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經常做 CT 會致癌”“ CT 是癌癥制造機”
最近,《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的一項關于 CT 檢查與癌癥相關性的新研究,被某些自媒體解讀為“經常做 CT 會致癌”“ CT 是癌癥制造機”,引發讀者恐慌。
流言分析:這種說法過分夸大。
CT 檢查的確會產生電離輻射,這種輻射可能會引發致癌風險,但例行檢查或者因為診療偶爾做一次,風險其實非常小,完全不必擔心。
《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的新研究其實是針對當前美國 CT 使用量過高的情況,采用的是風險模型預測,并非確定的數據。它分析的是 CT 檢查與癌癥發生之間的“相關性”,而非“因果性”。也就是說,目前只能推斷 CT 檢查的輻射可能會引發額外的癌癥病例,但無法具體判斷這些癌癥到底是怎么來的。
總之,普通人對待 CT ,不用過分焦慮。它作為一種價值極高的診斷工具,關鍵時刻相信醫生的判斷即可。最近,《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的一項關于 CT 檢查與癌癥相關性的新研究,被某些自媒體解讀為“經常做 CT 會致癌”“ CT 是癌癥制造機”,引發讀者恐慌,有人甚至在病情需要時也猶豫要不要接受檢查。
研究截圖[1]
那么我們究竟該怎么理解這項新研究?又該怎么對待 CT 檢查?今天一次講清~
例行體檢或因診療需要偶爾做一次,不必擔心
首先,電離輻射會帶來致癌風險,這是醫學界早已明確的共識。
2023 年《自然醫學》發表的 EPI-CT 多國隊列研究[2]對兒童和青少年中的風險進行了具體評估。研究發現,每累計 100 mGy 的骨髓劑量,血液腫瘤的發病風險將上升近兩倍,而且在低至 10~15 mGy 時就可以觀察到風險提升。
但“風險存在”并不等于“做一次就危險”。這類癌癥的發生并非直接由某一次檢查引發,而是與多個因素有關:所檢查的部位、輻射劑量、患者年齡與性別、是否進行重復掃描等,都會影響最終的風險評估。如果只是例行體檢或因診療需要偶爾做一次的話,輻射劑量并不會超標,不必擔心。
值得強調的是,即便在兒童中,CT 檢查的絕對風險也仍然很低。以 EPI-CT 研究中的平均劑量(約 8 mGy)估算,大約每 1 萬名兒童中,只有 1~2 人會在接下來的 12 年中因輻射暴露發展為血液系統腫瘤。這種“人群層面的微小上升”,不等同于“個體無法接受的高風險”。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頻繁做”“不必要地做”
關于 CT 檢查,除了“掃一下就危險”的誤區之外,還有人覺得“CT是能掃一切”的萬用機器,這種觀念也是不對的。
CT 檢查的臨床價值在于,它可以提供清晰的影像信息,是腦出血、肺栓塞、腫瘤分期、腹痛原因不明等疾病診斷的利器。研究[1]指出,在當前的使用結構中,最常見的 CT 檢查是腹盆部和胸部,這些部位的影像對臨床判斷往往具有關鍵意義。
簡單來說,CT 是一種價值極高的診斷工具,能在關鍵時刻幫助醫生做出準確判斷、搶救病人。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對于普通人,對待 CT 檢查的正確態度是,信任醫生的專業判斷、了解 CT 檢查的合理用途,既不能拿它當“洪水猛獸”,也不能覺得它“完美無暇”。
如何正確理解《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的新研究
說回被某些自媒體誤讀的《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的這項新研究,我們可以先看下研究原文:
2023 年,估計有約 6200 萬患者接受了 9300 萬次 CT 檢查,其中包括 257 萬兒童( 4.2% )、5894 萬成人( 95.8% )、3260 萬女性( 53.0% )和 2891 萬男性( 47.0% )。預計這些檢查將導致約 10.3 萬例輻射誘導癌癥,約占年度新發癌癥的 5% 。[1]
這項新研究該如何正確理解?
首先,這項研究是風險模型預測。有些自媒體在傳播中把模型預測數據當成確定數據,是有問題的。
其次,這項研究針對的背景是當前美國 CT 使用量過高的情況。研究目的是想了解在這么高的 CT 使用量下,對大家的健康到底有多大影響,哪些價差更容易導致問題、哪些年齡段和性別的人風險最高,讓醫療系統關注如何提升 CT 的使用質量。
比如,兒童和青少年對輻射更加敏感,因此在他們身上更應嚴格控制 CT 的適應證和劑量。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就明確建議[3],在兒童檢查中優先使用 MRI 和超聲等無輻射的替代方案,只有在無可替代的情況下,才使用 CT,并應當采用優化的低劑量技術。
此外,這項研究中提到的“ 2025 年的研究估算,如果當前的 CT 使用量和輻射劑量持續不變,未來 CT 相關癌癥將可能占到新發癌癥總數的 5% 左右”,這個比例和吸煙、超重這些常見的致癌因素差不多。
也就是說,與其擔心 CT 風險,不如先擔心下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畢竟,CT 是用來治病的,不良生活習慣不僅和癌癥有關,還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總的來說,我們沒必要害怕 CT ,CT帶來的潛在風險,是有前提、可量化、能規避的。如果醫生建議你做 CT,通常并不是為了“多掃一張圖”,而是為了獲得必須的診斷信息。
照“謠”鏡
“做 CT 會致癌”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謠言,這類說法往往利用公眾對輻射的恐懼心理,通過夸大輻射風險誤導公眾。平常我們也可以多了解官方機構的科普資料,形成對 CT 的正確認識,如果有條件,對流言中提到的研究也可以自行搜索,了解原文是怎么說的,獲取準確信息。
參考文獻
[1]Smith-Bindman R, Chu PW, Azman Firdaus H, et al. Projected Lifetime Cancer Risks From Current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JAMA Intern Med. 2025:e250505.
[2]Bosch de Basea M, Thierry-Chef I, Harbron R, et al. Risk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from CT radiation exposure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Nat Med. 2023;29(12):3111-3119.
[3]ICRP, 2013.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paediatric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CRP Publication 121. Ann. ICRP 42(2).
策劃制作
作者丨蔣永源 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
審核丨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普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 資深研究員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