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調生作為黨和國家干部隊伍的新鮮血液,肩負著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重要使命。但現實中,部分選調生初入基層時,常因“書卷氣”濃、“泥土味”淡,與群眾隔著“一層紗”。事實上,選調生唯有真正沉下心、俯下身,讓雙腳沾滿泥土、讓言行貼近民心,才能在基層沃土中茁壯成長,成為群眾認可的“勤務員”。
接地氣,首先要破除“身份優越感”,以謙卑之心融入群眾。
許多選調生帶著高學歷光環走進基層,容易不自覺地將自己置于“管理者”視角,習慣用文件術語與群眾溝通,卻忽視了田間地頭的方言俚語才是貼近民心的“橋梁”?;鶎庸ぷ鞯谋举|是與群眾打交道,若總端著“架子”,群眾只會敬而遠之。唯有放下學歷包袱,把自己當作“村里人”,主動坐在百姓的炕頭上拉家常、蹲在田埂邊問收成,才能讓群眾敞開心扉,真正了解他們的急難愁盼。這種“去光環化”的姿態,不是放低身份,而是找準服務群眾的正確定位——選調生從來不是“外來者”,而是扎根基層的“建設者”。
接地氣,更要在實踐中錘煉“辦實事”的能力,以務實之舉解決群眾難題。
基層工作千頭萬緒,從鄰里糾紛調解到產業發展規劃,每一件事都關乎群眾切身利益。若只停留在“辦公室聽匯報、材料中找思路”,必然會陷入“紙上談兵”的困境。接地氣的核心,在于把理論知識與基層實際結合起來,用“泥土味”的辦法解決“家門口”的問題。比如,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時,不盲目照搬外地模式,而是走進果園、大棚,聽老農講種植經驗,與村民共商銷路對策;調解矛盾時,不套用法律條文生硬說教,而是站在當事人角度理解訴求,用“鄉規民約”“鄰里情理”解開癥結。這種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才能讓政策落地有溫度,讓服務群眾有實效。
接地氣,還需涵養“耐得住寂寞”的定力,以長遠眼光扎根基層。
基層條件相對艱苦,工作瑣碎繁雜,要耐得住寂寞。真正的接地氣,是要把基層當作成長的“磨刀石”,在重復與瑣碎中打磨心性,在與群眾的朝夕相處中積累經驗。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選調生是否真心付出,他們感受最真切。唯有把“駐村”變成“駐心”,在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的一線默默耕耘,才能在歲月沉淀中讀懂基層這本“無字之書”,收獲群眾的信任與支持。這種“不圖虛名、不務虛功”的堅守,才是選調生踐行初心使命的最好體現。(高縣政協:何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