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老大近日首次推出失能收入損失保險(以下簡稱“失能險”),并納入近期的主打產品,讓這一“小眾險種”再次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的確,在健康險領域,失能險長期以來都被視作“小眾險種”。根據原銀保監會2019年頒布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失能險是指以因保險合同約定的疾病或者意外傷害導致工作能力喪失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為被保險人在一定時期內收入減少或者中斷提供保障的保險。
盡管失能險與醫療保險、疾病保險、護理保險以及醫療意外保險等同為健康保險的主要險種,但多年來,它始終未能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2023年度商業健康險經營數據分析報告》顯示,當年我國失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僅為14.16億元,在健康險市場中的占比約為0.04%。
從產品數量來看,由德華安顧人壽攜手山東財經大學聯合編撰的《失能收入損失保險白皮書》(以下簡稱《失能白皮書》)指出,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網站登記的19507款健康保險產品中,僅有109款屬于失能險。其中,實際在售的僅有36款,而長期失能險更是少之又少,僅有13款。
不過,《失能白皮書》也同時指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以及慢性病患者年輕化趨勢日益加劇,失能人員數量持續增加,這使得市場對失能類商業保險的需求也在不斷攀升。特別是新中產階層,他們面臨著來自諸多方面的壓力,對失能后收入保障的需求尤為迫切。
重獲市場主體青睞?
01
近日,中國人壽針對市場需求,首次推出國壽康寧失能收入損失保險,并將其納入公司五六聯動銷售季的主打產品行列,與國壽附加康寧兩全保險(2025版)進行組合銷售,憑借全方位的保障、高杠桿優勢、保費豁免與返還功能以及稅務優勢,為投保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不僅能夠彌補失能后的收入損失,還能在健康滿期時返還保費,充分保障客戶的經濟利益。
自2008年國內首款失能險問世,到2022年華貴大麥定壽帶著附加險麥芽糖失能險亮相市場,再到近年來德華安顧、恒安標準、合眾人壽,以及螞蟻保聯合人保健康、平安健康、太保健康等眾多市場主體競相推出失能險新品,行業不斷在失能險的產品供給方面進行探索與創新。
低預定利率下,失能險為何能夠重新獲得市場青睞,重疾險市場趨于飽和是一個重要因素。明亞保險經紀的內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明亞的疾病險保單已覆蓋3.91億人。2020年和2021年,明亞重疾險的銷量分別達到13萬單和16.8萬單,但到了2022年,銷量直接腰斬至7萬多單。這主要是由于預定利率從3.5%降至3%,保費隨之上漲,導致客戶購買意愿降低。2023年,預定利率進一步降至2.5%,重疾險銷量雖有小幅度回升,但依舊無法重現2020—2021年的輝煌業績。從一家機構經營數據,也可窺得一個行業發展的實情。
業內專家分析指出,近年來,隨著中國保險行業預定利率持續下行,長期重疾險保費上漲明顯,同樣的保費所能撬動的重疾保額杠桿大幅下降。許多保險消費者,尤其是“90后”消費者,逐漸認為購買重疾險的性價比越來越低。在此背景下,重疾險銷量明顯下滑,且這一趨勢仍將延續。而由醫療險、長護險、失能險構成的綜合全面的健康風險保障組合,有望取代重疾險的市場主導地位。
緣何“叫好難叫座”?
02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盡管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愿意參與其中,但中國的失能險市場至今尚未迎來熱銷局面。除了失能險條款復雜、理解難度大之外,替代選項多樣也是一個容易忽視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已相對完善,以工傷保險為例,它涵蓋了因工作原因或在工作期間導致勞動能力部分或完全喪失的情況。根據《勞動能力鑒定標準》劃定的等級,勞動者可獲得一次性醫療費用補償或津貼。若被鑒定為1至4級(重度失能),申請人可按照工資或當地收入水平享有長期津貼,直至退休。而且,工傷保險由員工所在公司負責繳納,根據職業類別不同,費率一般為工資的0.5%至2%。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已達3.017億人,這使得不少人產生“有社保就足夠”的錯覺。
此外,保費負擔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門檻”。失能險的保費普遍偏高,尤其是保障額度較高、賠付周期較長的產品。對月入幾千元的年輕人來說,每年數千元的保費可能占據不小的生活開支;對普通家庭而言,在已經購買重疾險、醫療險的基礎上,再添置一份“看不見摸不著”的失能收入補償保險,難免覺得“性價比不高”。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在我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工作年齡段人口健康風險不斷增加的大背景下,失能險仍具有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有望逐步獲得更多消費者的認可與接受。
能否逆襲翻盤?
03
從全球視角來看,失能險市場規模龐大且增長迅猛,目前總規模約44億美元,預計2024年至2033年間,其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1.2%。
中國再保險的統計數據也表明,我國失能發生率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30歲時為0.02%,40歲時為0.05%,50歲時則達到1‰ 。正如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所說:“今天你可能風華正茂,但是你早晚都會遇到。世界上只有四種人:曾經是照護者的人,現在是照護者的人,即將成為照護者的人,以及需要照護者的人。”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這是許多家庭難以承受之重。意外事故、疾病導致的勞動能力喪失,不僅造成個人收入斷流,更可能令一家老小陷入困境。特別是中青年作為家庭支柱人員,一旦失能,將同時面對失業、孩子教育、贍養老人、住房等多重壓力,家庭負擔愈加沉重。市場調研顯示,80%的工薪階層對突發失能風險深感擔憂。然而,常見的健康險主要針對疾病確診或醫療費用支出提供一次性保障,在收入損失補償方面仍存在明顯空白,難以有效應對失能者面臨的長期收入下降或中斷困境。
保險業新“國十條”等政策的出臺,明確提出要豐富與銀發經濟相適應的保險產品和服務,擴大健康保險覆蓋面,這無疑為商業類失能險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國人壽等公司深入探索失能風險的精細化應對,以專業化的保險產品構筑民生防線。國壽康寧失能收入損失保險的失能損傷標準覆蓋多項身體結構和身體功能損傷;多重保障和長期持續現金流極大緩解客戶燃眉之急和后顧之憂;德華安顧守護者失能險保障期間可達80周歲;螞蟻保聯合人保健康、平安健康、太保健康等推出的“青山在”收入保障險,通過補償勞動者因疾病或意外導致工作能力喪失所造成的收入減少或中斷,提供失能兜底保障。
業內專家指出,在健康保障領域,險種相對“單一”的問題長期存在。保險行業的營銷資源大多傾斜于重疾險、年金險等熱門品類,失能險的宣傳寥寥無幾。消費者連產品價值都不了解,又如何產生購買沖動?缺乏場景化的營銷案例、缺少通俗易懂的科普解讀,進一步加大了產品與市場的距離。
任何一種新險種想要流行起來,都離不開長期的市場教育和銷售普及。只有當各方充分認識到失能風險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的巨大損失時,才能真正理解和體會到失能保險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低預定利率市場環境下,“小眾”險種失能險能否逆風而行,逐漸成為中國健康險市場的主流產品之一,接近或超過國際成熟市場30%的市場占比,對保險行業雖然是挑戰,但更多的是機遇。
撰文:樂魚
編輯:一諾
設計:曉瀅
校對:安文
審核:曦曦
出品:新時代保險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