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際,雨水增多,蘑菇進入了“瘋長模式”,部分群眾為了嘗一口鮮,就自行采摘野生蘑菇……
近年云浮市發生過多起家庭誤采誤食毒蘑菇中毒事件,曾造成多人死亡。
近期云浮市又連續發生兩起家庭自行上山誤采誤食毒蘑菇中毒事件,造成多人中毒,大部分病例需緊急搶救,嚴重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給社會和家庭帶來重大危害。
在此,云浮市疾控中心提醒廣大市民朋友,特別是有采食野生蘑菇習慣的朋友,別讓“舌尖冒險”變成“奪命陷阱”,最明智的選擇是遠離野生蘑菇,不采摘、不購買、不食用野生蘑菇和來源不明的蘑菇,避免毒蘑菇中毒事件發生。
野生蘑菇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國約有400種有毒的蘑菇,廣東有100多種,以山野、草原、樹林地帶最為多見。每年的4月至8月是蘑菇生長的旺季,也是毒蘑菇中毒的高發時期。一些野生蘑菇中的毒蘑菇與食用菇外形相似,鑒別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并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僅靠肉眼和根據形態、氣味、顏色等外部特征難以辨別,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的蘑菇混生,無毒蘑菇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無毒品種的野生蘑菇,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
毒蘑菇的危害
1.毒性強:
毒蘑菇含多種毒素,極少量即可致命(如白毒傘)。
2.隱蔽性高:
部分毒蘑菇與可食用蘑菇外觀相似,難以肉眼區分。
3.尚無特效藥:
中毒后治療以對癥支持為主,死亡率較高。
常見毒蘑菇的分類
1.肝損害型(劇毒,致死率高)
代表種類:白毒傘(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黃蓋鵝膏
癥狀:潛伏期6-24小時→惡心嘔吐→假愈期(2-3天)→急性肝衰竭、多器官衰竭
死亡率:高達50%以上(如未及時治療)
2.神經精神型(致幻、神經毒性)
代表種類:毒蠅鵝膏(含毒蠅堿)、古巴裸蓋菇(含裸蓋菇素)、斑褶菇
癥狀:幻覺、譫妄、抽搐、昏迷,部分伴隨惡心、瞳孔縮小
3.胃腸炎型(常見,但易被輕視)
代表種類:大青褶傘、毒紅菇、黃斑蘑菇
癥狀:食后0.5-3小時劇烈嘔吐、腹瀉、腹痛,嚴重可脫水休克
4.溶血型(罕見但兇險)
代表種類:鹿花菌(含鹿花菌素)
癥狀:溶血性貧血、血紅蛋白尿、腎衰竭
5.橫紋肌溶解型(近年高發)
代表種類:亞稀褶紅菇、擬稀褶紅菇
癥狀:肌肉劇痛、醬油色尿、急性腎損傷
毒蘑菇識別誤區
誤區一
“顏色鮮艷的才有毒!”→顏色樸素≠安全,白毒傘等白色蘑菇同樣致命。
誤區二
“生蟲的蘑菇無毒!”→蟲類與人類代謝不同,蟲食≠人可食。
誤區三
“銀器驗毒!”→毒蘑菇毒素不與銀器反應,無科學依據。
誤區四
“高溫烹煮解毒!”→鵝膏毒肽耐高溫,燉煮2小時仍具毒性。
預防毒蘑菇中毒
不采:野外蘑菇勿隨意采摘,尤其雨后高發期。
不食:不食用不明來源的野生蘑菇,餐館慎食“山珍”。
不傳:勿輕信民間鑒別方法,勿憑經驗誤導他人。
中毒應急處理
立即就醫:
出現惡心、頭暈、嘔吐、幻覺等癥狀,立即撥打120或到就近醫院就醫。
快催吐:
中毒初期,如果患者仍在清醒狀態,用手指壓迫舌根催吐,但如果中毒者出現昏迷,則不宜進行人為催吐,否則容易引起窒息。
保留樣本:
吃剩的蘑菇、湯水或嘔吐物,應留存送醫院檢查,以備鑒定,確定有效的治療措施和判斷預后。
來源丨健康廣東微信公眾號、廣東疾控微信公眾號、云浮疾控動態微信公眾號
一審丨陳海杏
二審 丨譚 瑋
三審丨林偉志
創文:
覺得不錯,請點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