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一,是那些靠水吃飯的江南人最講究的日子,也是許多孩子一年里最難忘的一天。家家門扉高高掛起艾草和菖蒲,一團團碧綠里裹著一絲辛辣的清香。不時還能聽見街頭巷尾傳來老人浸艾葉、煮雄黃酒的忙碌聲——一場與“毒月”里的五毒較量,就這樣在柴米油鹽里熱熱鬧鬧地拉開了帷幕。
“毒月”,不是危言聳聽。古人敬天畏地,在這一年最濕熱、毒蟲最猖獗的月份里,早早把趨吉避害的道理落實到生活每個角落。掛艾草是從家門口驅邪,喝雄黃酒是在口腔里鎮邪。江南人把“防五毒”這件小事過出了儀式感,也過出了溫情。每個細節里都藏著老祖宗看風識天的敏銳,也蘊著一大家子人健康平安的期盼。
人常說:“入夏不做閑人,五月不當馬虎”。無論你今日身在江南水巷,還是樓宇之間,如果細細體會,那點點艾香、杯杯雄黃酒和一桌家常小菜,依舊能把人拉回童年最安心的那間小屋。五月初一,正是體味中國人如何用尋常日子應對自然、活出平淡幸福的好時節。
艾葉青青門上掛,霧雨江南有深意
“懸艾蒲,避五毒”,這習俗到底從哪兒來?古書里早有記載。相傳“五月為惡月,五毒出行”,所謂五毒,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在江南水鄉,見慣了河畔濕草和溪邊藤蔓的人,對這些悄無聲息的“老朋友”自有敬畏。俗話說“門上一掛艾,心頭少憂愁”,一束束剛割下的艾草,被母親綁好,用草繩牢牢擰成辮,門柱上往往配上一兩根菖蒲,“祈禳驅邪、求安康”從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勞動人民對自然智慧的一點敬畏與溫柔。
其實,艾草并非江南獨有,卻以江南人為重。民諺有“端午插艾,家家安泰”,但往往在五月初一,第一批嫩艾早已高掛門楣,仿佛護身的門神。詩里也寫它:“艾葉青青山過雨,門前早掛為祈安?!蹦且豢|青草香,既是自然賦予的贈禮,也是人心深處最本真的希冀。
再說雄黃酒,江南人少有端烈酒的豪爽,但這一天,也要應景地小酌一口。杯中泛著金黃酒液,據說蒙眼能驅五毒、解百邪。古代《歲時廣記》里有這么一句,“飲雄黃酒,畫虎于額,小兒無災”。孩童喝不了酒,不過是蘸點雄黃在額頭畫個“王”字,父母嘴里念叨幾句吉祥話,孩子笑鬧一番,覺得這“毒月”也沒那么可怕。
香囊掛胸前,是每個江南孩子記憶里斑斕又芬芳的一角。家家繡花娘,一個個包好各種香料的香囊,荷包形的、葫蘆型的、圓鼓鼓的,掛在腰間、枕邊、課桌旁。草藥只是點綴,重要的是那份手心的溫度與守護。
盤點江南“毒月”味道:苦中帶香,平安人間
五月初一,江南家家戶戶桌上的菜色也帶著講究:
苦瓜炒蛋:五月的天氣濕重,苦瓜正肥。苦味菜去暑醒神,搭配雞蛋清淡爽口。做法很家常,苦瓜去瓤切薄片,焯水微燙,用蛋液拌勻,熱油快炒,撒點蔥花。一勺下去,苦里透著清涼。
艾草青團:青團其實常見端午,但有些地方五月初一就已悄悄上線。艾草和糯米一起搗成糊,裹進豆沙、咸肉、咸蛋黃。入口軟糯,口中艾香。在江南小巷里,總有炊煙裊裊,一屜青團喚醒一屋子的饞蟲。
五毒糕:這屬于熱鬧的應景點心,多見于老底子的南方集市。糕面上畫著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小孩子們分食時邊說邊笑,仿佛“吃掉了五毒”,平安過夏。做法其實簡單,糯米面加糖蒸熟,模具壓出花形,再畫糖霜。
姜棗茶:前人喜歡用老姜片、紅棗煮水,淡淡甜味里夾雜著一點熱意,喝一口覺得從胃到手心都是暖的。家里沒講究,隨手幾片姜、幾顆棗一煮,夏天最怕濕熱,正合時候。
雄黃酒蘸蛋:江南一些地方,父母會用蘸過雄黃酒的雞蛋在孩子額頭或手心輕畫“王”字。蛋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無需特別做法,重要的是這份象征?!爱嬐躜屝啊保嗌俅硕歼@么過來,既有趣又讓孩子安心。
三宜行:端午安身,順應天時
一、門口掛艾草(賞味清香,守護全家)
掛艾草是最傳統也最容易跟上的習慣。買束新割的艾葉,抖掉露水,扎緊掛在門上窗前。現在高樓人家也可插在陽臺、窗欞,不僅防蟲,更平添一點古意。家里老人還會留些艾葉晾干,夏季煮水泡澡,香氣繚繞,仿佛回到小時候那清涼的灶房里。
二、佩戴香囊(隨身護佑,生活儀式感)
為小孩做個香囊,里面裝點薄荷、藿香、草果,既是孩子的隨身祝福,也是家中長輩的心意。現在不方便縫制,也可買成品香包隨身掛一掛,或放書包、枕頭旁。香氣雖淡,寄托的祝福卻深。
三、飲食清淡帶苦(苦隨暑去,舌尖消煩)
多吃點苦瓜、苦菊、萵筍等食材,讓體內也順著時令變得清爽。天熱濕氣重,端上一碗葷素搭配的苦瓜炒雞蛋,或者來一盤涼拌苦菊,苦味里有回甘,一個夏天都不會覺得膩。
二忌做:避濕避涼,防患未然
一、不涉水走險
五月初一過后,江南河道里水草繁茂,毒蟲蛇類活躍,老人從不許孩子隨便跑河邊玩。濕地、亂草叢這些地方都要少去。一則為了生命安全,二來也是防病防災的小妙招。家里人約定好,除非大人帶,不可擅自下河摸魚,這份祖訓一代代流傳。
二、不貪一時涼爽
天熱了很多人愛冷水潑身、冰飲解暑。老話說“五月不貪涼”,尤其忌冷水沖澡、過量冰品。身子鋪張散熱,本該溫和過夏,太快降溫反而容易不舒服。所以江南人更偏愛姜棗茶、溫熱綠豆湯,冰箱里的涼飲只是點綴,正餐靠微溫度過。
一句諺語:聽天時,惜流年
“澇不澇,就看五月初一?!边@話不光農人記在心頭,生活在水網里的江南人更是信它。五月初一要是下大雨,老長輩就要盤算家里屋瓦、田里水位了。雖說今時今日有天氣預報,但抬頭望天、低頭種地的生活,早把這一諺語刻進了骨子里。自然規律雖常變,但順天、惜物、守規矩,這安身立命的方式,從沒過時。
江南的五月初一,是一年里最濕潤也最熱鬧的時節。艾草門上掛的是祈安,雄黃酒杯里的是希冀,孩子肩頭的香囊里藏著一份家族的牽掛。春風未盡、暑氣初長,無論人在哪里,只要肯順應天時,珍惜手邊的煙火氣,每一個平凡日子都能過得安然有味。
有句話說得妙:“老古法里藏著人情味,細節里就是安心。”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自己多一分覺醒與敬畏。只要你心里掛著艾草香,再濕熱的江南也總會有清風吹進門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