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的自救已經到了深水區了。曾經的首富王健林又賣了48座萬達廣場,這場涉及500億資金、39個城市的資產交易,不僅創下了行業紀錄,更加折射出萬達集團深陷債務泥潭的生存現狀。今天我們就來層層拆解,扒一扒這場“賣賣賣”背后的邏輯、老王剩下資產的家底,以及萬達未來的生死。
首先,這批被出售的萬達廣場堪稱萬達體系內的精華資產包。在地理位置分布上,既包括北京、上海這樣一線城市的核心項目,也有成都、杭州等新一線城市的地標項目,當然還有榆林、泉州等三四線城市的商業標桿。
而接盤方也是各懷心思,主要有三股力量。首先是壽險公司,像陽光人壽,他們瞄準的就是穩定的現金流;對于騰訊、京東這樣的互聯網巨頭,盯上的是一二線項目的數字化改造潛力;而泰蒙投資這樣的PE巨頭,則打算發行新的REITs來套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資產的平均售價已經比2021年的峰值縮水了近40%。王健林為了快速回血,不得不接受“骨折價”。所以說,老王為了自救,已經是不遺余力。
其實,這場“賣樓馬拉松”早就有伏筆,已經持續了七八年。2017年,萬達一口氣賣掉了13個文旅城和77家酒店,開啟了輕資產轉型之路。從2023年到現在,更是拋售了超過80座萬達廣場,其自持量已經從巔峰時期的500多座跌到了不到300座。說是轉型,本質上就是“斷腕”。
通過賣產權留運營權的模式,萬達只保留了5%到8%的管理費分成,但核心資產卻在不斷流失。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以前靠買樓賺錢,現在靠幫別人管樓賺點辛苦錢。萬達現在可售的資產池已經在快速枯竭,往后越賣錢越少。
你肯定會奇怪,曾經風光無限的王總為何會陷入欠債累累的境地?萬達的債務危機源于模式弊端、戰略錯誤,再加上運氣不好,主要有4點。
首先就是重資產模式,每個廣場投資都是20億起,70%要靠貸款。這樣一來,2024年整個集團負債超過3000億,但手上現金只有一兩百億,所以不得不靠借新還舊來維持。
第二個就是多元化失敗,包括文旅投資、影視投資,投入總額過千億,但經營狀況都不太好。還有很多對賭協議,比如說珠海萬達商管上市失敗,就觸發了380億的回購條款。像蘇寧、融創也在追討債務,這就導致很多資產被凍結。
再者,很不幸遇到了行業寒冬,房地產調控收緊了融資,現金就越來越緊張。就算這一次500億順利到賬,也不能完全覆蓋到期債務,而且還有很多仲裁糾紛要去解決。
當然,更為嚴重的是長期隱患?,F在萬達的品牌資產在快速貶值,第三方業主或許會降低運營標準。比如說此前賣給陽光人壽的廣場,租金回報率就已經降到了只有1%左右,管理費用的溢價權在流失。還有由此引發的資本信心危機,幾次上市都失敗,投資者對萬達的估值一直在降低,這樣發新債或者拉新投資都碰到困難。
萬達還碰到了很嚴重的轉型挑戰,現在全部指望騰訊數字化改造、京東零售整合做增量,如果做不好,就很有可能被認為是沒有靈魂的商業管家。
王健林的“賣樓求生”本質上就是用短期的資產縮水來換取債務的緩沖。但是,萬達真正的挑戰是在剝離核心資產以后,要證明輕資產運營方式能夠賺到錢。當萬達不再是那個手握大量優質物業的商業巨頭,它的品牌溢價和行業話語權還能夠維持多久?
這場中國商業地產的轉型實驗,或許將為整個行業敲響警鐘。在時代的浪潮當中,沒有誰能永遠靠重資產長賺,而轉型的劇痛可能比想象中的還要漫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