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紐約州宣布將實現K12學校無手機政策的消息在家長圈里鬧得沸沸揚揚。
據了解,紐約州長Kathy Hochul正式簽署了教育政策,規定自2025-2026學年起,該州所有K-12公立學校、特許學校及教育合作委員會(BOCES)所屬機構須實施“全天候”智能手機使用限制。
圖源 | governor.ny.gov
這并非紐約第一次嘗試管控校園手機。早在2006年,時任市長布隆伯格就全面禁止手機入校,但該政策在2015年被白思豪政府放寬——允許攜帶手機但需關機。
如今時隔多年,Hochul州長再次推出“手機禁令”,并做了升級。不少媒體將其稱之為全美最大規模“無手機校園”新禁令——
覆蓋范圍廣:政策為“全州統一執行”,預計將覆蓋約130萬K-G12學生; 執行力度強:從上課鈴到放學鈴,包括課堂、午餐、自習時間,全面禁止智能手機及聯網設備,僅允許基礎功能手機; 1350萬美元專項資金:用于幫助學校購置手機存放設備(如智能鎖柜、Yondr手機袋); 全州統一標準:不同于加州允許學區自行決定限制程度,紐約州設定了“強制性最低標準”,各校必須遵守。
此外,針對家長聯絡、緊急事件等,政策中也提出了相應的豁免條件,解決家長的安全顧慮。
▲美國不同州對于手機禁令的不同政策要求 | 信息整理自網絡,僅供參考
其實不只是美國,關于學生手機的使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全球家長關注的焦點。
據皮尤研究中心報告顯示,這一代父母的大多數,都將管理孩子的屏幕時間,列為最重要的教養事項之一。
尤其是中國的父母,更是從來不肯放松。
在這項禁令剛出來的時候,群里的家長就討論上了,本來他們還想“取取經”,結果看完具體措施:就這?
圖源 | 聊天記錄截圖
早在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就明確:限制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
這兩年,更是一再重申相關規定,各地都推出了具體的措施。
圖源 | 新聞直播間
然而,在手機使用這方面,家長們也都有些“進退兩難”。
想要全面禁止,擔心孩子和時代脫軌;限制使用吧,又擔心孩子沉迷網絡,出現管教失效的情況......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兩全其美?有沒有辦法讓孩子從“被動限用”轉變為“主動自律”?如何平衡孩子接觸信息的需求與防止沉迷的邊界?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如先看看上海的國際學校是怎么做的。
畢竟,國際學校的一大優勢就在于個性化、差異化,針對不同學生,都有一套方案,在電子產品的使用上,自然也探索出了一條人性化、科學化的管理模式。
不過在正式介紹之前,我想先和各位家長達成一個共識:雖然大家都想著禁止孩子使用手機,但我們也要承認,在如今數字化的浪潮之下,手機早已不再是簡單的電子產品,更成為了孩子們社交、生活、學習的重要工具,想要完全杜絕,幾乎很難做到。
(想要了解更多國際學校管理模式、教學特色?點擊這里,備注學校名字,和規劃老師1V1咨詢~)
圖源 | 小紅書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際學校的手機管理,不單單是一味的限制、禁止,更多是通過豐富多元的課程、個性化的興趣引導,讓孩子們能從現實中找到歸屬感,從而避免沉迷手機網絡。
像是滬上“IB雙子星”的平和、世外,在手機管理上并沒有那么嚴格;領科上海對于低年級學生會限制手機使用,但到了高年級,就偏向于“靠自覺”。
盡管如此,在相對靈活的管理背后,是校方對違規行為的“毫不留情”。
某位平和學生表示,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課間休息可以使用手機,比如說看看微信什么的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如果違規的話,比如玩游戲等,老師就會給一張Detention,三張Detention后,會收到一張Suspension,如果收到三張Suspension就會被直接勸退。
圖源 | 學校官網
世外同樣也有時間和軟件的使用限制,可以使用微信和音樂軟件,可以戴耳機,但不能用于聽音樂以外的任何娛樂活動。
在領科上海,第一年入學的學生會由學校統一沒收手機,學生每天只有2小時的手機使用時間;到了后兩年,白天上課時手機會由學生自行管理,晚上回宿舍再進行沒收。
