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一位00后小伙小楊經歷了一場現實版“午夜驚魂”,一覺醒來,竟莫名背負5萬元網貸債務 。
5月6日凌晨2點多,小楊在睡夢中毫無察覺,而此時,有人利用他的個人信息,通過網貸APP“分期樂”成功貸出49920元。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僅僅7分鐘后,這筆貸款就打到了他另一張原本沒有存款的銀行卡中 。
起初,小楊對這一切一無所知。直到5月10日,他查看手機銀行時,才發現了這筆突如其來的轉賬 。而當他進一步核查銀行卡流水,更驚人的事情浮出水面,從5月6日到8日,連續三天凌晨,他的銀行卡通過數字人民幣錢包進行了七筆兌出操作,共計29983元被轉走 。
察覺到事態嚴重,小楊在5月10日當天立即選擇報警 。為獲取證據,當晚他守在手機旁,結果親眼目睹手機屏幕在無人觸碰的情況下自行亮起,仿佛被無形的黑手操控,輸入密碼并完成兩筆轉賬操作 。待操作結束,他才發現自己的數字人民幣賬號已被異地登錄 。
5月11日上午,小楊和家人前往銀行掛失了涉事銀行卡,并再次前往深圳市公安局羅湖分局蓮塘派出所報案 。次日,蓮塘派出所受理此案,定性為“非法利用信息網絡案” 。警方迅速凍結銀行卡并展開資金流向調查,然而卻發現轉出資金均通過數字人民幣錢包操作,且收款方是8個未實名認證的手機號開設的數字人民幣四類錢包(僅需手機號即可開通),這使得資金追查難度極大 。
在配合警方調查過程中,小楊姐姐有了關鍵發現,小楊的手機中存在一個名為AXY Player的隱蔽軟件,該軟件在手機桌面無法顯示,只能通過查詢手機使用記錄才能發現 。記錄顯示,在5月6日到8日的凌晨轉賬時段,這個軟件一直在高頻自啟動,并執行屏幕錄制或截取等操作,極有可能是黑客遠程操控手機的工具 。
小楊提供的電子版貸款合同顯示,貸款方為廣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但合同中所有需要借款人簽字的地方均為打印字體 。針對此事,記者聯系廣州銀行深圳分行和深圳市分期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廣州銀行確認與分期樂有合作,但表示貸款具體流程需與分期樂溝通 。
分期樂工作人員則解釋,小楊是平臺“老用戶”,注冊時已完成整套身份核驗流程,對于老用戶,發放貸款時僅需直接確定貸款訂單、輸入密碼即可,只有在檢測到換設備、換手機號等異常情況時,才需要重新進行人臉識別驗證,這或許就是凌晨異常操作未被系統攔截的原因 。
事發后,小楊多次聯系分期樂客服,起初只得到機器人“按時還款”的回復 。他和家人向金融消費者保護服務平臺和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反映情況,卻被告知分期樂不屬于其審批設立的金融組織,無法直接干預 。5月21日,小楊前往分期樂公司協商,但公司堅持認為貸款流程正常,要求他按合同還款 。
5月28日,分期樂工作人員表示,公司曾于5月21日向小楊提出“只還本金,利息減免”的解決方案,并承諾若他能提供警方立案證明,愿意進一步協調溝通 。5月29日,小楊成功拿到深圳警方的立案告知書,這為他后續與平臺協商、爭取暫停還款義務和追究責任提供了有力依據 。
法律專家、北京市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鄭州)律師劉芬宇指出,公安機關可要求分期樂平臺提供貸款申請時的設備指紋、IP地址、人臉識別記錄等關鍵信息,以核實操作者身份 。憑借立案告知書,小楊有權要求平臺暫停還款義務,并書面承諾在案件結案前不進行催收、不上報征信 。
這起案件也給大家提了個醒,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應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謹慎使用網貸APP 。長期不用的網貸APP建議徹底注銷賬戶并解除銀行卡綁定。為金融類APP開啟指紋、人臉識別、短信驗證等多重認證,避免僅依賴密碼操作。定期檢查手機APP權限,嚴格禁止金融類APP獲取“無障礙模式”“屏幕錄制”等高風險權限。一旦留意到手機出現異常發熱、卡頓、流量異常消耗、出現陌生應用或后臺活動等情況,需及時查殺病毒 。小楊的經歷也暴露出部分網貸平臺在風險防控上的疏忽。尤其是針對老用戶異常操作識別機制上可能存在的漏洞,亟待行業重視并完善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