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豌豆稱“小寒”或“小寒豆”,小寒豆是“看”出來的,此“看”不是“看見”,而是把它“看住”。
豌豆
在上海,蠶豆和豌豆都稱“寒豆”,也許是因為豌豆沒有蠶豆大,故稱“小寒”或“小寒豆”。這是一代代老祖宗傳下來的方言詞語,在上海地方舊志中也有明確記載:“豌豆,俗名小寒……蔓生,莢小,豆圓如小黃豆,與蠶豆同熟,嫩時可連莢煮食。”(《同治上海縣志》卷八“物產”)“豌豆,一名小寒豆,形如珠。”(民國《章練小志》卷二“物產”)在人民公社年月里,被劃為以種植糧棉作物為主的莘莊地區(qū),小寒是春熟重要經濟作物,售價要比蠶豆高許多,每年可為生產隊增加不少收入,這豌豆不僅僅是一種農作物,更是每戶人家生活中的一份美好寄托。
寒豆在什么土地上都能種植,哪怕是浜壗頭、場角邊、車基上,只要用大插刀在地上“創(chuàng)”個洞,把它扔進洞里,就能長出苗來,結出莢來,其間也不需要很多的管理措施。小寒豆要嬌貴多了,它只能種在大田里,而且自下種出苗后,在不同時間段里,都要好好侍候。如果說,蠶豆是“創(chuàng)”出來的話,小寒豆則是“看”出來的。此“看”不是“看見”,而是把它“看住”,“看”字須用滬語音讀四聲。
種小寒都在隔寒,用鋤頭在每畦上拉出兩條淺溝,豆種放在里面,用泥蓋好。出苗后,不只要鋤草,施肥,等開春長到尺把高時,還要及時搭棚,它是攀緣植物,長高的過程就是爬(音爿)藤的過程。搭棚是將一根根籬竹一左一右插在豆苗邊上,每隔一米左右又插上一組,一直插到田橫頭,最后用稻柴繩在一組組交叉竹竿上部繞住、固定并連在一起。每一畦上的豆苗都要各搭起一個棚。
小寒豆苗
隨著天氣轉暖,小寒豆苗慢慢抽出細長的莖,生出羽狀的復葉,還有細而長會自動彎曲、隨處勾搭的卷須。在春風春雨中,卷須長到哪里,就勾在哪里。如果就此讓它們任意生長,細長而柔軟的豆苗莖無法支撐住自身,卷須也找不到勾搭對象,那一定會東倒西歪,最后癱倒在一起,結莢少而影響產量,產量減,收入自然也少。這時候去“看”小寒,是人為幫它們一把,讓豆苗在竹竿上后“看住”生長。社員們先將一個個稻柴用木榔頭“的(敲)”來軟熟些,“看”小寒時方便將它們一根一根接起來,打好死結,遇到竹竿必繞一圈固定后繼續(xù)向前。一棚小寒兜過來兩面全部“看”好,就等于用一根根稻柴“攔”出了小寒生長“地盤”,限制它們只能在里面向上長高。
看小寒是春耕大忙前的簡單生活,但“看”第一次小寒時,因“看”在最底部,彎腰曲背,會有點累。彼時還常會遇到陰雨天,田里濕答答,身上濕答答,但再濕也要去,心里再有什么亂七八糟的想法,也要放一邊先去“看”小寒。小寒的一生要被接起來的稻柴“看”三四次,才能規(guī)規(guī)矩矩長到棚頂。這時一棚棚小寒就像一堵堵綠色的壁腳(不是墻壁),就等那一茬茬白色的花朵,像一只只展翅的小蝴蝶漸次掛在上面,最后都變成下垂又飽滿的豆莢,五月頭上時就可開始采收了。
采小寒
采小寒每個生產隊都用小包工,也就是計件制,采得多,工分自然也多。只要生產隊長說明天早晨采小寒,第二天一早,各家大人、小孩,凡能出來的都到田里了,大家束只花袋,每人占據一棚小寒,動作熟練地將小寒一記記采下來,放進花袋里。裝滿了,等在田頭的生產隊干部會一一過秤、記賬,倒入生產隊的麻袋中。一般只要開一個早工,這次的采小寒豆任務就完成了,真是又快又好。
寒豆的成熟時間稍早于小寒豆,各家自留地里會“創(chuàng)”寒豆,也更會種小寒,于是每年5月頭上,我騎著腳踏車,先將寒豆送到上海各菜場出售,寒豆快要沒了,小寒豆接替上場。那段時間,我?guī)缀跻惶旄粢惶斓牧璩咳ド虾#T上十幾公里路,到過老廟那邊林蔭路等好幾個菜場。上海居民對兩種豆都喜歡,他們還有一個不一樣的習俗,就是時鮮貨上市后,非要買來吃吃看不可的。蠶豆能賣一角一斤的話,小寒豆卻能賣兩角甚至兩角五分一斤,價格高反而先賣完,這在方言中叫“攋(lá)主”,售賣者眉花眼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