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題就找這里,跑腿少還解決快。”近日,在西咸新區斗門街道綜治中心調解室,55歲的秦先生握著調解員杜琴的手連聲道謝。今年1月,他值夜班后意外摔傷,被迫簽署離職協議后醫療費索賠無門,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走進綜治中心,最終在調解員聯動勞動監察部門的協調下,當場拿到1.5萬元賠償款。
作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載體,今年以來,西咸新區堅持高標定位、系統推進,將全區各級綜治中心打造為“區域統籌、部門聯動、數據共享、高效便民”的社會綜合治理平臺,持續推動新區平安建設和社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規范化建設,“問題清單”變“滿意答卷”
走進上林街道綜治中心,大廳墻上的“矛盾糾紛‘一站式’化解導引圖”格外醒目——從問題受理到分類流轉,再到督辦回訪的閉環流程清晰可辨。“這張圖就是我們的‘解題流程圖’”,街道分管負責人劉曉鋒介紹,中心設置接待大廳、社區(村)管理和網格化服務中心、信訪接待區、矛盾調解區、公共法律服務站等功能區,實現“場所設置、部門入駐、運行機制、督辦落實和信息化建設”五個規范化建設,現已覆蓋新區各級綜治中心。
這樣的規范化運行已在新區形成示范效應:某小區居民反映房屋漏水問題,常駐綜治中心的住建部門立即受理居民訴求,并迅速前往現場了解詳細情況。在2天后的協調會上,住建部門、開發商、物業公司與居民代表圍坐在綜治中心調解室桌前商定解決方案,最終,這些問題不到10個工作日便高效解決。
按照“高頻事項常駐、低頻事項輪駐”原則,法院、檢察院、公安等6部門常態化入駐,教育、城管等部門按需輪駐,其他部門隨叫隨到。今年以來,新區各級綜治中心通過“受理登記—調解處置—分析研判—分類流轉—督查督辦—回訪評價”六步工作法,向責任部門定向交辦矛盾糾紛7513件,化解率達93.94%,群眾“問題清單”紛紛在這里交出了“滿意答卷”。
警社共治,最小單元筑起平安防線
既要及時解決群眾訴求,又要主動出擊讓大家更有安全感。具體怎么干?西咸新區警社共治模式給出答案。新區黨群工作部、公安局統籌協調各鎮街、派出所,依托綜治中心建立警情信息共享、治安形勢共商、矛盾聯調聯處等機制,打造“公安專業支撐+屬地資源整合+多方協同共治”的警社共治安全防護網,取得了顯著成效。
前不久,在廣德路派出所推送一起電信詐騙警情后,北杜街道綜治中心及時調度網格員配合民警上門快速攔截。在及時勸阻居民王女士轉賬后,網格員協助其安裝反詐APP,同時在轄區廣泛開展反詐宣傳,提升居民防詐意識。鎬京大道派出所向斗門街道推送尋人警情后,街道綜治中心調度網格員、樓棟長迅速發動群眾提供線索,不到2小時便尋回走失老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警社共治模式中,最小平安單元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3月某天,斗門街道綜治中心接到網格員報告小區停車糾紛升級,立即啟動應急響應,調度社區干部、物業保安等9人7分鐘抵達現場,及時成功化解沖突隱患。
目前,西咸新區已對1334個人員密集場所分類管理,建成1106個最小平安單元點位,整合安保、網格員、民輔警等8500余名治理力量。常態化演練與應急測試讓“中心統籌、多方聯動、全域響應”的防控體系覆蓋學校、商場、景區等重點區域,織密全域安全防護網。
數據賦能,從“事后處置”到“事前預警”
“過去行業部門各自摸排矛盾,信息像孤島,現在通過網格化平臺,數據一目了然。而且平臺還會根據矛盾類型流轉到各責任部門處置,效率高多了。”北杜街道網格員袁小海點開的網格化管理平臺,正實時更新著轄區矛盾糾紛“全景圖”。
西咸新區整合12345熱線、警社共治平臺、網格化平臺等數據源,構建“一網統管”數據中樞,通過智能建模分析近7天警情高發區域與矛盾類型,自動推送風險預警,并督促相關責任單位針對性做好糾紛化解或專項治理。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西咸新區通過預警提前化解群體性矛盾37起,矛盾糾紛類警情環比下降12%,治理邏輯正從“救火式”處置轉向“防火式”防控。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聚焦綜治中心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和社會治安風險防控的功能定位,進一步強化制度創新、科技賦能和多元協同,重點推進智慧化治理平臺深度應用,打通數據壁壘,將更多矛盾化解在基層,為新區高質量發展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西咸新區黨群工作部部長劉剛說。
(新區黨群工作部通訊員 趙馳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