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聽到“無我”“我空”“萬法皆空”等種種說法,實際上,佛教所說的“無我”包括了“人無我”與“法無我”兩重含義,對應的也就是“人我空”與“法我空”。可是,我們每天開口做事都是不離“我”的,感覺上明明有一個人是“我”,怎么佛教卻說沒有我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里的“人無我”究竟是何義。
在佛教中,分析我們所執著以為實在的“我”,實際是由“五陰”積聚而有。“五陰”,即色、受、想、行、識五種,這里的“陰”則是蓋覆的意思,因為五陰積集成一幻身,覆蓋了自性,所以稱為五陰。
其中,色,以質礙為義,即五根、五塵的色法而言。受,以領納為義,領受所對前塵違順之境的意思。想,以取像為義,于前塵苦樂之境,起種種想相。“行”,是生滅遷流之義,也是造作之義,比如我們從少而壯,由壯而老,念念遷流,心心不住。識,以了別為義,對境而有了別事物知識之心。
眾生不能夠了達我們所執著的“我”實際只不過是五陰積聚而有,而執此五陰色身一定有我,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四大色身為自身相。可是,當四大分離之時,現在我們以為的這個“我”又在哪里呢?
《阿含經》中說:“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人實為五陰假合,一期之內假為主宰,究竟夢幻泡影,終歸于空,故曰無我。由此,在色、心二法當中反復推求分析,求其我處了不可得,便悟此身,眾緣和合,假為人相,覓其實體,元無我人。
當知,六凡眾生的依正二報,本來是無我、苦、空、無常。廣而言之,不僅六凡身心世界如此,即二乘菩薩,莫不皆然,二乘有方便變易生死,菩薩有實報變易生死。既有生死,即是無常,既是無常,則苦空無我,莫不具備。單就我們人來說,從生而老,由老而死,剎那剎那,念念之間,無常遷變。我們的身心世界,皆是遷變異滅,既然身心無時無刻不在變滅之中,當知其虛妄不實,并沒有一個能夠做主宰的“我”在其中。
因為眾生皆大都執著有我,因為有我執而起貪嗔癡等種種煩惱,進一步造種種業而輪回生死,不能止息。因此,佛教才對世人說“無我”,希望世人明白,所謂的“我”不過是五陰和合而有的假相而已,并不真實。九法界眾生,內而身心,外而世界,無不是苦、空、無常、無我,唯如來常寂光凈土,方是真常真樂、真我真凈,至此無我無不我,所謂八大自在我,無樂無不樂,真常妙樂,這才應是佛弟子們所追求的真實境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