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制:卿要林
5月21日,雨過天晴,站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才鄉新坡村,眼前喀斯特群山下的一片桑田一眼望不到邊,片片桑葉上的雨珠折射著陽光,熠熠生輝。
“我們這里是環江桑蠶產業示范區,通過對桑園的低產改造和推廣的‘小蠶共育+大蠶桑葉喂養’模式,現在每畝桑園從原來的4000元產值增長到了13000元。”新坡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廖壯強一邊帶著記者參觀村里桑蠶產業,一邊介紹。
環江桑蠶產業核心區大才鄉新坡村桑田風光。
走進村民韋介曉的蠶房,成套的控溫系統、預警系統映入眼簾,地上的蠶寶寶個個肥壯,科技的提升給當地的傳統桑蠶業帶來了顯著的發展。
“現在種桑養蠶方式和以前不同,經常有技術專家來指導,蠶房安裝了濕度、溫度檢測裝置,桑蠶產量質量都得到提高,收入也跟著漲。”在養殖屋,韋介曉一邊在給蠶寶寶撒桑葉,一邊向記者介紹。據介紹,去年,韋介曉一人養蠶賣繭收入達七萬多,今年蠶繭價格高,有望再創新高。
村民韋介曉在自家恒溫恒濕蠶房喂養蠶寶寶,去年,韋介曉全年養蠶收入7萬多元。
“目前,我們大才鄉桑園總面積達2萬多畝,養蠶農戶3400多戶,去年鮮繭產量3373噸,產值1.68億元。”環江大才鄉黨委書記韋遠翔介紹,作為環江桑蠶產業核心區,該鄉通過三個措施推動桑蠶產業升級:一是培育和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由它們來有序高效地組織蠶農投入到產業發展中來。二是引進龍頭企業,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三是技術創新,持續推進桑蠶產業向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方向發展。
一位桑農在采摘桑葉,種桑養蠶是很多農村勞動力致富首選。
據了解,環江種桑養蠶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光緒年間,當時通過“蠶繭抵賦”政策鼓勵老百姓開始種桑養蠶。近年來,環江通過開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系列舉措,推動桑蠶產業快速發展。當地還在核心區建成桑蠶文化產業園,推出桑葉茶、桑果酒等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推動農文旅融合、產業鏈延伸。
當地建成桑蠶文化產業園。
如今,環江桑蠶產業已形成“桑葉養蠶—菌渣育菇—廢料制肥”的閉環,每畝綜合收益突破萬元,曾經的“討飯產業”變身“黃金產業鏈”。 2024年,環江桑園面積20.26萬畝,產值27.69億元;近五年來,累計蠶繭產量18.13萬噸,累計產值99.196億。
四通八達的桑蠶產業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