不僅如此,學校還對校園網做了限制:屏蔽了各類游戲軟件;在iPad和電腦上也有應用限制——學生只能使用釘釘和學習軟件,甚至連微信都無法使用。
圖源 | 學校官微
此外,光劍、WLSA、青浦協和等校在手機管理上就更加嚴格。
光劍學子在A2年級之前,白天是不能使用手機的,只有晚上8點半到10點半可以使用。而且學校規定,除了高三學生,其他學生不得使用平板電腦,發現就會被沒收。
WLSA的前任外方校長由英國伊頓公學前任校長Tony Little擔任,而伊頓素以“軍事化嚴格管理”著稱,因此WLSA的管理也較為嚴格。
學校在教學區域內嚴禁使用手機,一旦發現將被沒收。學生的手機自由時間只有一小時四十分鐘,即晚上八點半到十點十分,十點半還會斷網。不過,在校期間學生可使用電腦用于與學習相關用途上。
圖 | 學校官微
青浦協和在寄宿期間,小初學生無特別情況不可使用電子產品,即使要聯系家長,也只能用宿舍配備的公用電話。到了高中,則只有在指定的時間段內可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
圖源 | 學校官微
除了以上這些限制性舉措,國際學校還做了更多的事情——“讓學生正確使用手機”。
根據心理學研究,孩子沉迷手機現象,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現實歸屬感、價值感喪失、社交需求。
如何才能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國際學校已然給出了一份頗具啟發性的答卷。
相比于傳統教育比較固定的班級模式,國際學校通過分層走班制,打破了單一的社交圈層,構建起更為廣闊的交流平臺。
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能與不同背景、不同思維方式的同伴碰撞觀點、協同進步,還能在項目式學習、學術競賽等跨學科活動中鍛煉溝通協作能力。
此外,從模擬聯合國、辯論社的思維交鋒,到志愿者服務、海外研學的實地探索......通過豐富多遠的社團活動與課外實踐,國際生們還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攜手挖掘興趣潛能。
當學生們能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充實的情感聯結與成就感,自然就會削弱虛擬網絡對他們的吸引力,幫助他們在真實世界中建立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
領科上海“百團大戰” | 探校實拍
不僅如此,憑借小班制的個性化教育模式,國際學校還能更加精準地捕捉每個孩子的獨特稟賦與興趣火種,引導他們從虛擬網絡中擺脫出來,找到真實的成就感。
赫賢學校/赫德學校聯合創辦人潘佳先生就曾分享過一位學生的故事:在入學第一個月,這位學生就由于違反電子政策使用規定受到了處分。但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發現這個孩子有個特點——他對電音和航模都特別感興趣。
當時,學校恰好沒有電音俱樂部和航模俱樂部,于是他的導師和物理老師就推薦他擔任俱樂部創始人,希望他能將更多的時間花在俱樂部上。
有趣的是,到了10年級,這位學生忽然發現:模型和電音有一個共同的底層邏輯,那就是物理要學好。就這樣,他開始全身心投入到物理專業的學習,最后還成功拿到了帝國理工大學的offer。
潘佳演講
總而言之,對于孩子的手機管理問題,相信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認知。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堵不如疏”。家長們更需要做的,是以引導代替管控、以激發潛能代替簡單約束,讓科技成為拓展孩子認知邊界的翅膀,而非陷入沉迷的泥沼。
看了這么多學校的管理模式,不知道你更青睞哪一所?還想了解更多國際學校的課程優勢、獨家資源?歡迎大家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把需求和咨詢師說一說,做個摸底評測,再來科學規劃
接下來,遠播多元升學規劃咨詢會在全國持續開展,各地的熱門國際學校都會來現場招生,我們的升學規劃師也在會場,給每個家庭1v1做咨詢,想要集中看學校,聽聽規劃師意見的,可以來報名參加。
掃碼識別預約報名↓
點擊下方卡片立即關注
專注國際教育18年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