋,故鄉的種種記憶頓時涌上心頭。
這種以畫代言的交流方式,展現了傳統文人交往的雅致。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幅畫作往往勝過千言萬語。顧超沒有直接勸慰友人,而是通過藝術創作,讓詩人在欣賞之余自然緩解思鄉之苦。這種含蓄的表達,正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精髓所在。
畫中的千萬峰巒,既是地理上的江南景致,更是心理上的精神寄托。每一道山脊都像在訴說鄉愁,每一片云霧都似在撫平離緒。詩人與畫家通過這幅作品,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03
左宗棠是晚清名臣,更是重臣。
他一生戎馬倥傯,功勛卓著,尤其在收復新疆的戰役中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愛國情懷。然而,這位鐵血將軍的背后,卻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柔情與智慧。
左宗棠不僅是一位軍事家,更是一位實干家。在西北征戰期間,他深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因此大力推行屯田政策,鼓勵軍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使得原本貧瘠的西北地區逐漸煥發生機。他常說:“治國如治家,須腳踏實地。”正是這種務實的精神,讓他在戰亂頻仍的年代,仍能穩定一方民生。
此外,左宗棠還極為重視教育。他認為,國家的強盛不僅依賴武力,更需人才的培養。在甘肅、新疆等地,他設立義學,資助貧寒學子,甚至親自批閱文章,指點學問。他曾對部下說:“今日之學子,即他日之棟梁。”這種遠見卓識,使得西北地區的文化教育在他治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晚年時,左宗棠雖功成名就,卻始終保持著簡樸的生活。他常穿粗布衣衫,飲食清淡,甚至將俸祿用于賑濟災民。有人勸他享受富貴,他卻笑道:“吾本寒士,豈敢忘本?”這種淡泊名利的品格,讓后人對他更加敬仰。
左宗棠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也是奉獻的一生。他以鐵腕手段平定叛亂,以仁愛之心治理民生,以遠見卓識培育人才。他的精神,至今仍激勵著無數后來者
04
在“晚清四大名臣”的風評中,左宗棠第一,受到的非議也最少。
左宗棠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與其務實果敢的作風密不可分。他不僅在收復新疆的軍事行動中展現出卓越的戰略眼光,更在西北經營期間推行屯田政策,興修水利,使荒蕪之地重現生機。這種"既平亂,又治本"的施政理念,讓他在同僚中獨樹一幟。
相較于李鴻章側重外交斡旋,曾國藩專注理學修身,左宗棠更注重經世致用。這些實業建設不僅造福當時,更為西北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左宗棠的清廉自守也為人稱道。晚年他堅持"不置田產"的原則,將積蓄用于資助家鄉學子。這種品格在貪腐成風的晚清官場尤為難得。時人記載他"每食不過四簋",與普通士兵同甘共苦,這種作風贏得了軍民的愛戴。
當然,左宗棠并非完人,更有其歷史局限性。比如他性格剛烈,與同僚多有齟齬;比如對洋務運動的態度也相對保守。但正是這種復雜的真實性,反而讓他的形象更為立體。歷史學者評價他"以血性做事,以真心待人",或許這正是他能夠穿越時空,至今仍被緬懷的原因。
05
左宗棠這首《題顧超秋山無盡圖》題畫詩,思鄉情濃,彰顯了他柔情的一面,說來,人生歸處唯有吾鄉。
然而,左宗棠的鄉愁并非止步于對故土的眷戀,更蘊含著對生命本源的深刻叩問。詩中"秋山無盡"的蒼茫意象,恰似他心中翻涌的羈旅情懷——那連綿山色既是阻隔歸途的屏障,又是連接天地人心的紐帶。當他在西北戈壁督辦軍務時,大漠孤煙與江南煙雨在夢中交織,化作筆端"墨點無多淚點多"的慨嘆。
這種鄉愁的獨特之處,在于其超越了地理意義上的故園之思。左宗棠將個人情愫升華為對文化根脈的守護,正如他在收復新疆時特意攜帶湘蓮種子,讓故鄉植物在邊塞生根。詩中"歸處"二字,既指代著湖南湘陰的青磚黛瓦,更暗喻著士人精神的原鄉——那是范仲淹"先憂后樂"的廟堂之志,亦是陶淵明"托體同山阿"的江湖之遠。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柔情與其鐵血形象形成微妙平衡。當他在蘭州植柳三千里的同時,也會因見到隴上蕎麥花開而潸然淚下。正是這種剛柔并濟的特質,使得他的鄉愁詩作既有"劍氣簫心"的壯闊,又具"落葉聚還散"的纏綿。
晚年在福州抗法前線,他仍會夜起觀星,寫下"天南地北人,悵望斗柄斜",讓漫天星辰成為丈量鄉愁的標尺。
或許正如畫卷留白處的題詩所示:真正的歸途不在山水之間,而在心之所安處。
左宗棠用一生演繹著"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深意,而那幅早已佚失的《秋山無盡圖》,卻因這二十八字的題詠,在歷史長河中獲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